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社会劳动创造价值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社会劳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但社会劳动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有——商品经济条件下,表现为价值。价值的实体是人类的抽象劳动,它看不见、摸不着,通过价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马克思在价值理论的创建上,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但在他身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世界革命历史的进程,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生了极其巨大的变化,使得他的价值理论在某些方而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补充和发展。改革开放推动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社会劳动主要是从事生产的劳动,然而什么是生产劳动,什么是非生产劳动,理论  相似文献   

2.
苏志炯 《价值工程》2006,25(2):40-42
对人类劳动的认识是经济学认识的基础,我们要站在新的时代高度认识劳动,劳动是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的对立统一,具有整体性。在确认劳动整体性的前提下,从客观事实出发,以劳动产品为认识起点顺理成章地推论出劳动整体价值论。科学的价值理论是劳动整体价值论。  相似文献   

3.
谈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提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这段论述,十分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当前面临的新情况密切结合的必要性,十分精辟地论述了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构成劳动关系的理论与政策基础的核心原则——劳动力具有人身属性而非一种商品,并且认为劳动关系领域主要涵盖劳动问题和雇佣关系这两个核心因变量。本文利用这一核心原理以及源于制度经济学的互补理论将理论框架进行扩展,不仅解释了雇佣关系和劳动问题的本质,也解释了劳动经济和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理论缺陷。作为劳动关系基本定理的来源,本文用此框架来阐述一个不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及组织组成的复杂的经济体中的最优经济行为,并且说明一定程度的劳动保护主义会促进经济效率和人类福利。  相似文献   

6.
情绪劳动在近两年的管理研究引起关注。已有研究认为,员工的情绪智力影响情绪劳动中的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以及工作压力感。以往研究认为情绪劳动主要发生在服务行业,文章通过亲身体会,结合访谈,认为出版行业中尤其是编辑岗位上也有大量的情绪劳动,以期能以此唤起出版界对此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关于"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的论断,既是对近一个世纪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经验的提炼,也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深刻把握,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朱镕基总理在报告中指出,要"重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理论创新".作为理论工作者,听了报告很受鼓舞.为了推进理论创新,当前要按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劳动价值论的深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庆许 《价值工程》2006,25(3):26-28
本文从劳动价值的构成入手,分析了新形式下劳动价值的组成,提出了科学劳动价值论的新内容,成功的将劳动的概念从物质生产领域扩大到了服务行业。  相似文献   

10.
王超 《企业文明》2011,(4):47-49
体面劳动、有尊严地生活,是劳动价值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尊重劳动的基本体现,是和谐劳动关系的集中体现。劳动价值文化是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大背景下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课题。"体面劳动"的概念于1999年6月由国际劳工组织局在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首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对服务行业350名员工的调查数据,探讨劳动关系氛围对员工创新行为的作用机理,并验证其是否通过情绪劳动的中介作用对创新行为产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劳资双赢氛围和员工参与氛围与表层行为和深层行为都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劳资对立氛围与员工的深层行为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员工的表层行为并未发现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劳资双赢氛围与员工参与氛围对创新行为都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劳资对立氛围与创新行为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通过中介效应检验,深层行为在劳动关系氛围与创新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表层行为在劳动关系氛围与创新行为的关系中不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勤劳刻苦的劳动精神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标签之一,这种劳动精神经历了长期积淀和不断升华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中国化,并以革命谋取人民应有的劳动主体地位,以改革激发人民的劳动激情,以生产运动锤炼人民的劳动精神品格,不断提升了以不怕吃苦、甘心付出、敢于创造等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人民劳动精神。这些劳动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被演绎为全国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品质、诚实劳动品质、创造性劳动品质,即老黄牛精神、孺子牛精神、拓荒牛精神。党在淬炼与传承中国人民劳动精神过程中表现出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以及实践逻辑的高度贯通。  相似文献   

13.
在企业的用工过程中,要充分做好劳动用工风险的分析和应对处理工作,在劳动合同法的指引之下,进一步有效明确劳动用工的相关风险,具备应有的风险识别、判断和管控能力,这样才能进一步有效提升劳动用工的效能和价值,为劳动者权益的有效维护和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结合企业劳动用工的具体情况,本文重点分析了劳动合同法下的企...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中华民族重要且科学的理论指引,为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对各行业劳动从业者有重大指导价值。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视域,对物流从业人员现状进行审思,在明确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物流从业人员优化价值的基础上,在劳动主体、劳动价值、劳动正义三个层面梳理困境与优化策略,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物流行业及其从业人员形成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控制和抵抗为线索,总结并评论了西方劳动过程理论的发展过程。资本为了消除生产中的不确定性并稳定的获得剩余价值,需要加强对劳动过程的控制;工人为了提高自身收益,也会争夺劳动过程的主导权,从而与资本控制产生冲突。不同控制形式的转变正是资本应对工人抵抗而不断尝试掌握劳动过程决定权的结果,这一理论为理解中国劳动关系和劳资冲突现状提供了理论工具和分析路径。  相似文献   

16.
汤在新 《经济界》2001,(1):73-76
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劳动价值论是古典学派提出而马克思加以完成的。在马克思理论中,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石,它为揭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经济对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在马克思的时代,劳动的主要方式还是作为从属于机器的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因此,《资本论》所着重考察的是作为资本主义制度掘墓人的无产阶级,是为资产阶级创造剩余价…  相似文献   

17.
企业劳动关系变更的调节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晶 《企业导报》2009,(5):179-179
在现行经济形势下,企业劳动关系有所变更,需要企业采取相应措施来对劳动关系进行调节,以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试从劳动契约、心理契约的运用来调节企业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记者冯立新/孙勇报道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伴随着劳动手段、劳动资料、劳动条件,特别是劳动力资本的变化,原有的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正如江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所说:“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那么,应如何深化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呢?为此,本刊记者就这个问题专程采访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教授。萧灼基教授首先表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非常现实的问题,当前应从多角度扩展和加深对劳动价值的认识。为此,萧灼基教授提出了“五个深化”:第一…  相似文献   

19.
情绪劳动、顾客满意度是服务行业关注的热点话题。文章以一线服务员工及相应顾客为样本,采用问卷法采集到双元数据,采用多层回归分析方法检验了一线服务员工情绪劳动策略、员工顾客融洽性与顾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员工顾客融洽性在一线服务员工的情绪劳动策略与顾客满意度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回顾了以斯密和马歇尔等为代表的古典和新古典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分工理论,从劳动分工角度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做了初步的解释。文章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是专业化分工产生的报酬递增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个劳动分工深化、交易效率提高的过程。根据已有理论结论和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现实,文章对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