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安茹 《企业导报》2013,(2):160-161
房地产市场调控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正常运行。文章对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立法的现状进行了客观描述,指出了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2.
对加强房地产调控有关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要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市场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避免房地产市场出现大的波动,必须在短期调控基础上更加注重构建长效机制,必须抓好"供求平衡、土地价格、税收力量、金融杠杆、配置格局"等房地产调控的关键环节,确保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去年以来,针对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国务院把调控房地产市场作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于解决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正处于十分关键的时期。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统一各方面思想认识,坚决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各项决策部署,保证稳定房价工作切实取得成效。下面,我就这次宏观调控的有关问题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一、宏观调控是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对房地…  相似文献   

4.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涉及国民经济的稳定,对房地产市场正确并合理调控符合国家利益。基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视角,对我国近十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及效果进行回顾,分析房地产调控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中以人为本、注重公平、增强政府公信力等指导精神,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提出几点建议,以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将国际上房地产发展归纳为四种模式,探讨了我国近三十年来房价波动问题及房价波动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危害,分析了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难点,提出房地产调控应重点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到两个协同,即部门之间的协同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协同,二是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组合使用。文章最后提出了住房政策和市场调控研究专业委员会在当前形势下的自身定位。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房价——房地产市场发展评价模型,分析了我国房地产宏观政策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我国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未取得预期效果,大连市房价持续上涨;并指出应重点运用经济手段和土地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整,减少行政干预,保证政策调控的长期性和一致性,才能保证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韩芳  陈彤 《城市发展研究》2011,18(10):74-77
全面梳理了2004—2010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从调控目标、调控手段、调控对象和调控环节四个方面进行了量化分析,揭示其变迁特征、演化机理和存在问题。实证分析表明我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目标多元化,调控手段由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向两者并重的趋势转化,调控对象重心由开发商逐渐转至购房者和地方政府,保有环节调控缺失。分析认为房地产市场未明确划分导致多元化目标相互矛盾,经济手段失灵和房地产立法不全导致过多依赖行政手段,现行土地制度是调控措施治标不治本的制度根源,政府治理制度是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提出未来完善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方向是区分公房市场和私房市场,形成不同调控方案,同时要为宏观调控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8.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涉及国民经济的稳定,对房地产市场正确并合理调控符合国家利益。基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视角,对我国近十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及效果进行回顾,分析房地产调控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中以人为本、注重公平、增强政府公信力等指导精神,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提出几点建议,以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适应房地产供求关系变化、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对于推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环境—政策—效果”框架,分析1998年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国内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演变过程与主要调控特征,结合新阶段房地产市场发展环境的变化,提出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保障民生,中央出台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措施,效果均不显著。本文从房地产市场内在利益群体行为逻辑角度指出调控失效的原因并提出解决之道。分析了房地产市场中的主要利益群体分布及其行为逻辑,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房价的快速上涨、商品房供给结构的不合理以及房地产市场的运作不规范等问题,也已经严重影响了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为此,我国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些调控政策。简要地阐述了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实施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实施的必要性,分析了政策实施的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分析我国房地产政策周期与房地产波动周期入手,从房地产业的启动政策、调控特征与调控效果三个角度比较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两轮房地产政策周期之间的异同,探讨今后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方向、原则、手段、政策取向和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协调性、通达性等,以期达到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分析 针对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价格上涨幅度过快等问题,2003年以来,我国从调整住房和土地供应结构,发挥税收、信贷、土地政策的调节作用;合理控制城市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快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建设:完善房地产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建立政府负责制等方面进行了三轮的房地产市场调控。应该说,房地产调控在抑制投资需求、稳定房价上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调控效果并不明显,房价进一步上涨,供求矛盾进一步突出。  相似文献   

14.
为保障民生,中央出台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措施,效果均不显著。本文从房地产市场内在利益群体行为逻辑角度指出调控失效的原因并提出解决之道。分析了房地产市场中的主要利益群体分布及其行为逻辑,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5.
王佳蕾 《企业导报》2014,(9):103-104
近年来我国各地房价节节攀升,国家为稳定房价,从2009年12月开始针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最新一轮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此轮调控政策手段多样,力度空前。由于吉林省房价较低,住房市场以刚性需求为主,为避免全国性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我省房地产市场的打压过大,本文从房地产企业、购房者和吉林省政府三个角度提出应对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针对房地产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和房价不断推高的现象。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但效果却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研究,发现我国当前房地产调控政策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土地财政问题,贫富差距问题,政策不合理问题。并通过对国内外经验的借鉴,对我国现阶段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房地产行业具有资本市场的显著特征。针对我国宏观调控中利率政策调整对于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效果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不仅是从表面了解调控政策的效果及大小的问题,更是一条保证我国房地产业良性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对利率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析,并结合我国房地产供给和需求市场发展现状,运用经济计量工具,对我国房地产行业中房地产开发投资指数、房地产价格指数与法定存款准备金名义等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并得出结论:实际利率的变动与房屋销售面积、房地产投资指数、房地产价格均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说明我国实施利率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运行这一举措收到一定效果,其中五年以上商业贷款实际利率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最为稳定和深远。  相似文献   

18.
房地产成为了我国新兴产业,推动着国民经济大力发展。但是一度时间房地产发展过快,导致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失灵现象,无论是规模还是价格都一片混乱。因此采用房产税改革有效调控房地产市场,不但关系着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持续、有序以及均衡发展,还为国家稳定打下基础。本文对房产税改革做了简单概述,进而探讨了房产税改革如何调控房地产市场。  相似文献   

19.
2012年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正进入关键的阶段,从2011年开始颁布的"新国八条",各地方政府实施的"限购令",使得成交量和成交价格双降,标志着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暂时"入冬"。与此同时,各地保障性住房的集中开工和部分地区试行的房产税预示着建立长效的房地产调控机制是国家和政府努力的目标。本文拟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分析我国在房地产调控中运用的各种调控政策,并对今后的调控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中央政府放宽对房地产业的调控,我国房地产价格开始回升,但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引发了地方政府不同的地方性调控政策。本文认真分析了目前导致我国房地产价格偏高、地区差距明显的主要原因,并找出了我国房地产市场发育不成熟、影响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进而指出消除房地产市场结构性失衡矛盾的根本措施——加快房地产供给侧改革,并提出了具体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