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4 毫秒
1.
201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办法首次从法律层面赋予了第三方收单机构从事金融支付业务的主体资格,明确了业务经营规则及违法违规经营处罚措施,自此第三方收单机构告别了原先的"灰色身份",正式纳入到国家监管体系,业务发展步入快车道。  相似文献   

2.
正截至目前,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数量已达250多张,行业发展渐渐驶入快车道,成为全球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市场;据不完全统计,至2013年年底,国内P2P平台公司已达1 000家左右;众筹、互联网征信等多元化互联网金融模式也在蓬勃发展中……当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进行到一定深度后,以上种种历经发酵——诞生——茁壮成长3个阶段,不同形态的模式踏步而来,稳步发展,汇合成如今相对独立的金融模式和商业形态,即互联网金融。  相似文献   

3.
在近年来网络支付及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作为创新性行业代表机构的非银行支付机构受到了各方高度关注,尤其网络支付、互联网理财产品销售、P2P网络借贷、网络众筹等互联网金融业务正在如火如荼的"跑马圈地"。在众多互联网金融业态中,以支付账户为载体的网络支付业务是基础与根本。本文以现阶段市场上已经非常普遍的支付账户这一新型的支付结算工具为题,从支付账户的产生、发展、功能、应用、监管、问题、建议、趋势等方面,通俗地梳理了以非银行支付机构为主体的支付账户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信用卡》2012,(2):8-8
近日,人民银行发布《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指出,支付机构只能为电子商务交易、公用事业缴费、信用卡还款、购买特定金融产品或经人民银行批准的其他业务提供互联网支付服务。同时,支付机构只能发展互联网特约商户。  相似文献   

5.
杨青 《中国金融》2012,(16):75-76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金融的不断结合,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异军突起,在推动电子商务发展、拓宽消费领域、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标志着非金融机构支付市场监管体系正式建立。然而,非金融机构支付市场涉及面广、内容纷繁复杂,如何有效监管成为了摆在人民银行面前的难题。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的监管目标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是在传统银行支付业务之外产生的一项新兴支付业务,从其发展及监管机制形成的过程看,监管是市场各方共同呼吁产生的。  相似文献   

6.
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互联网支付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人民银行发布的《2013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13年底,支付机构累计发生互联网支付业务153.38亿笔,金额达9.2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56.06%和48.57%。而随着互联网支付业务的快速发展,其风险也逐步暴露出来,急需予以重点防范。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支付逐渐应用于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等业务领域,成为支付手段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分析认为,互联网支付快速发展将对保障支付系统安全性、确保账户管理有效性等多个方面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应当从推进互联网支付安全体系建设、完善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账户监管等四个方面加强对互联网支付的监管,保证互联网支付的安全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和第三方支付正在改变农村金融生态和支付格局。为维持并巩固在农村地区的金融主导地位,涉农银行机构需借鉴城市支付业务的发展经验教训,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农村支付变革的趋势与特点,积极布局农村支付市场。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跨境支付业务试点的开展以及无卡支付业务的广泛使用,支付清算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在享受行业便捷高效服务的同时,支付机构风险防范能力将影响整个交易的安全性,支付业务的风险问题亟待关注。支付机构面临的支付风险及趋势分析1.支付环境与主要风险中国特定的国情决定了支付机构及其竞争者、合作者,以及商户、消费者/用户、政府、监管机构等利益相关者,  相似文献   

10.
《金融电子化》2016,(1):93-93
本刊讯中国人民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2016年7月1日起施行。《办法》清晰界定了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的内涵和边界,明确了监管标准和规则,从业务和风险管理、系统和信息安全、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客户权益保护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系统性制度安排,对互联网金融跨市场风险建立了必要的隔离机制,统筹把握现阶段便捷和安全的合理均衡。  相似文献   

11.
《金卡工程》2014,(12):1-2
正互联网金融企业在移动支付的支持下逐步取代部分传统金融的业务。比如,目前我们津津乐道的P2P已经逐步取代了传统银行在中小微企业当中的信贷服务功能。所以,互联网金融和移动支付已经真正成为一种新的金融业态。基于这一点,目前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了火得不能再火的新兴行业之一。今年3月15日,三家机构联合发起,并吸引了国内知名的互联网金融  相似文献   

12.
龙春玲 《银行家》2014,(4):90-93
正近些年来,互联网金融风起云涌,迅速发展,特别是大量进入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对银行产生很大影响。银行亟需尽快研究对策,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所谓互联网金融,从广义来讲,即是通过互联网渠道和技术从事金融业务。广义互联网金融,既包括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平台从事的金融业务,如电子银行、电子证券、电子基金、电子保险等,又包括互联网企业从事的金融业务,如第三方支付、P2P融资平台等。在广义互联网金融中,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展的电子金融业务是主导力量。2012年全国网上银行交易额突破900万亿元,全国第三方支付总交易额为10万亿元,仅占全国网上银行交易额的1%。目前常说的互联网金融为狭义互联网金融,即互联网企业从事的金融业务。狭义互联网金融(以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智移云物”技术的发展,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业在我国快速兴起,并对商业银行传统的支付结算业务产生了巨大冲击。文章通过梳理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发展历程,解析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实证检验发现,互联网金融会对银行支付结算业务产生负面影响;进一步研究表明,相较于股份制银行,国有银行受到的负面冲击更大;最后,本文从积极展开合作、支付方式优化、潜在风险管控以及顶层制度设计四个维度为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一、互联网金融的典型业务模式
  国外机构调查显示,2014年全球移动支付总金额上涨40%,达5?070亿美元。艾媒咨询发布的《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用户研究报告》显示,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在网民间的渗透率已达61.3%,其中第三方支付认知度领先,占比达到76.3%。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社交网络为技术支撑的互联网金融逐渐兴起。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业务的深入结合,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对支付结算业务产生巨大影响,在优化支付服务、带来业务创新的同时,也在业务合理性边界、资金安全、客户信息安全等方面存在风险隐患。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支付结算业务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并由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供监管部门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业务的深入结合,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对支付结算业务产生巨大影响,在优化支付服务和业务创新的同时,也在业务合理性边界、资金安全、客户信息安全等方面存在风险隐患。文章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支付结算业务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并由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供监管部门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态势迅猛,如何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有效防范洗钱风险,已成为各国监管机构关注的焦点。无论是互联网金融基础层次的网络支付和移动支付创新,还是互联网金融延伸层次的金融工具、业务形态和组织形态创新,其在便利交易,提高金融效率的同时都在不同程度上潜伏着一定的洗钱风险。为有效防范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应强化互联网金融的管理,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应以客户身份识别为监管重点,并建立以“合理怀疑”为基础的可疑交易报告制度。  相似文献   

18.
刘丹丹 《福建金融》2022,(11):61-68
近年来,随着移动技术和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以支付业务模式多元化、智能化、线下和线上交互融合发展优势,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的支付方式之一,也因此带动了整个支付行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如何有效平衡方便快捷支付与信息安全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领域的重要问题。2021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为我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文章梳理分析第三方支付业务领域的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关键环节、主要侵权形式、保护现状及现实困境,并就现有法制框架下,如何加强第三方支付业务领域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近场支付等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领域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涌现,信息科技不再仅仅是促进业务发展的手段,而成为引领需求、创新业务、开拓市场的重要引擎。2015年,华夏银行将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互联网金融挑战,加快研究规划和系统部署,全面提升互联网时代银行的综合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金融依托其大数据的天然优势,开始了与银行在大数据领域的角逐,并在理财业务、在线信用贷款业务、结算业务等领域展开竞争。互联网在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我们的支付习惯、借贷方式和投资理财渠道,这也给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留下巨大的创新空间,互联网金融正在倒逼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在未来,金融企业尤其是银行与互联网的融合将呈现加速状态,打造合理的金融生态成为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