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的重要道德规范之一。许慎在《说文》中认为:“诚,信也”,“信,诚也”。春秋时期商鞅变法中“徙木立信”的故事,充分体现了“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思想。儒家以“道德”为核心和法家以“刑德”为核心的信用思想,从不同的侧面强调了“诚信”不但是道德修养之必备和立身处世之本,也是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更是治理国家的基本要求。战国时期提出“市价不二,  相似文献   

2.
在古人看来,"诚"与"信"既意义相近、可互相解释,又各有侧重,略存差别.诚与信都有"真实无妄"之意,但是诚偏重于形容人的道德、行为的真挚与真情实意;而信则意为求真、守诚,强调人应当怎么做,动词的意味更强烈一些.如此,便构成了"诚信"这一概念的基础.古往今来的众多学者也以此为据,对"诚信"的内涵做出了大量的理论阐述.这其中,最为著名,也是为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的,便是儒家思想中关于诚信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一、信用缺失:市场经济下社会信用现状 信用,从词源上考察,<说文解字>卷三称:"信,诚也.从入言."意思是指诚实守诺,言行一致.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把信用提到相当高的地位.孔子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在治国之道的选择上,孔子认为,可以"去兵"、"去食",但不可以"去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强调一个人要做到"仁、义、礼、智、信".尽管我们现在所谈的信用多指现代市场经济意义的信用,与古代单纯道德意义上的信用观念有所区别,但是,信用作为一种信守承诺责任感的本来涵义没有改变.然而,近年来信用观念却面临危机,表现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4.
一、诚信的涵义与性质 诚信是由"诚"和"信"两个概念组成.所谓"诚"即诚实、真诚、诚意,不弄虚作假;而"信"则指守信、以信用取信于人.诚信的基本含义是诚实守信,其前提是诚实,关键是守信,二者是联系在一起的统一整体.  相似文献   

5.
必须依法完善信用制度李玉基信用一词既有道德涵义也有法律属性。道德范畴的信用是对人的思想和意识的一种客观评价。诚实立信童叟无欺是为信用,货真价实,卖买公平也为信用,它是古已有之的一种商业道德标准。法律范畴的信用指由法律规范所确认的,人们在商品生产、商品...  相似文献   

6.
出口信用保险是各国政府为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和银行的信贷安全,以国家财政为后盾,为企业在出口贸易、对外投资和对外工程承包等经济活动中提供风险保障的政策性措施,也是世贸组织认可的贸易促进措施。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由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独家经营。截至2010年末,中国信保出口信用保险总承保金额在全球所有官方出口信用机构中排名第一,这表明中国信保的发展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显著增强。我国信用保险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平台上。  相似文献   

7.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邓小平同志曾说:“讲信义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具体来说,“诚”是尊重事实、真诚待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故朱熹曰:“诚者,真实无妄之谓。”“信”是忠于良心、信守诺言。故张载曰:“诚善于心谓之信。”“诚”是“信”之根,“信”是“诚”之用。中华传统美德把诚信视为人“立身进业之本”,要求人们“内诚于心,外信于人”。  相似文献   

8.
正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路向并不复杂,只要利用好看不见的手,管好看不见的手,同时构建独立于这两只手之外的信用体系。最近,有两个论坛值得关注。一个是《大国大时代》的经济报告会,另一个是《第五届紫光阁论坛》,二者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即市场、政府与道德。在《大国大时代》经济报告会上,包括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一个信用缺失的社会或国家,是不能够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因此,在我国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大力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势在必行,而政府信用体系的建立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的基石,政府信用在整个社会信用中居于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0.
刘兵 《产权导刊》2018,(6):42-45
随着产权市场的不断发展,一些学者在研究产权、产权交易市场问题时,已经把讨论重点提到产权交易行业信用体系建设这一层次上. 1 信用基础理论 信用,有作为道德的信用、作为能力的信用、作为货币的信用、作为金融的信用、作为信息的信用、作为组织的信用等6个不同的概念 [1].本文只讨论作为道德的信用和作为组织的信用.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包括政府信用、市场主体信用和个人信用三部分,其中市场主体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一、日本民族忠诚意识的特征在中国儒教的道德意识中,把仁、义、礼、智、信作为美德,尤以仁为最高。在日本的儒教道德意识中,以“忠诚”为最高美德,而中国儒教却只有“诚”的概念。所谓诚,“真实不欺、思求真实”。中国儒者把“诚”放在一个体系内论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就是说,1.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体系中,诚是个重要环节;2.能治国平天下者,  相似文献   

13.
企业融资是一种信用关系和信用行为,其发展有赖于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要有强大的政府信用,而且要有发达的民间信用。企业的投融资行为应当为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债信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高校应成为倡导诚信价值取向的重要阵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既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础。诚是诚实,真实而不虚伪;信是信用,守诺而不失约。  相似文献   

15.
楼市对策     
王岐山在政府工作会上指出,要透过房地产市场现状更加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要认真研究北京房地产市场定位,消费结构,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补充,运用税收、信贷,土地政策和规划等手段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节。[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建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这不仅阐述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  相似文献   

17.
陆然 《新财经》2014,(1):87-87
近日,“进学不诚则学杂,处事不诚则事败,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这段摘自程颢、程颐《二程集·论学篇》的古文,被中国日化巨头立白置于自己官方微博的顶位并引以为鉴。借用这段为人为事的诚信描述,立白表明了企业坚守诚信的态度:以产品质量为根本,以消费者满意为宗旨,以与合作伙伴共赢为理念,以造福社会为己任,践行诚信立白,铸就百年企业。 立白集团坚守诚信的企业态度也于日前再次获得了国家级的褒奖。在由商务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17个国家部门和单位指导支持,央视网主办,中央电视台播出的“首届国家信用盛典--2013中国信用企业发布”颁奖晚会上,立白凭借“立信为先”的企业核心价值观,获评“2013中国十大诚信企业”,是中国日化行业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成为我国日化行业的诚信典范。  相似文献   

18.
丁丹华 《中国经贸》2012,(12):135-137
良好的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政府作为担负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重要职能的政治组织,政府信用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低位,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和支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的威信和公信力大大提高。转型意味着旧秩序的打破和新秩序的建立将同时并举,这是一个漫长的革故鼎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政府政绩观的偏差,政府失信现象大量存在,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地方政府的失信问题。本文将从政府信用建设的现状出发,分析产生这些现状的原因,最后找出解决地方政府信用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诚为本,以和为贵,以信为先"的诚信文化传统。这种诚信文化传统经过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使内涵更加深邃。加强对传统诚信文化内涵的深入诠释,深度挖掘民族传统诚信文化的理论价值,对培育以诚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体系中的诚信政府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主体行为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诚信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应该主要定位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就应该让政府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真正解决在某些领域存在的政府错位、越位和缺位现象。随着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逐渐消失,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已不复以前迅猛。政府调控是“有形之手”,市场是“无形之手”,一个国家的发展通常靠这二只手来紧密配合共同进行。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增长问题,归根结底是要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