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中国为解决“三农”问题,先后制订了不少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解决“三农”问题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三农”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有些地区还在恶化,症结是没有抓住问题的中心,即在城镇化过程中如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本针对目前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从理论和实际出发,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3.
市民化后的失地农民对征地制度评价:基于江苏省的调查数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化后的失地农民是一个特殊的利益群体,他们在土地被征的的同时,也经历着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的转换。江苏省469户市民化后失地农民的调查数据显示,仅仅进行征地制度的改革并不能有效化解征地矛盾。失地农民对征地制度的评价主要受征地制度本身及关联制度的影响,对现行征地制度的不满既与征地制度本身不合理有关,也与关联制度不完善有关。征地制度安排越合理,被征地者对征地制度的满意度越高。在征地制度构成要件中,失地农民更关注补偿标准和安置方式。关联制度与征地制度配合得越好,被征地者对征地制度的满意度越高。在关联制度中,政府应重点做好就业指导、社会保障、政府扶持等方面的工作。要提高失地农民征地制度的满意度,不仅要进行征地制度的改革,而且要注意关联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政策运行向心力概念,阐释征地政策对失地农民的影响.征地政策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政策的中心利益现象和边缘性利益现象.征地政策自身运行的力量与政府和征地单位推动征地政策运行的力量共同组成征地政策运行的向心力.征地政策的向心力强使失地农民市民化,引起他们对市民化的反感,他们难以实现身份认同和角色转化;征地补偿标准过低,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经济基础较差,难以承受城市生活的经济压力,难以实观与城市市民社会生活的融合;就业安置和培训缺乏,失地农民城市就业能力较弱,难以进入城市正规就业体制之内,难以实现与城市主流社会的融合;社会保障不足,失地农民市民化缺少制度保障和长效机制,难以解除后顾之忧,难以实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国家对农民的优惠政策运行的向心力使一些失地农民不愿意被市民化.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征地政策,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实际困难,加快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土地征用制度与失地农民市民化——文献综述与制度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与城市占地规模的扩大,造成了城郊大量的失地农民,这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群体.通过对有关第一手实证研究资料的综述表明征地这部分群体造成了不少经济与社会困难,对此研究人员也给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意见.本文在对文献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失地农民市民化的解决思路和土地征用制度变革的理论构想,这将有助于改善失地农民的弱势地位,并避免政府无谓的征地与寻租行为,进而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实现政府与农民的双赢. 相似文献
6.
失地农民市民化显著滞后于农地城市化不仅严重制约了我国城市的内涵式发展,而且衍生出许多社会问题。如何提高失地农民市民身份的心理认同度,加快推进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进程,本文基于浙江永康、义乌两地的实证研究表明,政府除了需为失地农民市民化提供所需的物质基础和市民身份匹配的物质保障,一个更为关键的方面是提高征地过程的民主化程度,通过提高失地农民对征地过程的参与程度增强失地农民对政府市民化安置的情感支持。 相似文献
7.
8.
党的十七大将分配领域的方针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成“效率与公平并重”,提高了“公平”的地位。为了践行“效率与公平并重”的收入分配方针,为了解决农民在失去土地后的权益保障问题.本文从法理学角度分阶段探讨了农民在失地前、失地中和失地后的权益受损状况。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市民化到底该走激进的制度应选之路,还是渐进的有条件进城方式,学术界存在争论,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由于农民工具备的生存中发展的需求、半封闭自助的资源、选择性激励的环境,在市民化进程中需要走出一条新进与激进相结合的中间道路--适应性市民化.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农民工半市民化问题是典型的中国特色问题,其演变历程伴随着城乡二元制度的发展而曲折多变。由于制度缺陷和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资金困难、素质障碍、资本存量缺失,使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陷入权利、物质、人力和社会资本等多重资本贫乏的困境。只有用新的理念,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采取多予、少取、放活和扩容的措施,强化政府外部赋能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增能,才能最终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角色的转型,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借鉴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分析方法,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测算库区农民失地前后的福利水平。研究发现,水库建设中的移民安置工作使得农民福利水平有所改善,福利水平由征地前的0.497提高到0.540,移民安置能够提高农民的福利水平;失地后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社会融入福利水平明显下降,尤其是农民的社会融入福利亟须提高,其他福利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空间。要提高库区失地农民的福利水平,重点是依靠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丰富农民文化生活、适时提供心理辅导等措施,提升农民的社会融入水平;基于福利水平仍有较大的提高空间,还可以采用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完善基础设施、畅通农民申诉渠道、创新就业机制等措施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失地农民的培训需求与供给:基于广东省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地农民在土地被征用后,面临着进入新的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困境.基于广东省的调研表明,失地农民并不是表现出较低的文化素质.为提高就业能力,失地农民对技能培训有着不同的需求,培训需求难以满足的主要原因在于供给滞后与不足.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如解决不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土地制度、安置补偿等问题,失地农民将难以顺利地变为市民,我国城乡一体化难以健康发展。本文从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失地农民城市融入、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四个方面对失地农民问题进行了综述及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农民市民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有重要作用,论述了在新形势下,我国农民市民化的制约因素,提出了推进农民市民化与农民增收对策。 相似文献
15.
农历2008年12月28日,笔者回到了阔别三年的家乡——福建省漳浦县旧镇。旧镇位于漳浦县东南部沿海,于1984年被省政府指定为对台小额贸易港口,1991年被市政府定为对台农业经济技术合作交流示范区。旧镇也是个农业大镇,但镇中心区两个村的农户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3亩。 相似文献
16.
失地农民的社会交往认知变迁缓慢,未能完全内化城市社会交往规则。在交往结构方面,失地农民正在从以地缘为特征的社会交往逐步变迁到以职业为中心的社会交往。总体而言,呈现出认知变迁滞后于行为本身的变迁,为此,应从城市规划和职业系统两方面入手促进该群体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交往系统。 相似文献
17.
城郊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满意度与冲突意愿研究*——基于济南城郊失地农民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深入探究城郊失地农民征地补偿满意度和冲突意愿,以期完善征地补偿制度,并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借鉴。[方法]以济南城郊400名失地农民为样本,以暴力反抗、信访行为和网络申诉为因变量,以补偿方式、补偿标准和补偿分配公平性的满意度为自变量,以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失地年限、社会资源、家庭纯收入、家庭资产和土地补偿金额为控制变量,文章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探究征地补偿满意度各维度对冲突意愿的不同影响。[结果]实证分析表明补偿分配公平性对暴力反抗、信访行为和网络申诉均有极为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但补偿方式仅负向预测暴力反抗,补偿标准仅负向预测信访行为,据此我们认为补偿分配公平性才是暴力冲突的关键变量。[结论]在城郊征地过程中,应切实保障征地补偿分配公平性,提高补偿标准,扩大补偿范围,且对失地年限较长的城郊失地农民提高其土地增值收益占比。 相似文献
18.
19.
土地的有限性与城市化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失地农民的大规模增加,这是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矛盾。本文通过对广州南亭村的访谈调查发现,该村失地农民职业转换困难,主要是由缺乏相关职业扶助政策的引导、职业安置不到位、缺乏非农业职业技能等原因造成,并由此对改善失地农民职业难以转换的问题提出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中共都江堰市委党校课题组 《农村经济》2006,(9):32-35
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保护失地农民合法权益,从法律、政策、制度层面解决好他们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对稳定大局和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都江堰市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社会保障、教育培训及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其中的“焦点”提出对应措施,以推进保障失地农民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