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省晋城市,辖四县一区一市,位于太行山、太岳山、王屋山交汇的腹地,是典型的中部内陆丘陵山区。从1992年起,晋城市委、市政府把小康建设作为统揽农村工作的“牛鼻子”,经过六年奋斗,到1997年底,全市农村小康综合实现程度达到93.8%,从整体上基本建成了小康市,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晋城市的小康建设,曾被国内众多媒体所关注,被誉为中西部地区小康建设的“带头羊”。  相似文献   

2.
龙岩市是我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也是闽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进入90年代,龙岩市委、市政府根据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战略目标的要求,带领全市广大农民,弘扬老区的革命精神,进行小康建设。到1995年,全市已实现小康,成为福建省革命老区中率先在"八五"末期实现小康的县份。一、准确把握小康内涵,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我市农村小康建设起步较早。1991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奔小康、建新村"的奋斗目标;1993年根据全市农村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3.
1997年,我市实现了提前三年达小康的目标,成为全省第二批达小康县市之一。实现小康之后,市委、市政府思想不松,工作不停,精力不散,力度不减,及时做出了向宽裕型小康迈进的决定,决心用10年时间(即到2007年)把我市建设成为宽裕型小康市。两年来,全市上下按照“四个定位”的要求,即把建设宽裕型小康的动力机制定位在深化干部认识,凝聚强大建设合力上;支点  相似文献   

4.
改革十年来,铁岭市农业生产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业生产正逐步由追求产品数量增长,满足人民温饱需要为主,转向高产优质高效的轨道上来。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是农业实现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要使占总人口80%的农民达到小康水平,任务相当艰巨。小康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还是人均纯收入这个指标。我市提出的农村达小康人均纯收入指标是,到2,000年农村人口均纯收入达到1,500  相似文献   

5.
内江市地处蜀中丘陵地区,辖9个县(市、区),有近900万人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是全市实现小康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奔小康统率整个农村经济工作不动摇,紧定不移地抓农村小康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抓思想发动,明确目标任务针对全市农村小康建设的现实,我们通过动员会、座谈会、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和途径,进行广泛动员,形成共识,增强干部群众奔小康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成渝高等级公路通车这一契机,加快步伐奔小康。为此,制定了全市、县(市、区)实现小康的16条标准,乡镇实现小康的11条标准,村实现小  相似文献   

6.
为深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巩固扶贫成果,尽快使尚未脱贫的农村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步过上小康生活”的要求,切实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通辽市委、市政府把农村扶贫纳入全市“四轮驱动”战略之一。即农业产业化调整、工业二次创业、城镇化建设、农村扶贫。并结合自治区“千村扶贫开发工程”,将“百村扶贫攻坚”、“万户养殖扶贫”和“劳务输出”作为扶贫工作的三大主体工程。为尽快解决全市现有21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使40万基本解决温饱人口稳定解决温饱,提高  相似文献   

7.
本世纪末我国农村要全面实现小康目标,不能也不允许丢下贫困地区。如何在不到6年的短暂时间里,尽快缩短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逐渐拉大的发展差距,在农村大面积达小康的2000年,使绝大多数贫困农民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少数特贫困农民稳定解决温饱问题,完成农村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就成为当前农村发展上急需研究决策的重要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要从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嘉兴市地处杭嘉湖平原,全市土地面积3915平方公里,人口331.93万,耕地313.99万亩,是浙江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素有“浙北粮仓”之称。改革开放以来,嘉兴市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率先基本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04.26亿元,人均18223元,所辖各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前50名,各县(市、区)均被命名为“浙江省首批小康县”。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盐城市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精准锁定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具体目标,坚持市县镇三级联动,户村片分类施策,扶帮促多措并举,着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广覆盖的扶贫开发体制机制,确保不让一个困难群众在全面小康进程中掉队,走出了一条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解决相对贫困的有效路径,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向基本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10.
随着大多数农民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如何引导我省农民向小康迈进,加快农村小康建设进程,已成为实现全省“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本文联系贵州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和展望,就推进农村小康建设方略的几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近两届福建省委、省政府根据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要求,从福建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做出了全省农村提前三年基本实现小康、2000年全面实现小康的重大战略决策,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以及全省三千万人民的积极响应,奋发进取。目前,全省农村小康建设形势越来越好,已经形成一个党领导下的千百万农民向新世纪全面推进的伟大进军。——各级领导主要力量集中到小康建设主战场。从省到地、市、县、区各级党政干部,按照省委用小康建设总揽农村一切工作的要求,实行党政"一把手工程"的目标责任制,充实和加强了农村小康工作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各级领导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工作,亲自解决农村小康建设的重大问  相似文献   

12.
“九五”以来,溧阳市地方政府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总目标,调整农业结构,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实现了农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的阶段性跨越。如何进一步发掘利用后发优势,推进农业发展新跨越是溧阳农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如何从温饱走向小康?──康、法地区农村经济调查与思考傅毅慧康平、法库两县划归沈阳管辖一年了。如何使这一地区从温饱走向小康?实现我市到本世纪末人均纯收入1400元的小康目标。这是省委、省政府交给我们的一项政治任务,也是全市人民十分关注的问题。最近,我们...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各地自然资源条件复杂多样,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就全区而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较发达地区,这类地区农民生活已经解决温饱,基本上实现了小康,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较高水平,农村劳动力中非农业人口的比例,劳动者受教育和技能培训程度较高,市场化进程较快,民营经济发展良好,农村工业和流通业初具规模,小城镇建设开始起步。这类地区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区,各盟市所在城镇的近郊地区和主要交通干线两侧,第二种类型为过渡地区。农民生活已解决温饱,处于温饱向小康过渡阶段,这部分地区所占比例较大,第三种类型籴欠发达地区,农民生活尚未解决温饱,脱困扶贫任务很重,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生态条件非常脆弱,主要分布在山区、浅山区和丘陵地区,多为旱作区,总人口在200万左右。  相似文献   

15.
推动高效农业规模化,是扬州市委、市政府针对扬州农村发展实际,针对农民增收实际,针对全市贯彻落实党代会提出的"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扬州"的目标要求所提出的主要任务.全市要全面达小康,最难点、最薄弱环节就是农民人均达到8000元.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农村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导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小、生活水平低。当前仍有近3000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有6000万人口徘徊在温饱线上。显而易见,农村小康建设成为全面小康的瓶颈。从我国国情和农业农村现实来看,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要着重解决以下三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认真贯彻落实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精神。中央政治局提出: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这是新的历史时期赋予全国人民新的战略任务。要集中精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首先必须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搞上去,加快改革和发展步伐,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跨越。这为做好财政支农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回答好这一课题,就会推动农村经济的  相似文献   

18.
一、发展市场农业是实现富民升位的重要途径 朝阳市在实现了由贫困向温饱的历史性跨越之后,市委从朝阳的实际出发,确定了九十年代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富民升位。为实现这一目标,全市经济发展将要高于全省的平均增长速度。到本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水土流失面积基本得到治理,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实现农村粮食自给,产量稳定在12.5亿公斤,农村人均纯收入1300元,争取达到1500元,把朝阳建设成为经济比较繁荣,科技、文化、教育比较发达,人民生活比  相似文献   

19.
到2000年实现农村达小康的目标,只剩下5年时间了,现在我省还有50个贫困县。据农口部门测算,除去前两年脱贫的,全省还有38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这说明,全省农村要想按期实现小康目标,解决300万人的温饱问题,成了关键的关键。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共产党人是依靠贫苦农民打天下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山西省运城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减轻农民负担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头等大事紧抓不放,从“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高度责成市农业局、市减负办、市纠风办、市物价局在全市范围内不断深化农民减负工作,走出了一条政府“减”农民“监”、源头“堵”行业“查”、专项“审”依法“管”的农民减负管理新路,不仅为全市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而且有力地推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减了农赋。通过执行“一定三年不变”政策,使农民人均直接承担的村提留、乡统筹由1977年的40.12元逐年下降到税改前2002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