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旅游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了和谐社会的建设。文章以江西发展乡村旅游为例,分析了乡村旅游对构建和谐江西的推动作用,针对江西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在和谐社会的要求下,为实现和谐江西,找出适合江西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民团原是乡村自卫组织,但随着晚清社会动乱的加剧,民团势力开始兴起,逐步演化为掌握乡村基层权力的"自治"机构.就地处西南边疆的广西而言,民国初年,民团已成为乡村基层社会新的权力中心,乡村地方出现了军事化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乡村集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整个乡村社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重点从乡村集市文化的变迁与庙会的变化及乡村集市变迁两方面进行分析,试图对民国时期华北乡村集市的社会功能演变作较为深入的研究,华北乡村集市的发展与变迁既适应于当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近代中国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对农村社会的权力渗透和控制,始终是日本侵略者对东北农村进行殖民统治的主题。在日本殖民统治权力不断渗入东北乡村的过程中,东北农村中固有的阶层结构被摧毁,维护乡村稳定的传统社会规范被打破。部分乡村成员利用殖民权力渗入东北农村基层社会受阻的机遇,在农村中成为掌握实权的新兴的支配阶层。该阶层无论对殖民者还是对乡村中的普通民众都表现出极端噬利的一面,且因涉及民族矛盾而对立于乡村中所有其他阶层。维持社会稳定的规范丧失殆尽,社会阶层严重撕裂,日本殖民统治下的东北农村因此陷入混乱之中。  相似文献   

5.
婚姻是情感的升华,然而当事人在择偶过程中却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探讨了民国时期乡村社会择偶模式的特有特点,本文指出在民国乡村社会中父母之命是择偶的前提条件,婚姻呈现多样化的畸形模式,生育能力成为重要标准等特点;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为传统亲子关系影响,子女本身对文化的认同以及外部法律控制的不合理和不得力。  相似文献   

6.
集权体制下乡村治理结构的功能与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健 《理论观察》2011,(1):79-82
集体化时期的乡村治理模式是集权体制。其功能表现在:完成了国家在乡村的政权建构,奠定了权威主义政治动员基础,控制着农民的行为,实现了国家权力意志。其治理绩效是:乡村社会呈超稳定特征,乡村经济缓慢增长。  相似文献   

7.
宋代提点刑狱司是统辖一路司法、监察等事务的重要地方政府机构。在宋代历史发展中,它逐渐兼领劝农司、河渠修造、保甲司等机构,因而在地方农业发展、农民生活保障、农村基层社会控制与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劝课农桑到兴修水利、赈救灾民、减免赋税、移风易俗等,无不体现着统治者利用提刑司来促进地方"三农"建设,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地方统治的意图。提刑司对保甲的校阅、管理和对盗贼的残酷镇压,也体现了宋代统治者对乡村基层统治的严密化。提刑司等地方机构"一专多能"的职能设置和"双管齐下"的管理模式在宋代"三农"乃至其它事务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其制度设计的有效性,也为明清后世所继承和沿用。  相似文献   

8.
宋代提点刑狱司是统辖一路司法、监察等事务的重要地方政府机构。在宋代历史发展中,它逐渐兼领劝农司、河渠修造、保甲司等机构,因而在地方农业发展、农民生活保障、农村基层社会控制与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劝课农桑到兴修水利、赈救灾民、减免赋税、移风易俗等,无不体现着统治者利用提刑司来促进地方三农建设,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地方统治的意图。提刑司对保甲的校阅、管理和对盗贼的残酷镇压,也体现了宋代统治者对乡村基层统治的严密化。提刑司等地方机构一专多能的职能设置和双管齐下的管理模式在宋代三农乃至其它事务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其制度设计的有效性,也为明清后世所继承和沿用。  相似文献   

9.
乡绅作为中国乡村社会管理中重要的一环,其自明朝中期形成后,在乡村治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以往学者对乡绅的不同理解出发,以时间为线,简单梳理了乡绅从明中到民国这段历史,分析了"乡绅之治"的形成环境和功能地位及其逐渐消亡的历史必然.乡绅处在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既是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中的延伸,又是乡民利益的代表,在一定历史阶段中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作用.同时从其消亡中,总结经验,思考当今乡村社会的自治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产生,从总体上来说是自发性的,它代表着中国农村社会自生力量的崛起。这种崛起带来的是农村微观经济重塑和乡村权力结构的调整,二者相辅相成,使农民组织化成为一个敏感而复杂的话题。在中国特有的社会环境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在乡村权力结构中的生存状况是喜忧参半;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完善和发展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1.
法律与乡村社会的格格不入之处,不仅体现在法学家的理性逻辑和农民的实践逻辑之间的不一致,也表现在乡村生活中法律权威、政府权力和农民力量的相互制约关系之间中,还嵌入到乡村社会中血缘、地缘、业缘的交互关系中。  相似文献   

12.
我国乡村治理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桂艾 《魅力中国》2010,(21):105-105
我国的乡村是构成整个社会的基础。回顾我国乡村治理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乡村治理模式在取得一系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自身的困境。这些困境主要表现在小农经济的束缚、乡村债务的沉重、农村公共权力的不规范、农村宗族势力的复兴、农民负担沉重及农民素质的低下等方面。本文就从这些方面对我国乡村治理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瞿谋 《改革与开放》2011,(14):162-163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客观需要。在低保分配过程中,居于"强有力"的位置上的乡村精英利用资源与权力的双重优势实行公共权力的私人化运作,而信息垄断与规则变通则是乡村精英在低保分配中的行动逻辑。  相似文献   

14.
乡村变迁是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是指个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发生根本的改变。笔者将乡村变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是乡村经济变迁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二是文化进步对社会结构的动态变迁;三是现代工业内驱动力与现代发展国家权力语境和意识形态的博弈,导致公社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本文运用发展人类学方法和民族志方法,进一步探索传统文化和地方性知识"宏大叙事"的历史深层结构中所发生的颠覆性政治体制变革。  相似文献   

15.
运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礼俗秩序——法治秩序这两对核心概念,构造了社会结构的四种理想型,同时分析了这四种理想型社会中权力运作的主要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的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16.
封建社会乡村治理的权力主要来自于财富与地位,人民公社时期乡村治理的权力来自于上级行政授权,当前我国乡村治理的权力主要来自村民的契约和同意。应最大限度地凝聚村民参与乡村治理,为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劲的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7.
晏阳初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所提出的独具特色的乡村教育思想,为我国教育的现代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推行平民教育的实践中,他提出了四大教育、三大教育方式的乡村教育思想体系。其乡村教育思想的形成主要受到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和西方基督教教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3月26日,在桑洲镇南山章村,上百名游客和收藏爱好者参加乡村拍卖会。在此次乡村拍卖会中,39件清代、民国时期的民俗器件被爱好者收入囊中。据了解,当地搭建这样的平台,既带动了村民对身边民俗文化的关注,又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者都认识到农民问题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因而都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但“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事实却反映出他们没有代表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他们关于农民问题的认识与实践为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李红梅 《黑河学刊》2011,(12):58+60-58,60
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首先在江西试办和推行保学,随后在全国推广,对乡村基础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以江西保学为考察对象,利用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保学创设的缘由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