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我国在2020年内GDP翻两番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这是一个极其鼓舞人心的目标 ,这个目标说明了绝大多数的地区和绝大多数的国民要达到小康水平 ,就是说要全国绝大多数人民都要富裕起来 ,这一号召和目标受到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热烈欢迎。根据客观需要 ,我国只有在不长的时间里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才能不受强国欺侮 ,才能振兴民族 ,才能国富民强。通过建国50余年的实践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说明了我国有可能用70年———100年左右的时间(从1949年算起)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最繁荣…  相似文献   

2.
钱燕 《生产率系统》2002,(4):65-67,4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在21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十六大对此作了全面规划。同样在十六大上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从根本上回答了在新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而且也为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其主题和全文围绕一个中心或者说贯串一条红线,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铮铮八字,掷地有声,含有非常深刻和长远的意义,必须充分认辨,获得真知;然后据以实践,安排和联结到各项工作中去,保证2020年的如期实现。进入新阶段,又一新起点“小康”(以下省去引号)是自古以来的社会发展理想,仁人志士所争求,广大群众所渴望。但是千百年来,始终是一个难圆的幻梦。邓小平继承先辈遗愿,把它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个战略部署的前中阶段,定位于上世纪末,是十分睿智的,激发了人民的极大热情。经过20年的苦斗,蓝图变为现实,近13亿同胞跨越温饱…  相似文献   

4.
王月红 《经济师》2004,(10):283-283
文章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及意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陈栋生 《经济管理》2003,(23):76-77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层环节,处于安民、富民的第一线。目前三分之二的县和县级市的人均GDP只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三分之一或不足三分之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城乡联动网络、壮大县域经济,是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小康”一词,作为一种社会模式的描述,最初是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的,作为一种十分向往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7.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20年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此全国人民是衷心拥护的,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已经很多。但是我感到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尤其是艰巨性,还有必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小康这个词中国早已有之,把它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发  相似文献   

8.
宋乃平 《经济前沿》2004,(12):17-19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并列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生态文明是当代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它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实现全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特别是人的思维观念的生态化转变。  相似文献   

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下的中国城市化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详细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涵及中国城市化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国城市化在小康建设进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认为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创造了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直接动力。但当前存在于城市发展中的不合理现象已经开始制约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可续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指标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头2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全面深入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十六大报告所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时代特征,选择科学的评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及标准值,对于正确引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争取早日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苏静 《经济师》2005,(12):23-24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继承与创新了邓小平小康思想,系统全面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在地要求以人的现代化建设作为动力基础和核心内容,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探讨分析新时期人的现代化建设的内容要求和途径,对正确认识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出的向现代化进军的号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湖南紧紧围绕全面小康的要求,在目标设计、战略规划、整体推进等方面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对全面小康的认识日渐深化,建设的思路也更加清晰。  相似文献   

13.
一、政治文明:当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 文明就是指人类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提高和完善自身的有益成果与进步状态。  相似文献   

1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城镇化提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为37.2%,如果我们将2020年中国的城镇化目标界定为60%,那么,从现在开始每年需要转化将近1500万以上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然而,要想使这一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最为关键的就是进行制度创新和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这是驱动城镇化加速的两大轮子。  相似文献   

15.
西部贫困地区在经济、文化、教育、交通、通讯、住宿条件、医疗卫生、人民生活水平等多方面都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果只有经济总量的增加,没有经济、文化、社会、教育、交通、通讯、医疗卫生和生活水平等全面协调发展和提高,西部贫困山区人民的小康社会很难如期实现;如果能象给我国的火车“提速”那样,给西部贫困山区发展连续“提速”几次,以赶上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那么,加快落后地区的村镇建设步伐是给西部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速”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本世纪头20年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境界的理论和实践主题。围绕这个主题的理论创新成果很丰富,推进社会实践的重大战略也很多。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17.
曹春  赵瑛 《经济论坛》2003,(18):4-5
一我国很早就有“小康”的提法。《诗经》有载:“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是“小康”一词的最早出现。在西汉《礼记·礼运》中有这样的描述:“禹、汤、文、武、周公之治,以天下为家,虽政务修明,人民安乐,而犹逊于五帝大同之世,故谓之小康。”小康遂成为理想的社会模式,其影响所及仅次于对“大同”的向往。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了“小康之家”;1984年3月25日和6月30日,邓小平在两次会见日本友人时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800美元,就是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小康社会。”此后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目标。1982年9月,…  相似文献   

18.
19.
20.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尺度和集中表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内在统一的关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和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