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谭梦杰 《商》2015,(2):225-226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文化产业对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起到了越来越突出的作用。我国西部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也给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然而,民族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障,针对西部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能够有效的避免民族文化的消失,同时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发现:西部文博会作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类品牌展会,不仅是聚集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展示文化产业发展成果的平台,更是带动城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引擎。在消费文化背景下,西部文博会要立足于文化业态、文化消费的新机遇,通过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打造招商推介服务平台、加快文化科技立体化融合、加大辐射外溢效应等途径,充分发挥西部文博会的后续效应,进而取得良好的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会展活动不仅具有促进经济发展、驱动经贸流通等作用,还彰显了聚集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展示文化产业发展成果、促进文化交流等效应。本文研究发现:以西部文博会为代表的会展活动,以新的文化发展观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国备受瞩目的大型会展,在未来的发展中,西部文博会应注重文化的表达与输出。据此,本文提出挖掘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展会主题定位;回归东方审美本质,用设计诠释在地文化;依照受众现实需求,构建传播营销矩阵;创新数字技术应用,激发文化表达活力四条会展活动的文化表达及发展策略,以供行业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又是一个文化产业小国,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滞后与其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不足密切相关。因此要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必须深入挖掘我国的文化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整合国内外两种文化资源;以政府推动为形式,以市场化运作为内容,通过机构重组优化文化资源的配置;加强文化产业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加快创新性资源积累。  相似文献   

5.
文化产业主要是指从事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事业 ,主要包括文艺演出业、电影电视业、图书报刊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艺术经营业、体育业等等。近些年 ,它被称为最富潜力的产业。因此 ,人文资源非常丰富的中国西部 ,就更应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一、西部应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因( 1 )从世界产业结构看 ,文化产业是 2 1世纪最富有前途的“朝阳产业”在当今 ,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文化在国家经济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快速提高 ,已从社会生产的边缘走向中心。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不仅在速度上超过传…  相似文献   

6.
岑琳  张锐 《商》2013,(1):216-216
文化产业是一个新的视角和命题,它的发展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印象刘三姐》为例,探讨文化产业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民族文化为资源依托,民族文化的传承由文化产业来带动。二者的良性互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对文化资源的研究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指导方向、内动力和有力保障。河北省是文化资源大省,文化资源种类繁多、布局合理、内涵深厚,独具特色。分析与了解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对我省的文化产业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8.
文化产业业态创新中的困境与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欣  王全权 《中国市场》2009,(14):35-37
本文以解决江苏文化产业业态创新面临的困境为目的,从文化产业业态的概念入手,分别对西方文化与文化产业业态的关系,现有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引进、吸收国内外相关文化业态的方法进行阐述,为江苏文化产业业态的创新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新西部·新机遇从2005到2014,10年时间;第七届中国西部文博会,从文化产业到文化创意市场,新导旧的剧烈碰撞;10年时间,从西部12省市到来自国内20多个省、市代表团以及美国、马来西亚、韩国、泰国、澳大利亚等海外文化产业代表团;累计参观人数超过400万人,参展企业4000多家,文化项目签约金额突破1824.07亿元;2014的西部文博会,再一次以全新的创意视界,催生文化能量……读懂西部、看见新机遇的人,一定看得到未来。  相似文献   

10.
江西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目前江西文化产业规模扩大、新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各地区积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但文化企业创新意识不足,专业人才缺乏、文化资源利用不充分、文化产业区域发展差距明显。据此,需增强文化企业创新能力,大力引进人才、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加强政策配套、缩小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1.
新疆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企业发展迅速、文化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口援疆为新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文化消费能力差、文化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不足、文化资源开发能力有待提高、文化产业人才稀缺也成为制约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文章从政府主导文化产业发展;创新驱动;加快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健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教育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成长路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各民族以特色文化作为区域独特资源的文化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对广西文化产业的重点项目——《印象·刘三姐》的实践进行梳理与分析,挖掘出民族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建设中的优势与不足。民族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扎实基础,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唯一性"优势和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3.
田家莉  张叶青 《商》2013,(5):204-205
本研究调研了唐山地区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对唐山地区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唐山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族民间文化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优势资源,贵州作为西部地区的大省应将民族民间文化产业作为开发中的优先领域,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本文针对民族艺术品在西部大开发中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重点分析了贵州民间民族文化艺术品发展的现状以及特点,并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5.
广西拥有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但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丰富的文化资源极不相符。为找寻广西文化产业发展要素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路径,以新结构主义为视角,通过对广西文化产业的市场环境、要素禀赋和政府作为的分析,认为广西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向外开阔市场、向内培育市场,并充分利用比较优势,以及因势利导型政府的有效作为。  相似文献   

16.
文化强省建设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构想——以河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合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中之重。梳理地方文化脉细,发展文化龙头产业、注重文化品牌塑造、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基地建设,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以文化产业带动区域文化发展与繁荣,是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四川地震灾区文化产品价值提升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后,恢复和重建灾区经济任重而道远,因此,发展物质资源依赖较轻、受破坏程度有限、产业渗透性强的文化产业成为迫切的要求.本文以查尔斯·兰蒂的"价值生产链分析法"为分析框架,结合基于灾区文化资源创造的文化产品,探讨了文化产业价值生产链上生产和传播两个环节中,以文化产品为核心和以文化载体为核心的价值提升模式.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文化资源整合的区域旅游文化创新发展,其根本就在于确保区域内各种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系统性、整体性的协调平衡,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文化旅游产业资源进行深挖,确保地方旅游产业在大市场中始终保有核心竞争力。在此期间,注意对区域文化资源及旅游资源的整体规划与系统开发,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以云南丽江为例,探讨了该区域在西部多个少数民族交错聚集背景下文化旅游区域的多元化特色表征,主要论述了在多文化资源整合背景下文化旅游的创新发展态势,最后为其未来继续强化旅游文化综合产业提出若干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前,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优势突出:文化资源和科教资源丰富、地理区位条件优越;劣势明显存在: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文化资源浪费、闲置和不足并存,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缺少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文化市场发育程度低,中介组织机构尚不健全;具备良好机遇:国家和升级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经济持续增长、文化产业市场潜在需求巨大、文化与科技加速融合;面临严峻挑战:国内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文化产业的研究相对欠缺。黑龙江省应加快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包括空间推进布局模式、政府主导发展模式、传统与新兴产业二者并举发展模式。应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实现资源整合,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中介组织为补充,依托现代技术促进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和扩大新兴文化产业规模,为传统文化产业增添新活力,提升新兴文化产业影响力,增强其竞争力和影响力,从而带动黑龙江省文化产业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化资源是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如何在众多民族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及产业化,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新疆为例,探究新疆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势,对新疆文化资源的开发提出了相关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