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并购行为也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商誉确认和计量问题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特点。但不管是国际会计准则还是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都规定外购商誉等于购买价格超过被购买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的差额,而对企业的自创商誉不予确认。本文通过探讨,指出自创商誉应与外购商誉可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而在附注中进行披露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企业并购、改造、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活动的不断深入及知识经济的兴起,有关商誉的会计问题日益成为理论界和实务工作者关注的焦点。而在现行的会计实务中,只对外购商誉予以确认而自创商誉不予确认。文章从自创商誉的涵义入手,分析了现阶段企业不进行自创商誉确认的弊端,提出了自创商誉确认的必要性及核算的具体方法,目的在于阐述企业实务中应该对自创商誉进行确认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负商誉的概念是随着企业产权有偿转让行为的发生,才在企业财务会计中出现的。负商誉的概念起源于商誉。一般认为,当一个企业由于在产品质量、经营管理、地理位置以及职工素质等方面处于较优越的地位,享有较高声誉时,会高于社会盈利水平的超额盈利能力。在企业并购中,并购企业为取得被并购企业的这种超额获利能力,所付出的一揽子购买价格会超过被购并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这一超额部分被确认为商誉入账,并逐期摊销。同样,在企业并购中还存在另外一种现象,即购并企业所支付的一揽子购买价格可能会低于被购并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此时购买价…  相似文献   

4.
负商誉与外购商誉的确认方式有相似之处,即确认时间为企业并购日,确认金额为购买价格低于被收购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依据为购买业务中支付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合法证据。但负商誉与外购商誉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别,对应于对负商誉性质的三种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全球企业并购逐渐增多,而商誉是企业合并中的难题,国内外对商誉的会计处理既不尽完善也不尽相同。因此,让企业正确认识商誉及其价值,解决商誉的会计处理问题意义重大。本文对商誉进行了分析,对商誉提出了新的认识,回顾了商誉的确认及计量问题,对我国商誉会计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商誉就其本质而言,是一项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在目前只对并购商誉进行会计处理的情况下,无论是摊销还是减值测试,都不能完全反映其经济实质。最能反映商誉经济实质的会计处理方法应当是在平时就将企业自创商誉确认为企业的一项资产,并对其定期进行评估;当企业发生并购时,产生的并购商誉也同样作为资产予以确认,之后的会计处理方法与自创商誉相同。  相似文献   

7.
商誉会计处理最终应从商誉的来源与经济性质着手寻找正确思路.会计中将商誉作为无形资产,是一个误区.微观经济学认为企业并不存在所谓商誉无形资产,这是企业不能确认自创商誉的根源.企业并购是一项交易,按照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交易商品的价值由(C+V+M)构成,交易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被并购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仅约略相当于交易商品(被并企业)中的不变资本C,而(V+M)则相当于合并商誉,其有无及大小取决于并购双方的定价博弈;从并购定价来看,合并商誉实际上来自被并企业预期未来收益,是被并方获得的预期自身未来收益的分成,本质上是购买方对被并方获得的预期收益分成的预付款项;从合并商誉的预付款性质看,恰当的会计处理方法是摊销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指出商誉争论中存在六大逻辑不一致的基础上,基于复杂性理论、复式记账原理等相关理论,认为商誉是企业成立后逐渐形成的资源整合能力;不管自创商誉还是外购商誉、正商誉还是负商誉,都应该通过利润表而不是资产负债表进行确认与反映。  相似文献   

9.
新的会计准则规定,购买企业时确认的商誉,按照确认时原价减去其减值准备后的余额进行后续计量,不计提摊销或折耗,但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则不认可企业计提商誉减值准备导致的损失在税前扣除,而在企业整体转让或清算时,商誉的价值则可以在税前扣除。这样,资产负债表上,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商誉的列示的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就会产生差异。在新准则下。这种差异称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本文将以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吸收合并产生的商誉的后续计量,及其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为议题。论述商誉的确认、计量及与商誉相关的所得税及所得税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10.
企业并购中产生的商誉,对并购企业中的商誉如何确认及后续的会计处理是商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会对并购企业以后期间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文章通过对商誉的认定过程及后期的减值测试方法进行探讨,试图学会企业并购商誉的处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企业并购中产生的商誉,对并购企业中的商誉如何确认及后续的会计处理是商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会对并购企业以后期间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文章通过对商誉的认定过程及后期的减值测试方法进行探讨,试图学会企业并购商誉的处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商誉的实质是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多种因素,如拥有较高的品牌度,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水平,稳定的客户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等等。这种能力在被买卖之前称之为自创商誉,被买卖后确认为商誉。对此《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商誉只能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以收购方的价格超过被并购企业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入账,自创商誉不加以确认。”对此项规定中自创商誉在会计实务处理中不加以确认笔者有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知识经济下的商誉确认和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玲 《黑龙江财会》2002,(11):10-11
一、商誉概念、特点的确认问题分析商誉作为会计要素之一,它的确认和计量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对商誉的概念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一起成功的并购活动往往会导致巨额的并购溢价,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自创商誉在企业资产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商誉,即商业领域中的声誉,是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一种能力,是对企业持有良好印象的价值表现。商誉作为一项特殊的资产,主要有以下几个性质:一是商誉具有自我衍生性。商誉是在企业的各种历史和当前的行为、状态下衍生的,这些状态主要包括:基于公司产品层面的竞争优势,如产品差异,消费者的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出发,对现行会计制度中外购商誉的定义、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存在的不合理处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商誉会计应该回归合并价差本质,将合并成本与被并购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按重要性水平区分,进行不同的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的观点,为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15.
商誉减值是会计处理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具体分析了企业并购商誉初始确认中泡沫形成的原因及部分商誉法下存在的问题,梳理了部分商誉法下商誉减值会计处理的原理,提出商誉“整体计算,部分计提”的方法,并结合案例梳理了存在少数股东的并购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针对商誉会计处理未来准则制定的思路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黄秋涛 《企业经济》2008,(5):184-186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提高了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地位,而企业并购浪潮的兴起使商誉这一无形资产更被各界所关注。然而,由于商誉的特殊性,在会计界,对商誉应如何确认以及在会计上如何处理,始终存在诸多争论。我国目前在商誉会计方面还缺少相应的专门准则,这使得会计人员在处理时带有一定主观性和随意性,已经成为会计实务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资产重组和企业合并等经济业务的不断发展,企业商誉的价值已越来越受到经营者与投资者的关注,要求确认和计量企业商誉的呼声日益高涨。但目前世界上对商誉的会计处理不尽合理:只确认外购商誉,不确认自创商誉。这种会计方法只看现象,不看本质,严重违反了会计原则。笔者认为,只有对现行的商誉会计做法进行改良,才能如实反映企业商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企业并购、改制、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活动的深入,关于企业自创商誉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已成为会计理论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随着会计理论的创新和会计计量技术的发展,自创商誉的确认和计量都已经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激烈的并购浪潮下,企业间的合并已经成为企业外延式扩张的基本途径,企业合并中的高额商誉处理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有关合并商誉的初始确认与后续计量也迅速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现行市场合并商誉初始确认及其减值现状,指出合并商誉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案例直观系统地对合并商誉的会计处理过程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对所有上市公司优化商誉会计处理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企业合并准则及其他相关准则来看,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会计信息的重点放在资产负债表,新准则要求对企业并购采用购买法处理。在购买法下,购买方在购买日对作为企业并购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人当期损益;购买方对并购成本大于并购中取得的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商誉。新准则将更好地反映公司投资所取得的利益,加强公司财务报表的可比性,提供更完整和相关的财务信息。SFASNo.141(R)表达的最根本的概念是并购创建的整个企业是会计报告主体。因此,合并报表将描述并购企业100%收购的资产和负债。任何少数人的利益,即所谓的非控制股权利益将被视为股东权益,收益表将列示整个企业的成果,其利润分为归于控制股权利益部分和非控制股权利益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