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4,(1):174-174
20世纪90年代出版了汪圣铎和宫泽知之从不同路径对宋代财政史的整体研究著作,十余年来,宋代财政史研究取得了诸多新的成果,同时若干分歧依然存在。2013年9月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黄纯艳著《宋代财政史》,对宋代财政史作了系统论述,反映了作者及学界对宋代财政史研究的新思考和新进展。  相似文献   

2.
叶农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1):F0002-F0002
《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41万字)一书,是赵云旗教授继《唐代土地买卖研究》之后又一部研究中国经济史的力作。《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研究》的主要特点是抓住了时代经济发展的脉搏。分税制财政体制是世界上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一种财政体制,我国从1994年实行以来已有10余年的历史,这是新中国财政发展史上一次带有根本性的改革。目前,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是国家非常重视和关心的问题,也是财政经济学界研究的重点课题。此书从现实经济问题的前沿出发,立足当前分税制财政体制研究的热…  相似文献   

3.
学术动态     
《中国发展评论》2005,7(1):81-82
2005年1月16~21日,谢伏瞻副主任前往日本参加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与日本财务省综合政策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地方财政研究”报告会。报告会围绕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转移支付问题进行了研讨,中心的研究人员对中国财政转移支付的体制、政策、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4.
城市财政的形成是近代城市史、财政史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透过清末民初上海县城的案例,试图解释城市财政形成的动力机制并分析其收支结构。研究发现,上海县城城市财政形成的动力机制在于:首先,清末上海县城在商业活跃、人口激增的情况下,城市人居环境日益恶化,传统县城基础设施亟待改善,而城市管理制度与经费相对缺失,促使制度需求的出现。其次,地方的公益善举传统与精英势力崛起并广泛参与地方事务,以及官办市政雏形的出现等因素构成了上海县城自身的优势。此外,新政改革为城市财政的形成提供了政策保障。清末民初上海县城城市财政由市政机构作为征税主体,财政.收入主要有城市捐税与规费收入、公产收入、债务收入等,支出则由公共事务性支出、行政性支出、债务支出等几方面构成。积极有效的财政运作是上海县城自治市政成功的基础,也为重新审视与评价近代地方财政制度变革提供了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5.
2005年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史研究呈现出较前几年略有回升的势头,其中一些年轻学者崭露头角是值得关注的,另外唐宋变革的讨论、社会经济生活和财政史的研究成果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6.
由中央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第二届中国财政学会财政史专业委员会2005年财政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于6月25—27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研究所、东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本次大会共提交学术论文近20篇与会学者在热烈的气氛中展开了学术交流,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财政史和历史政区地理两个维度,探讨清代的府、州、县在调整之后的经费与编制的对应关系,通过梳理湖南方志及赋役全书中的文本、财政细目及地图等相关材料,揭示了"多县治府"下,府的开支由稳定独立的县级财政共同承担,而新县划分则"削府利县",多基于财政考成之考量。最后指出在行政地理格局之外,县级财政结构的相互制衡亦是其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刘守刚 《山东经济》2012,(1):123-127
家财型财政这一概念的提出,是要用来概括政府以国有财产收益为主要财政收入形式的财政类型。在内容上,家财型财政包括西欧封建财政、中华帝国财政和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财政等三种。这一概念在形式上符合研究的要求,在内容上有助于研究财政转型及其政治意义,同时该概念也具有较为深厚的渊源于财政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在追溯家财型财政概念理论渊源的基础上,笔者总结了自己运用这一概念对中华帝国财政及计划经济时期财政所进行的研究。从已有的研究工作来看,这一概念显得有效、富有洞察力,因此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分析工具和财政类型划分办法。  相似文献   

9.
杨帆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7,(3):F0002-F0002
有宋一代,繁荣的商品经济和窘迫的国家财政并存。在中央财政索求无度的背景下,每一级财政单位都面临着维持自身行政成本和满足上层征缴任务的双重压力。县级财政作为宋代财政最基层的核算单位,一直被认为是无为的“小角色”,加之南北宋现存史料的不均衡以及宋人对其记录上的忽略,使得县级财政的独立身份经常被遗忘。本研究正是基于此而将宋代县级财政作为一个考察对象,致力于将其发展的背景、收支内容、状态评估、管理方式、人事配置、危机应对机制等问题梳理清楚。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考察了我国1993-2012年教育财政研究相关文献,从年代分布、期刊分布、研究热点、核心著者、著者机构、著者地区等角度进行分析,旨在反映我国教育财政研究现状与趋势,探讨教育财政研究的热点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财政支农资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农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是我国的基础产业;由于财政支农资金与农业、农村、农民息息相关;财政支农资金在管理使用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资金使用效益差、绩效不高等。财政支农资金是构建和谐新农村、加快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也是政府支持农业发展最重要的资金保障。文章通过搜集资料和参考大量文献,借鉴一些成功经验,针对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提高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后,随着现代国家的建立,财政理论研究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研究体系也逐渐完善。尽管民国时期财政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但主要集中在"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关系、财政制度改革、财政收入来源、财政与金融的关系、地方财政等五个方面,这对当前的财政改革仍然有着强烈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前财政分配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阮应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对财政的基本理论研究进一步加强。本文对我国财政分配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如财政分配的职能范围问题,财政分配的原则问题,财政分配的形式特征问题作些探讨。一、关于财政的职能范围问题我国财政...  相似文献   

14.
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化,财政管理模式逐步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方向转化。因此,建立开放式公共财政框架体系已成为财政工作的当务之急。如何充分发挥财政部门职能作用,逐步使财政管理机制纳入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我认为,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财政干部队伍是做好新时期财政工作的前提和保证。那么,当前财政干部队伍的现状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如何使这支队伍尽快适应当前财政形势的需要呢?带着这一问题,笔者对晋州财政干部队伍现状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工作》2007,(2):F0003-F0003
内蒙古财政科学研究所是自治区财政厅下属的事业单位,承担着全区财政系统的科研、调研工作的管理和业务指导,开展财政政策研究、财政理论研究和财政系统的新闻宣传等工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财政乃庶政之母”,国民政府力图确立近代财政体制,抗战时期,努力协调战时财政集权与财政自治之间的关系。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国民政府构建战时财政体制以统筹整合全国财政资源,为此急需将县级财政纳入到国家财政统制体系内。1941年国民政府第三次财政会议,设立国家财政系统和自治财政系统,明确国地收支划分。国家财政通过田赋征实等措施集中主要财政资源,确保“财政中央化”;地方财政确定为“自治财政”,以实现“自给自足”,更好地支撑抗战。县级地方财政则通过整理自治税捐,清理公有款产,调整收支系统,确立了其在国家财政体系中的独立地位,制度体系和管理架构相继完善。自治财政承担着后方战备设备供应、征发购运、难民救济等抗战使命以及“管教养卫”等地方事务。  相似文献   

17.
暨南大学刘增合教授的力作《白银与战争:晚清战时财政运筹研究》入选“2019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项目”,2021年4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本书将白银纳入考察视野,围绕晚清战时财政协济行动与非财政问题,重新发掘晚清咸丰朝以降之战时清廷财政制度嬗变之脉络,分析、阐释与此密切相关的问题,即战时财政制度运作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未被前人重视的面相,以及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新治史体会。  相似文献   

18.
文章应用统计方法对2003—2008年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研究发现,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有助于区域财政均等化的实现,国家的财政补助和加强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建设是青海省提高区域财政均等化的重要途径。在现有财政制度的约束下,青海省进一步提高区域财政均等化的重点就在于完善转移支付的结构。  相似文献   

19.
贵金属白银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长期以来一直是经济史研究高度关注的对象之一。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已从财政史、货币史、社会史等视角对中国历代白银的使用情况、功能发挥、政策变迁,以及其与贡赋经济、国家财政转型、传统经济近代化,乃至世界经济等方面的关系有过深入探讨,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尽管如此,学界对于我国历史上白银与货币问题的解读和认知仍存有不少争议,值得做出进一步的考察和审视。触及“货币”这个最基本的核心概念,我国历史上的白银究于何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货币?白银演化路径与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本位制、财政与货币制度体系以及国家信用的建立有何关联?基于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上述问题所蕴含的发展脉络和内在促动机理已有先行阐释,逐渐形成了白银货币化、货币白银化、统计银两化等命题,以及白银本位、以白银为中心、银钱并行、银钱复本位和货币分层等论断。学术之争议体现出不同货币理论流派在中国货币经济史研究中的碰撞,也格外提示学者们在关注历史上不同货币类型和流通内容的同时,结合、吸纳与贯通多学科研究方法和最新的货币理论研究成果颇为重要。与此同时,如何更为客观地评价明清时期的白银演化对于赋役、财政和社会变迁的正负面深远影响?白银在其他不同历史时段、不同地域呈现出何种分布特点和流通实态?历史上的白银演化对我国整体经济制度变迁路径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传统社会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了不同历史时期货币思想的传承与革新?中西方比较研究视野之下,我国货币金融演进的轨迹有何独特之处,其在中西方大分流的产生过程中扮演了何种角色?近年来,学界对白银问题在微观实证层面又有不少新的探索和突破,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明清货币史、财政史的认识,也冲击着我们对于明清中国社会经济史的一般认知。但如何理解这些“新”的事实,并从理论层面加以阐释,学界尚未形成共识。或许歧见频出、百花齐放,是学术思想的重大突破正在酝酿中之征兆。为了推动这一研究的深化,本刊特约请国内外较有代表性的白银问题专家,集中讨论上述富有争议的问题。限于篇幅,本期刊发了万明、陈锋、彭凯翔、燕红忠四位先生的大作,岸本美绪、黑田明伸、邱永志三位先生的论文将于2020年第1期刊发。  相似文献   

20.
财政作为农业投入的基本主体,对农业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在财政支农工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就财政支农政策做一些粗浅的研究,希望对财政支农工作有所帮助。一、财政支农政策需切实加强在财政支农政策上,存在着一种貌似重视实为轻视的认识:一方面党中央、国务院把发展农业放在首要地位来看待,每年的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和财政支农工作会议都强调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首位”,各级政府每年出台的第一号文件也大多是关于农业方面的;另一方面财政支农投入比重波动极大,并且呈下降趋势。形成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