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了新会计准则体系(以下简称新准则)在诸多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最为显著。新的准则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并在17个具体会计准则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这一计量属性。随着新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广泛运用,我国会计领域中一直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已被以历史成本为主并与公允价值等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所取代。  相似文献   

2.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了新会计准则体系(以下简称新准则)在诸多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最为显著。新的准则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并在17个具体会计准则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这一计量属性。随着新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广泛运用,我国会计领域中一直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已被以历史成本为主并与公允价值等  相似文献   

3.
公允价值本质及在我国的运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会计计量理论的发展,会计的计量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为了顺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计量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根据财政部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相关内容,以公允价值的本质及现实运用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公允价值的本质特征、优缺点及现实运用中的难点,并对公允价值计量在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观点进行回顾、总结。结合我国的会计环境,对我国公允价值的运用现状进行分析,并说明产生这种状况原因,以及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领域应用的现实必要性。通过对公允价值模式的理论进行分析,说明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的现状,并对公允价值运行模式提出几点意见,促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越性越来越突出,且伴随着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发布,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成为了近年来会计研究的热点.但是由于我国市场还不够活跃、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定义的研究,提出我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公允价值的运用对我国会计计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运用是我国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中迈出的实质性步伐。文章阐述了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计量属性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在我国实践中的应用,论述对会计处理的影响和对金融工具计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会计计量是会计工作的基础,而计量属性的选择又是会计计量的核心。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决定了计量属性的选择必须要能够保证其计量结果的公允性,每种计量属性的公允性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改变。透视公允价值与计量属性的关系以及公允价值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运用的本质,可以认为:公允价值不是一种计量属性,而是会计在选择计量属性上的目标导向,也是财务会计报告目标在会计计量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当前,知识、技术和人才在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无形资产对利润的贡献逐渐超过有形资产,以历史成本为单一计量属性的会计计量模式面临越来越多无法解决的问题,以公允价值为代表的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多属性会计计量模式开始由理论研究走向实际运用阶段。1998年曾规定用公允价值,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新会计准则,再次引入公允价值,充分显示公允价值推行的艰难和必要。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次贷危机在金融界和会计界引发了关于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优劣和存废的论战.文章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运用的意义入手,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完善后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必将得到更广泛应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会计计量属性始终是会计研究的热点,它对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成本模式计量的弊端逐渐被暴露出来,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也被运用起来,房地产作为我国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非金融资产项目,在起始阶段就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以步步高商业为例,分析其转换后续计量模式的原因,评价转换后的财务绩效,以期丰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实行以公允价值为会计计量基础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林 《企业导报》2009,(6):106-107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环境的复杂化以及会计业务的多样化,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传统会计计量模式,已不再适宜作为会计计量的基础属性。从多个层面对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取代历史成本计量基础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稳健性视角下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珩 《企业经济》2012,(12):175-178
稳健性是会计有效确认与计量的重要保证,对会计理论和实务具有深远的影响。要合理处理会计稳健性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平衡关系,就应当将二者相互交融起来,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确保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同时,在公允价值运用中应严格界定其概念及层次,完善公允价值的估值方法和评估过程,实行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两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模式,减少公允价值对当期损益的影响,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允价值的积极作用,使其更好地为信息使用者服务。  相似文献   

13.
郑斯文 《会计之友》2007,(26):81-83
随着我国科技迅猛发展以及金融创新、市场创新的涌现,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体的单一会计计量模式已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因此,"公允价值"这一新的计量属性被纳入到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之中,扩大了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这标志着我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对促进我国会计标准国际化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为使更多的人尽快的接受公允价值理念,并将其正确应用于具体实践中,本文从公允价值的基础理论方面着手对公允价值的涵义、本质进行了阐述、对公允价值的应用展开分析比较,总结了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程度、操作方法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会计主要是提供货币计量信息,传统的会计计量是建立在历史成本原则的基础之上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历史成本表现出了其局限性,不能真实体现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从而削弱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而公允价值是以当前市场情况为依据进行价值计量的结果.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如今美国等国家和国际会计组织已普遍接受公允价值计量。我国2006年2月发布新的会计准则也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  相似文献   

15.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引入:一方面是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另一方面是会计本身发展的趋势。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够完善,现行公允价值会计在理论研究上还不够成熟,因此,诸多行业人士和专家对公允价值的引入存在许多疑点。本文论述了会计计量属性及公允价值概念、历史成本运用的弊端、公允价值运用理论基础和存在问题,并重点对我国公允价值运用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是会计计量中重要的计量属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允价值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因其相关性,越来越被人们接受。为充分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被要求广泛运用。我国的会计准则已经适度、谨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其在运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和账务处理,为有关各方提供有用信息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本文从我国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变动的账务处理入手,指出其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完善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公允价值这一概念内涵和公允价值这一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考量,旨在得出公允价值不是一个独立的计量属性而是一种会计计量属性择用方法的结论,且在此基础上又对其多种计量属性的择用而不是作为一个计量属性的运用作了选择标准和应用指南的考量,从而有助于公允价值作为一个新的会计计量慨念的确立与运用.  相似文献   

18.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运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次贷危机在金融界和会计界引发了关于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优劣和存废的论战。文章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运用的意义入手,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完善后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必将得到更广泛应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公允价值应用的意义及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春生 《会计之友》2007,(30):59-60
公允价值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它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并终将取代历史成本,成为主要的计量模式.但由于公允价值的可验证性不强,它的计量要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本文针对我国新会计准则引进公允价值的规定,通过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进行分析,叙述了公允价值应用的意义,对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实务中应用的制约因素进行了探索,并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提出促进公允价值应用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及其在会计准则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广泛运用有其深刻的理论背景和实践基础.本文就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相关理论及其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分析,并对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