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契约精神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在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和谐发展,在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和谐社会的实现需要一种特殊的理念来指导:具有既和谐又竞争的调节功能的契约理念。培育人们的契约理念,充分发挥契约的调节功能,应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穆勒作为功利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他的幸福观理论在继承前人观点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对幸福的界定。其关于什么是幸福、幸福与美德和个人幸福与公共幸福的关系等论述具有比较深刻的思想性。  相似文献   

3.
公共精神是政府善治建立的精神支撑和内在动力,公共精神的孕育要以政府善治的实现为根基。在当前我国推进政府善治的过程中,必须在政府和社会两个方面都树立起足够的公共精神,这需要我们在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传统及西方公私理论中合理因素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国家相关体制的改进与创新,并努力加强公民教育和培育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4.
马学静 《全国商情》2009,(14):142-144
形成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自由主义对西方社会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彰显了西方社会政治风云的变幻.西方国家自由主义的两种政治传统尽管都形成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但无论是在理论内容上还是在政治形态上,二者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自由主义的发展演变,始终体现着两种政治传统的精髓.较之于自由主义在西方国家的蓬勃发展,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却一直没有发展起来,本文在简要阐述了自由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西方自由主义的发展概况之后,对自由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脉络做了简要的梳理,并由此从四个方面探究了中国之所以未能选择自由主义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随着当代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契约精神所主张的自由、尚法、平等、信用等原则愈加被学术界所注视,且广泛应用于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合理引进和倡导契约精神,将对当代中国起到独特的社会整合作用。税收是国家宏观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具有公平、尚法、信用等契约精神与原则,可以说契约精神是衡量一国税收征管文明化的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法治财政建设正从初级的法制化阶段步入全面法治化阶段.当前,法制环境复杂、法制基础薄弱、法制主体不平等等问题导致传统的财政刚性执法形式已经无法满足法治财政建设的需要,财政柔性执法的内涵和特征更符合新时代下的财政执法环境.从传统契约精神与财政柔性执法的耦合分析中,可以发现:传统契约精神的合意、平等、诚信、互利、救济特征能成为促进财政柔性执法的路径,进而引领财政柔性执法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7.
诚信是资本市场的基石。诚信问题涉及资本市场各方主体,不仅影响上市公司、中介机构自身的发展,还会造成社会信用危机。契约理论之合意制度、信赖利益制度、显失公平制度等三大制度与诚信制度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我们需要通过完善资本市场诚信监管体系、健全资本市场诚信法律法规、加强上市公司诚信规范建设及提高中介机构执业诚信要求等途径,完善资本市场诚信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8.
当代公共精神生活是一个由当代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决定的,反映当代社会心理、个人意识、群体意识等发生、演变的内在规律的概念。它内部包含着总体的集权统一性和个体的分化多样性的矛盾。人类对它的认识和把握的方式在不断地发展。从认识精神世界到管理公共精神生活就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把握“精神”方式的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9.
20世90年代以来,在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治理(governance)与善治(goodgovernance)的理念和模式对我国产生了日益广泛的影响。2002年末,深圳提出的"行政三分"和再造政府的试验则表明,我国政府在行政实践层面上的探索早已开始。可以说,政府治道的变革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我国政府改革的中心话题。然而,作为一种将公共利益的追  相似文献   

10.
“底线道德”与“共同价值观”在功能和地位上构成了公共精神不可或缺的两部分。公共精神作为一种观念或规则,其内在价值可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培养公共精神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才可以建设良好的公民道德品质。公民道德的缺失一直是困扰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行,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因此分析公民公共精神缺失的表现及培育公民公共精神势在必行。本文通过界定公共精神的概念,及阐述现代中国社会公民缺乏公共精神的表现,从而试图讨论培养公共精神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公共精神兼有政治品德和社会公德两方面内容,网络的出现对大学生公共精神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为高校公共精神培育带来契机和挑战。网络空间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应贯穿在公民教育内容中,采取课堂教育与网上教育相结合、理论与生活体验相结合的方式,注重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形成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民主模式下公共生活以不同方式演绎,作为公共意识生长的实践基础,公共生活的不同展现方式有不同表征的公共意识.详细分析与共和主义民主、自由主义民主和协商民主模式相对应的组织化的公共生活、私域性的公共生活和有机化的公共生活,进而指出公共意识的萌发、消解和彰显是植根于这三种公共生活实践基础上的实然镜像,可为促进我国公共意识的生长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4.
全新的政治参与方式——网络政治参与为民众意愿的表达提供了新的渠道。然而,由于我国公民意识、公共精神等方面存在着不足及缺失,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出现了参与的无序性、情绪化、群体极化、非理性等现象,这在某种程度降低了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不利于公共政策的真实、准确制定,因此以网络参政为契机,政府要着力完善制度安排,畅通政治参与渠道,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权利等,加大对公民精神的塑造,促进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当公共精神研究在我国渐成气候时,大学生公共精神也逐渐成为学术界讨论的话题。本文从学校、自身、社会三个维度提出大学生公共精神培养的建议,同时在对大学生这一未来公民的公共精神培养的具体策略上要紧贴公共精神的表征内涵,寻找完善培养大学生公共精神的进路。  相似文献   

16.
塑造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塑造大学生公共精神的主要途径是要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素质,营造浓厚氛围;提倡大学生自主自律,加强其公共精神的自我修养;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育其志愿服务精神;加强生态伦理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7.
邹柳云 《企业家天地》2012,(12):128-129
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公共精神现状堪忧,基于这一现实,必须加强其公共精神的培育。本文在阐述加强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现状,并就培育大学生公共精神的途径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8.
公民公共精神缺失的社会根源与催生的“土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的公共精神是实现和谐社会最为重要的思想道德基础,它要求每个公民时时处处都选择与公共利益相一致的行为模式,养成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道德品质。中国传统"伦理本位"的社会特征是中国公民缺乏公共精神的社会根源,因此发展公民社会以培育公民公共精神是一较佳选择。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国情为基础,发展高质量的有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9.
以罪刑法定为灵魂的现行刑法典既是对公众也是对司法者的约束,从本质上讲,它是立法者与守法者之间的特殊契约。就一份有效“契约”而言,既然司法者的责任只在于保证契约的履行,帮助实现“当事人”的意志而已,那么,司法者必须在新刑法的实施过程中强化契约意识,严格适用,从严解释,公正中立。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CGSS(2013)数据,系统评估了老年人所在区域的公共服务质量对其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1)公共服务质量显著影响了老年人的幸福感.(2)公共服务的普惠性程度、获取公共服务的便利程度、公共服务资源的充足程度等公共服务质量的分项指标都显著影响了老年人的幸福感,其对老年人幸福感的促进作用依次递增.(3)相对于非单身老年人、城市老年人,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对单身老年人、农村老年人幸福感的促进作用更大;同时老年人的居住地离市(县)中心城区的距离越远,公共服务质量对老年人幸福感的提升效果越大.上述发现意味着,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不仅有利于在整体层面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同时还能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幸福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