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测算2004-2013年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的经济密度及其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指标,分析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密度及差异的变化趋势,并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密度远远低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并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差距呈扩大趋势;而京津冀城市群的内部差距明显大于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差距呈缩小趋势,而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差距则呈扩大趋势;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差距显著.因此,应通过协同创新驱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通过深化改革打破行政垄断,促进市场一体化;通过顶层设计和推动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2.
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环渤海经济圈内各城市之间相互联系不够紧密,生产要素流动不够顺畅,区域内产业结构雷同,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布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缓慢,蕴藏的巨大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环渤海经济圈之所以“圈”不起来,主要原因还是区域的“核心”未能尽快形成,还没有建构起整个经济圈的巨大引力场。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京津冀区域内以及京津冀区域与长三角、珠三角区域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京津冀区域的比较优势,寻求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策略。转变阻碍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加强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合力互动,实现资源、市场和信息的共享,找准定位、调整战略,促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总部经济是近年来一个备受关注的经济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发展趋势密切相关。它是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双重推动下,经济发展必然出现的一种客观现象。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区域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相互开放、有效配置.作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存在差异,就业结构具有互补性,决定了三大区域间人力资源流动成为必然.研究表明,珠三角的技术工人可向长三角、环渤海流动;环渤海的知识人才可向珠三角流动,高新技术人才可向长三角流动;长三角的知识人才可向珠三角流动.实现三大经济区人力资源跨区域流动,除了发挥市场调节功能外,更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提出2012年珠三角基本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初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2020年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初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之后,下一步可以通过发展产业集群的方式来推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本文通过对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推进璩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分析,提出了促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的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梁慧超  李燕飞  金浩 《现代财经》2007,27(10):75-79
通过统计数据,建立经济评估体系,对三大都市圈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对京津冀都市圈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表明:京津冀的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与“长三角”、“珠三角”有一定差距;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内部发展极不平衡;区域内工业结构趋同。与“长珠三角”比较,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较大空间。应把充分利用地理、资源和人才优势,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作为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取向。  相似文献   

8.
“内环京津、外环渤海”是河北独有的区位优势,“两环开放带动战略,,也因此成为河北最具特色的主体战略之一。但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比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相对滞后.“两环”优势在河北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现在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环渤海”地区、特别是其核心部位京津冀地区正在成为我国新的、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9.
丁玉龙 《时代经贸》2013,(10):193-193,195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安徽参与长-Z角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主要从安徽的优势出发;接着分析安徽在参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最后给出几点建议。在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安徽与长三角地区应该充分利用彼此的优势,互通有无,增强资源的流动性,以提高经济效率,促进两地区经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主要从安徽的优势出发;接着分析安徽在参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最后给出几点建议.在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安徽与长三角地区应该充分利用彼此的优势,互通有无,增强资源的流动性,以提高经济效率,促进两地区经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赵智杰 《发展研究》2009,(11):12-14
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提出五年来,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正逐渐成为各种市场要素融合聚集、产业集群迅速发展的新兴经济带。改革开放以后,长三角、珠三角创造了区域发展的奇迹,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最快、投资环境最佳的发展区域。客观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运行特点及其与长三角、珠三角之间的差距,对于汲取两地经济发展经验、明确发展思路、迅速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整体实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是江、浙、沪各城市谋求经济有效发展的迫切需要。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与长江三角洲有着紧密的联系。上海要融入长江三角洲,上海城市发展就要符合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要求,更好地辐射长三角、服务长三角、协调长三角。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与上海城市发展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在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上海城市发展遇到的产业集聚、第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并且分析了上海的自身优势及对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促进作用,提出切实调整产业结构、有效吸引国际投资、深刻把握国际会展机遇和积极发展城市环境保护产业等融入长三角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寻求宁镇扬一体化发展的路径对带动长三角的发展是有一定必要的。从长三角区域来看,宁镇扬一体化,不仅可以更高水平参与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而融入经济国际化的进程,同时,宁镇扬经济板块得到迅速壮大以后,将与苏锡常、杭甬绍相媲美。其战略意义不仅在长三角区域内,还可以成为国家推进长三角经济辐射中西部地区的桥头堡和增长极。“宁镇扬一体化”要在推进交通、市民待遇一体化的同时,逐步推进发展规划、制度设计、产业发展、物资流通、文化旅游、生态环保、信息通讯等方面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4.
宋有洪 《经济论坛》2006,(13):29-30
一、在京津冀大格局中的角色定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中国没有任何经济区域拥有像包括京津在内的环渤海区域这样优越的发展平台,相对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区域人才、技术、资源等优势明显。然而,与珠三角、长三角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相比,这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却没有长足进展。更为突出的是,现在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围绕京津的贫困带。这其中的原因,与北京、天津及河北的角色定位不准有很大关系。正如吴敬琏所言“,发展天津和滨海新区必须处理好与整个环渤海区域发展的关系,尤其是京津冀的关系”“;滨海新区欲在区域内发挥重要的服…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政府职能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发展。高度关注着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新要求。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经济区域,正呈现着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态势,面对着诸多新问题,尤其是政府也面临着职能转换新要求。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国际上,区域经济一体化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代表。国内,经济一体化以长三角、珠三角和渤海地区为代表,不断掀起经济发展的高潮。随着党中央"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为打造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具有相当有影响力的增长极,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又一次被提上议程。本文试图通过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展示成就的同时提出问题,进而深入分析、得出结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演进,长三角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本文坚持“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增长极、提高首位度”的指导思想,通过对杭州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杭州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大环境下经济快速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面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第七极的长株潭城市群需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和协调,健全完善长株潭一体化的协调机制.打造我国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城市群之后在中部率先崛起的又一重要城市群.作好制度安排,是实现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和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9.
打开中国地图,我们看到,环绕渤海分布着许多实力雄厚、经济发达的特大城市,也星罗棋布着许多各有特色的中小城市。这一地区堪称中国北方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目前正在成为继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后中国出现的又一个经济增长极。然而,相比珠三角和长三角,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推动了长三角区域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旅游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与其他城市相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要实现南通市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必须通过优化合作环境、积极开发特色旅游资源和优势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区域旅游市场、加强合作交流,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地融入到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