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战略构想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基本思路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契机,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平台,以促进次区域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开发与开放为动力,以项目为载体,按照WTO和大湄公河次区域(以下简称GMS)合作总体框架及各项协议的要求,积极发展合作伙伴关系。坚持平等协商、互利互惠、协同发展、实现多赢的原则,充分利用各种合作机制,发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经济技术合作。坚持“加快启动,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方针,以项目合作为突破口,以贸易、旅游、农业、交通、能源、资源开发为重点合作领域,推进广西一批重点合作项目参与开发和建设。坚持中国—东盟…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对能源需求量逐年增长。为了保障能源安全,中国和次区域各国不断加强国际能源合作。近年来,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能源合作不断深化,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但总体上看,合作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2013年以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次区域"又重回到公众的视线中。说熟悉,是因为已经听说过这个词许多年;说陌生,是因为似乎这几年很少再见到这个词。尽管次区域合作的发展千回百转,但事实上,对于我国这样边境线长、周边国家多,内部各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巨大的国家而言,发展次区域合作是突破对外关系瓶颈、拓展国际市场、与周边国家建立更紧密关系最为有效的方式。近期国家高层会议对"次区域"的反复强调,也正验证了这一点。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南南合作的典范"。通过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相关省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与周边国家的经贸、产业、投资等往来日益密切。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从项目而来,走过了基础设施合作——经济合作——非传统安全合作——人力资源和社会合作的路,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积累了不少经验。本文从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形成出发,以云南省为例分析次区域合作对其对外贸易、投资的促进情况,最后对参与合作的成功经验予以总结,试图将经验进行推广,对我国其他次区域合作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大湄公河次区域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合作格局及合作机制。在“湄公河开发热”的背景下,区内外相关国家都加大了投入,合作与竞争都在上升。本文梳理了现有合作机制及其进展,重点分析了中国在次区域合作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次区域合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机制自建立以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参与GMS已有16年的历程,在此期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且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凭借毗邻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地处中国西南边疆的云南省已成为中国参与澜沧江一湄公河坎区域(GMS)合作的主体和前沿,如何创新投融资模式,为云南参与GMS开发投资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是摆在去云南省面前的一个重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新进展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涛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7,22(2):31-33
由亚行所界定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由于独特的地缘经济、政治特点,战略地位重要,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介入该区域的国际合作与开发,形成了多重机制并行运作的合作开发势头。我国十分重视并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合作开发,从21世纪初的国际环境和合作成效来看,我国参与次区域合作开发的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8.
9.
吕健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5,20(5):35-3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开发银行倡导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MS)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利用合作博弈论的方法初步对区域经济合作建立模型,证明GMS经济合作与合作博弈的解——核是一致的,并对GMS经济合作的内在稳定机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促进合作、维护稳定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陆亚琴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4,19(1):11-14
摘要: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十余年合作来取得若干成就: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之间建立了相互信任机制;强化了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贸易和投资壁垒的逐渐消除;促进了金融合作。目前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发展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为了迎接这种变化的挑战,我们应该在新世纪的开始:加强行业合作促进跨国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跨行业合作加强区域之问的基础设施合作;促进区域之间贸易与投资的便利化;提高私营经济的合作和参与,提高竞争力;开发人力资源和提高技术竞争力;保护环境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货币金融合作日益紧迫,但由于存在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殊差异,次区城各国的货币金融合作依然步履维艰,困难重重.基于这一现状,本文对大湄公河次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得出次区域各国的金融合作应该遵循从"双边货币合作走向多边货币合作最后到次区城全面货币合作"这一推进过程的结论,并明确了次区域国家采取的积极合作态度与合理措施,将不断促进未来次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2.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政府为了适应这一发展的潮流,积极调整对外经贸战略,参与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为了促进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实现亚洲经济发展的共同繁荣,在中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下,2001年11月在10 3领导人会 相似文献
13.
20 0 3年是云南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十分重要的一年 ,在各个领域的合作进展成效显著。充分展示了云南在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桥头堡的作用 ,也为合作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探索泛珠三角区域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国际合作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泛珠三角区域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是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实施“走出去”战略,才能由被动的全球化阶段转到主动的全球化阶段。实施对外投资与境外开发、产业转移、加工贸易、服务贸易相结合,既可在国内参与他国生产的国际分工,又可在国外使他国参与我国生产的国际分工;这不仅可以获得经济合作的主动权,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国家的宏观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袁珠盈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3,18(1):22-24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准确把握和确定云南在中国与大湄公河流域国家双边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云南跨世纪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不仅对云南省而且对我国开拓大湄公河流域国家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进出口商业市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较云南与大湄公河流域国家发展外贸中的区位优势与云南产品在其它国际市场对的弱势,就不难发现,对于云南的出口产品来说,只有大湄公河流域国家的市场才会成为未来云南的主要出口市场。 相似文献
16.
能源供求失衡下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电力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力供应短缺和能源建设滞后,是当前大湄公河次区域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大湄公河次区域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科学合理的开发水能资源,提高水能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并协调次区域各国电力资源的平衡是次区域电力合作的重点.本文运用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湄公河次区域电力市场需求,比较供给与需求的差距,探讨加快大湄公河次区域电力合作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与大湄公河次区域近邻各国进一步加强联系,密切交往,积极开展以开发水能资源为主体的水坝经济合作,不仅很有必要,且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加强合作,促进交流和沟通,消除误会,可为中国水坝经济的发展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国际氛围,为云南省水坝经济的发展寻找可资比较的参照系,能够促进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开发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以为未来由于水资源的日益稀缺而可能发生的国际水事纠纷早做准备,可以充分利用中国在发展水坝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实力,与次区域各国取长补短,促进中国水坝经济的对外开放,与东南亚各国共同研讨应对环保浪潮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经济合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11月6日,国务院总理朱基在文莱斯里巴加湾市出席第五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时重申,进一步深化与东盟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是中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中国支持东盟一体化进程,支持东盟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朱基总理并就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有效应对新形势下的各种风险提出了重要建议:将农业、信息通讯、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和湄公河流域开发等作为近期合作的重点领域;确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目标;进一步加强双方政治对话与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在现有基础上拓展新的合作项目。为支持东盟缩小内部发展差… 相似文献
19.
大湄公河次区域作为亚洲少数待开发地区之一,其城市发展足迹与城市空间结构独具特色。在分析大湄公河次区域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采用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以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性重点探讨次区域五国城市结构与模式的成因。认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城市普遍存在的城市化发展缓慢、首位城市极化严重、区域城市发展失衡、过度城市化与虚假城市化并存等一系列问题,是由于西方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社会关系再生产意图与次区域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地方文化等因素相整合与碰撞后,在地理空间上留下的难以磨灭的烙印。 相似文献
20.
云南参与的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已进行 1 0余年 ,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但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次区域合作的发展方向乃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 ,应受到有关各方的重视。文章试从多个角度对主要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