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期各地承兑汇票与贴现业务呈快速增长态势,据山东省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05年6月末票据融资余额较年初增长52.92%,占各项新增贷款的31.59%.承兑汇票与贴现业务快速增长优化了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成为近期银行利润新的增长点,但票据业务发展新变化如风险敞口过高等正在形成一些新的苗头性风险,亟待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银行承兑汇票的运用得到了蓬勃发展,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已逐渐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大力拓展的主营业务之一和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是。随着贴现业务的快速增长,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隐藏的风险也在逐步增大。为确保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的健康发展,现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拟对银行承兑汇票贴现过程中的问题.风险及防范措施探讨如下。[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近期,河南省金融机构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快速增长,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比大幅提高。调查河南省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票据形式的信用扩张对于实体经济和宏观调控的影响。建议完善票据业务发展的市场环境,健全银行体系和金融体系,加强对票据业务的监管等。  相似文献   

4.
《金融会计》2005,(5):45-46
近年来,湘潭市票据业务迅速发展,奎市各国有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均开展了银行承兑汇票,农村信用社采取委托商业银行代理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方式开展此项业务。最近,我们对该市票据业务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显示银行承兑汇票签发增长减速,贴现票据大量增加;农村信用社票据贴现业务快速增长,企业签发的商业承兑汇票稳步增长。本文拟对上述情况进行分析,并就目前票据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一、风险分析 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的风险不是来源于项目风险和企业风险,其风险主要来自于票据本身,防范贴现业务风险的关键在于鉴别票据本身的真伪性、票据各项要素是否齐全银行承兑汇票本身真实可靠。当前,银行承兑汇票业务风险在银行、企业、政府三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作为一种低成本资本融通工具,已被业界认可和广泛运用,开展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有利于降低银行资产风险.压缩不良贷款占比,因而这项业务快速增长。但是,必须看到另一种情况,这就是由于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能给贴现银行带来许多利益,因而这种业务就成了银行争相竞争的“宠儿”。有的银行不惜降低门槛,放松必要条件的审查,以致出现了假交易.真套现的银行承兑汇票贴现。这种状况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和规范,就会形成银行承兑汇票贴现风险,成为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障碍,因此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7.
银行承兑汇票的潜在风险性和客观性是由其作为企业的货币性实物资产而存在的,因此要严格执行合理有效的控制措施,从引发票据风险的根源上进行监控,并积极规避银行承兑汇票流转各个环节的流通风险,促进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发展.分析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的风险成因,探讨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的汇票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以及票据价格风险等,提出了通过有效的审查制度、完善相关规定来其防范其风险的具体实施策略,指出健康的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以及正常的市场秩序仍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银行承兑汇票风险不可消除,但通过银行内控措施的完善和票据管理的加强,在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制下,依法办事,就可以将风险降到最低点.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承兑汇票贴现业务是银行的一种低风险信贷业务,但是在承兑汇票贴现业务中.不能坚持严密严格的审查和合规合法的操作,这种低风险信贷业务同样也会发生较大的风险,转化为高风险业务.类似的教训近年来在国内银行系统已多次发生。2005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完善票据业务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加强对商业汇票真实交易关系的审查,确保票据业务的合规办理作出了明确的要求。《通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中商业汇票真实交易关系的审查、票据质押的处理、银行承兑汇票的查询查复等方面的规定作出明确与细化.对促进票据业务的健康发展.规范现行票据业务操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票据贴现是收款人或持票人将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或商业承兑汇票向银行申请贴现,银行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利息后将余款支付给收款人的一项银行授信业务。对企业来说,票据贴现是一种手续方便、成本较低的融资手段,可以加速企业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对银行来说,票据贴现业务是一项高收益、低风险、流通快的优质资产业务,而且可以扩大存款和贷款规模、提高收益率、降低不良资产比率。在现行银行经营考核模式下,票据贴现对银行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0.
银行票据业务风险防范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龙  孔波 《西南金融》2004,(7):21-21
经营行应严格按上级行年初信贷业务转授权办理银行票据业务。未经上级行批准,经营行不能为了目标任务的考核需要,擅自变通办理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和边贴边查方式的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办理经核实为真实有效的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才能视为低风险信贷业务,方可自动增加客户授信额度。  相似文献   

11.
目前市场上对票据业务的一个普遍认识是,商业承兑汇票风险大于银行承兑汇票风险,所以在全国范围内贴现商业承兑汇票的量极少,但正如人们所说,越安全的地方越有风险,显然,提高防范银行承兑汇票风险技巧已成为当今票据市场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12.
所谓异地客户“上门贴”,即:根据异地承兑银行或客户提供的贴现需求信息,贴现银行派出票据中心工作人员到客户处收票,现场审查客户资料、票据,到承兑银行办理票据查询后,填制贴现凭证,电话或传真通知本行将贴现资金转入贴现申请人所在地存款帐户,携银行承兑汇票等重要单证及相关业务资料返回。从管理和操作环节上看,银行承兑汇票异地客户“上门贴”蕴含着较大的风险。本文就该项业务存在的风险及控制措施提出几点探讨性看法。  相似文献   

13.
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是持票人在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日前为了取得资金,贴付一定利息并将票据权利转让给银行的票据行为。这种行为是以真实贸易或劳务为基础,在对汇票真实性有效核实后,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是一种风险较低的信贷业务。但是,如果离开这一基础,就会诱发许多风险。因此,在具体业务操作过程中,应全面贯彻内控优先、防范第一的思想,有效防御和化解低风险业务经营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从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所面临的形势,贴现业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贴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等方面展开讨论,并就当前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有针对性地从风险管理、识别票据陷阱、背书风险防范、增值税发票的识别、银行承兑汇票的查验查复、压票风险的防范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从而达到有效地减少票据纠纷和资金损失,保障和促进票据业务稳健发展的目的,切实促进资金融通和维护金融秩序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5.
一、现行汇票查复方式存在着诈骗风险漏洞随着银行承兑汇票使用的日益广泛,商业银行办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的风险也与日俱增,其中票据诈骗危害性最大。汇票查询是银行办理汇票贴现前的重要环节,也是识别票据真假防范风险的重要措施。目前国内各家银行都以《银行承兑汇票查询查复书》为依据,采用  相似文献   

16.
王洪 《山西金融》2002,(8):55-55
在目前票据业务中70%为银行承兑汇票。虽然近几年商业银行大力加强信贷管理,努力完善内控制度,但仍然存在违规操作现象。有的出票行有章不循,不能严格填写票据各要素,造成潜在风险;有的银行为背书不连续的银行承兑汇票办理贴现;为非存款户办理贴现等。  相似文献   

17.
2006年2月和6月,某银行黑龙江支行和河南某支行先后发生两起银行承兑汇票诈骗案,涉案金额分别高达4.325亿元和1.461亿元,给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再次敲响了警钟。上述两起案件的共同点是,企业人员与银行员工内外勾结,违规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给签发行和贴现行带来了较大的票据风险。  相似文献   

18.
金融机构非理性扩张票据业务的途径及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宏 《金融会计》2005,(3):25-28
1.利用本行贷款做保证金做大票据业务。通过贷款转存作为保证金,以此开出银行承兑汇票,扩大存款业务和票据业务。贷款转作银行承兑汇票的保证金,一笔贷款在派生出固定期限的“派生的保证金存款”的同时,也扩大了表外业务——开出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如果可能,开出的银行承兑汇票通过贴现,贴现资金再作为开证保证金,再次延伸了票据业务的扩张范围,  相似文献   

19.
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入发展,企业信用环境日益改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方式进行资金融通。随着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量的迅速扩大,商业银行票据贴现业务的操作风险逐步暴露,给银行资产带来了潜在的风险或实际的损失。本文分析了银票贴现业务存在的主要操作风险,对银票贴现的业务流程进行了设计改造,新设计的业务流程能够有效防范银票贴现业务的操作风险。  相似文献   

20.
银行承兑汇票转贴现业务,是银行之间一种常见的票据业务。银行一般会将其作为低风险业务处理。但最近一个案例却向银行敲响了警钟,让我们看到银行承兑汇票转贴现业务中,之前不太被人关注的法律风险。本文就相关案例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