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开始逐渐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大规模跨地区流动就业,一大批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从务农者转为打工者,并成为新的产业工人。截至2006年,全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突破1亿,占城镇就业人员近40%。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区域差异,有利于优化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区域协调发展。本文基于我国7省市农民工情况的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区域差异,进城动力和阻力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农民工进城务工意愿依次上升,东中西部的主要进城动力分别来自于城市生活条件好、事业发展空间大、工作在城市,进城阻力都主要是城市消费太高。各区域农民工的月收入、工作行业、就业途径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焦元平  夏卫凯 《发展》2006,(12):30-32
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进入高速成长期,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踏上了城市谋生的征程,经过十多年的延续累积,进城务工的农民已经形成我国社会结构中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农民工”。目前,我国约有1.6亿。2亿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尚有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但是,目前农民工的低收入无力承担城镇住房、子女教育和其他生活开支,更谈不上在大中城市定居。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产业》2007,(4):23-23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者在乡镇企业就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如何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十分关注的问题。在2007年全国“两会”上,很多代表、委员就农民工的医疗保障、政治地位、农民工子女教育等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市民化是指进城务工的农民逐步转化成为市民、最终扎根城市生活。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工市民化是农民工从农业到非农的职业转化、从农村到城市的地域转移、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化和从农民文化价值观到市民文化价值观转变的综合变化过程,而农民工介于农民和市民的中间身份,是完成从农民到市民"华丽转身"的关键和支点。黄山市农民工市民化的经济社会效益黄山市作为中部省份的山区地带,经济发展在安徽居于中等,人口偏少。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务工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必然过程。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就开始离开土地进城务工,从事各种繁重的非农产业工作,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专家们估计,目前全国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达1.4—1.5亿左右。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每一项成就都和农民工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然而,他们的各种权益却很难得到应有的保障,其政治、经济、文化各方…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何时才能微笑进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建设力量。他们干的是苦、累、脏、险、重的工作,为城市居民带来了方便和舒适,应该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对待农民工的态度,既反映出一个城市是否宽容、大气,也折射出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然而,目前不少地方对农民工的作用认识不足,不同程度地存在歧视和排斥农民工的现象。各级政府部门意识到,要使农民工顺利进城务工,实现真正的平等就业,关键就是要帮助他们解决目前务工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难题。  相似文献   

8.
舒燕  黎东生 《改革与战略》2008,24(10):134-136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文章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增长极理论具体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培育劳务品牌的理念,顺畅农民工进城务工途径。  相似文献   

9.
戴明 《重庆经济》2007,(10):15-16
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突破口,加快统筹城乡步伐,已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识。当前,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已分布在全市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他们在就业、生活居住、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方面还面临较较多困难,影响着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因此,要在8.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纪霞 《辽宁经济》2005,(1):106-10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进城务工已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近年来,由于国家取消了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加大查处对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的执法力度,目前初步建立了适应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1.
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志先 《科学决策》2005,(12):11-13
“农民工”作为一个身份概念,它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农村富裕劳动力逐步走进城镇,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产生的,它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它兼有农民与工人二者的双重身份。主要指在第二、第三产业中务工的农民,其特征有三:一是持有农村户口,而在城市、乡镇企事业单位工作;二是拥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但以在城镇务工所得为主要谋生手段及生活来源;  相似文献   

12.
吴红宇 《改革与战略》2008,24(1):70-72,79
文章利用764份问卷调查袁的数据,具体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迁移者和未迁移者对政府政策的需求。结果显示,他们的最大期望,一方面是在城市中得到稳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希望农村土地的承包权得到保障。因此,进一步规划解决农村劳动力迁移问题的战略思路:其一,统筹城乡就业,加强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其二,保障农民工的土地承包权,减少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关注农民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他们的生存环境令人堪忧,如何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已成为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4.
农民进城务工现象产生于改革开放之后,一些农民离开农村从事二、三产业,社会上被称之为“农民工”。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民工的农民身份与其所从事的工作相背离,产生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人们称之为农民工问题。农民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认真研究解决农民工问题,这不仅有利于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城市政策的放宽.在中国的大地上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进城务工的农民,而他们当时只是被当作城市的“盲流”,甚至被认为是危害城市安全的不稳定因素。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才形成了大规模的区域间流动,出现了所谓的“民工潮”,农民工才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同。从“盲流”到农民工这是极大的跨越,是国家政策的巨大嬗变,也是农民阶层自身发展的重要历程。  相似文献   

16.
刘沙沙 《魅力中国》2010,(26):114-114,10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21世纪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劳务输出无竞争力,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户籍制度对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制约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成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其中农民工的本身受教育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以及农民_T-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社会改革的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大量农村劳动力或主动或被动流向城市,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社会群体。 2002年以来,中央政府接连发出系列文件,主旨是取消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与规定;解决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对农民工进城务工做好跟踪服务,保障农民工权益等等。2004年,中央政府又发文要求改善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18.
影响我国农民工进城的农村因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现阶段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农民工进城问题,影响农民工进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农村本身的原因,也有城镇的因素。应用一手调查资料,从农户行为的角度对影响我国农民工进城的农村因素的研究表明:从2000年到2005年,影响农民工进城的农村因素中,农村推力和拉力都有所减弱,这表明影响农民工进城的农村障碍正逐步弱化。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而农民工主体意识的缺失已成为制约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农民工主体意识缺失表现在农民工进城的被动性及找工作时和打工过程中的保守性。因此,应激发农民工的积极主动精神、鼓励农民工努力开发自身潜力,主动寻求创新。  相似文献   

20.
九十年代初以来,伴随着城镇化运动的开始,中国广大农村开始了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地转移。许多农村青壮年离开村庄去城市打工,妇女、儿童、老人留守村庄。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51%,进城务工农民达2.53亿人;在农村人口中,留守儿童、老人、妇女分别达到5000万人、4000万人、4700万人。三十多年过去了,农民工在中国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与农民工相伴的是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农村"空心化"背后的土地利用问题值得我们去认真地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