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针对电视相亲节目娱乐化的表现,分析了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认为包括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受众心理因素。并指出,电视节目可以为受众提供娱乐但是不可为了娱乐而导致庸俗,应借助娱乐这一功能帮助受众树立正确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2.
王磊 《理论观察》2006,(5):139-140
电视节目的改革是中国电视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在电视节目的改革中新闻节目采用了多种手段,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所创新。电视新闻节目的改革主要表现在新闻时效性与可观性的矛盾调和、方言播报和民生新闻逐渐增多、以主持人作为新闻节目的品牌和形象、参与性和互动性增强。这些趋势都促使电视新闻逐渐改变原来的传统话语表达方式,以求得民主化个性化的表达,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可以说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和改革体现了中国电视发展的“受众主导”的基本趋势,也加快了中国电视民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获取方式的多样,受众对电视新闻内容的接受也变得更加个性化,越来越多的电视新闻在制作过程中,不再局限于就事件说事件,而是从多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也就渐渐使过去纯粹的单条电视新闻演变为新闻专题化的报道模式。而电视新闻"专题化"后,一方面可以满足受众需求,扩展报道面,适应媒体间竞争,但同时又带来了报道时效性的延误、损伤客观性等弊端。为此,需要厘清电视新闻"专题化"的倾向,具体新闻事件具体分析,找到满足受众需求的最佳报道形式。  相似文献   

4.
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出现是有着其深刻的时代、社会背景,文章着重分析电视新闻娱乐化倾向出现的各种原因,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把握好"度",为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寻求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刘葳 《魅力中国》2011,(20):7-8
文化遗产保护在我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何把这种保护思想传播给大众,媒体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文化遗产信息通过电视媒体传播,普及范围最为广泛,位居各类媒体受众关注榜首。从电视新闻节目到综艺化和专业化的收藏类节目,再到大型专题片、纪录片以及相关剧集、电影的制作等,各种类型的节目都有不同的受众群和影响力。本文主要通过对有形文化遗产类电视节目的整理,研究分析文化遗产类电视节目的传播形式和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出现是有着其深刻的时代、社会背景,文章着重分析电视新闻娱乐化倾向出现的各种原因,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把握好"度",为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寻求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范缤月 《魅力中国》2009,(22):165-165
在这样一个娱乐无所不在的时代,娱乐元素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电视新闻亦不能免俗,新闻娱乐化是否是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及新闻娱乐化有哪些具体特征,这些问题都将在本文得到解答。  相似文献   

8.
牛晨斐 《魅力中国》2009,(31):241-242
电视新闻以电视媒介为依托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吸引并影响着广大受众,且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本文在新闻伦理研究上从人性本质以及媒介的角度来发现与思考电视问题。以媒介为切入点从伦理的视角,对电视新闻提出了三点思考:第一,电视新闻过渡娱乐化;第二,图像化、信息过剩带来知识危机;第三,商业主义与新闻伦理的冲突。从而提出电视媒介所带来的图像化、即时性,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带来福祉的同时,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9.
杨雪 《黑河学刊》2011,(7):42-42
在电视新闻中,"说"作为自然的语言传播样式,随着电视节目的需要而逐渐渗透到大众传播的领域,表现为语言口语化、样态不受限制、语体结构松散,保持了其在人际交流中的传播优势。"说新闻"如同横空出世的一匹黑马,使沉寂了多年的新闻播出方式有了新的声音。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电视娱乐节目的定义、分类及影响,分析了当前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娱乐不"愚"乐的价值取向,探讨了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电视娱乐节目相融合的必要性及意义。指出在电视节目策划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使节目的形式更丰富,更具可看性,也在重新发掘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注入和融合,使单纯娱乐性质的电视节目增加了高尚审美和深厚文化底蕴,从深层意义上讲,也提高了节目自身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电视娱乐节目的定义、分类及影响,分析了当前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娱乐不“愚”乐的价值取向,探讨了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电视娱乐节目相融合的必要性及意义.指出在电视节目策划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使节目的形式更丰富,更具可看性,也在重新发掘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注入和融合,使单纯娱乐性质的电视节目增加了高尚审美和深厚文化底蕴,从深层意义上讲,也提高了节目自身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岳亚杰 《魅力中国》2011,(7):258-258
随着电视栏目化的发展,新闻已经逐步渗透于各类电视节目中。电视新闻也由此从“播”新闻向“说”新闻演变,进入“平民时代”。老百姓成了新闻的主角,电视新闻也越来越有人情味,电视新闻的服务性逐渐回归并被重视被凸显。演化出多样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选秀浪潮的退去,电视节目开始寻找新的收视点,故事化的讲述,离奇的内容,受众喜闻乐见.电视节目用讲故事的方式记述专题,成为一种潮流.电视故事类节目竞争越来越激烈,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电视节目的故事化有它 的优点和弊端,那么故事化的叙事方式起源于什么时候?它的特点是什么?产生这样特点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在故事化的叙 事中体现深层次的人文关怀,使受众有所启迪,有所感悟?本文讲究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陈立明  涂洪兵 《魅力中国》2014,(11):276-276
什么是新闻娱乐化?目前理论界对此没有明确的界定,我个人认为,新闻娱乐化就是在报道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者是尽力使硬新闻软化,强调新闻的娱乐价值,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给受众提供更多的新鲜感。  相似文献   

15.
张颖 《魅力中国》2014,(8):298-298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对新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就使新闻竞争加剧,特别是电视新闻的竞争。这也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要求电视新闻必须要进行创新,否则不仅会失去大批的受众,而且难以承担宣传作用。现实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创新才能提高竞争实力,获得更广大的受众。而电视新闻的创新的重担势必压在电视新闻编辑的肩上。本文将对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进行简要的探析。  相似文献   

16.
受众是电视消费的主体。所以,充分的了解受众的心理是制作出成功节目的必要基础。电视节目的播出就是满足受众的需求,所以了解受众的需求是策划节目的关键。从受众心理的"求真、求知"等各方面着手研究受众,充分的了解受众的心理,才能明白受众的需求,从而策划出受众真正喜欢的节目。  相似文献   

17.
“限娱令”的正式实施使得电视节目当前过度娱乐化、低俗化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本文并不试图对“限娱令”该不该实施或实施给出一个标准化的解释,而是采用后现代语境来解读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低俗化的背后的机制原因,分析电视节目如何体现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贾勇哲 《魅力中国》2011,(10):293-293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是指按杂志的方式组织、编排内容,以传播深度新闻为主,同时兼顾其他社会功能来满足受众多方面需求的电视节目类型。这类节目实际上属于资讯类新闻和评论类节目的结合体,让受众在了解新闻事件本身的同时。也从深层次的背景分析以及事件走势的解读中收获各方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阿万龙 《魅力中国》2013,(31):310-310
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科技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媒体间的竞争也越发的激烈。电视新闻作为众多媒体中的一种重要传媒介质,担负着传达社会实事新闻的责任,将最切近老百姓生活的话题通过电视新闻的形式得以传播,深受社会受众的关注和喜爱。而电视新闻媒体在社会受众中的影响力如何,在于电视新闻的播出质量,而播出质量的好与坏关键在于电视新闻鳊辑工作质量。本文对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提出了解决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智能化科技的逐渐普及,新媒体行业逐渐发展壮大,人们能够获取到信息的途径也日益增多。目前,我国的大众传媒市场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行业的发展也受到了极的挑战。就电视新闻来看,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也正在面对巨大的挑战。为了使电视新闻仍处于新闻界的领军位置,电视新闻媒体必须准确把握新闻受众的需要,逐渐改变传统的新闻采编模式,制作出能够直击受众内心的新闻节目,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一步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