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他行为对自利人性假设的挑战,要求经济学必须把偏好进行内生化处理。笔者首先构建了一个利他偏好内生模型,使得人类行为统一于效用最大化模式并具有了内在一致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然后对利他偏好内生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解释。笔者认为,与利己行为不同,行为主体不是从利他行为后果而是从利他行为本身获得效用;通过整体间的生存适应性补偿机制,利他者不仅可以战胜利己者得以存在和持续,而且利他惩罚行为还为人类走出囚徒困境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利他行为对自利人性假设的挑战,要求经济学必须把偏好进行内生化处理。笔者首先构建了一个利他偏好内生模型,使得人类行为统一于效用最大化模式并具有了内在一致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然后对利他偏好内生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解释。笔者认为,与利己行为不同,行为主体不是从利他行为后果而是从利他行为本身获得效用;通过整体间的生存适应性补偿机制,利他者不仅可以战胜利己者得以存在和持续,而且利他惩罚行为还为人类走出囚徒困境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经济学理性是点理性,容易陷入非此即彼的极端——要么是理性的,要么是非理性的。如此,便丝毫不能容纳利他行为,除非将利他行为纳入利己框架中,而用利己统一利他又备受垢病。本文的分析表明,经济学理性是层次理性,是区间理性。传统经济学理性假定是初级层次的,其内涵必须随社会进步予以拓宽;中级层次的理性行为的下限是利己不损人,上限取决于一个社会公认的道德境界。利他行为并非如传统经济学所认为的不理性,它是高级层次的理性。  相似文献   

4.
利他行为的“道德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们普遍认为,利他主义有三种表现形式:即亲缘利他、互惠利他和纯粹利他;而人的行为动机有两种:利己和利他。单纯从利己动机来各种解释利他行为存在着贫困性,引入“道德人”概念则可以对动机上无论是利己还是利他的利他行为有一个统一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经济人的“再生”:对一种新综合的探讨与辩护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本文力图对经济学帝国主义现象中复兴的新经济人提供一个较明确的描述,纠正倡导者和批评者共通的某些误解。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把社会偏好、个人社会价值等概念引入经济人模型的讨论之中,给能纳入这一分析范式的行为(特别是利他行为)确定某些标准;重新界定经济人在不同层次上的理性行为特征,以说明赋予经济人的理性程度将取决于所研究的主题的具体情形;进而,讨论经济人的标准原型及其变型在理论分析中各自适用的范围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商业道德行为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企业角度研究商业道德行为选择问题。商业道德行为的经济本质是成本与收益博弈间对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追求的结果,而消费者反映、公司治理结构、管理者道德素质、制度环境是影响企业商业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企业的经济行为必须具有最基本的商业道德。商业道德行为不仅是利他行为,也是利己行为。现代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就是要在道德完善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寻找一种可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游静  罗慧英 《技术经济》2013,(5):11-15,77
针对知识的非消耗性属性,以利他行为的客观存在性为前提,将知识创新中的利他行为划分为知识共享利他行为和知识创新成本分担利他行为,针对两种情形构建知识创新模型,通过模型演算分析利他行为对知识创新绩效的影响。指出:利他行为对知识创新效益的影响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有助于提升知识创新度,但也会促使"搭便车"行为发生,即知识收益分享比例和知识创新成本分担比例都存在闵值,小于该闵值时知识创新整体效益将提升;利他行为受合作主体的知识积累效率和知识创新努力程度的影响。最后,以厦门区域医疗协同平台为例,阐述了信息系统集成知识创新中的利他行为。  相似文献   

8.
在著作《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中,诺思分析新古典经济学时,指出新古典经济学可以说明人们行动中的利己行为,但没有办法说明我们生活中的利他行为;同时新古典的新古典不足以解释稳定性:社会制度并不能满足所有人都能最大化其收益,为何那部分利益受损的群体,对社会制度无条件服从,由此,诺思从现代经济学的理性选择假定出发,运用交易成本、公共产品、相对价格等分析工具,构建了包括所有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以及新古典经济要素在内的新经济史学理论体系,描述了一个既可以解释经济长期经济增长趋势和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理性与偏好     
我家附近那个公园的草坪上,一到冬季便会被踩出纵横交错的人行道,这是理性人最生动的证明:哪怕小路比大路仅仅节省一米,很多游客和工作人员就宁愿走小路,人们计算成本收益的能力就像一架极其灵敏的天平。但是现实生活中也有另外一些选择,甚至使人生疑:如果从成本一收益的角度来考虑,这些行为理性吗?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委托-代理关系研究假设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完全理性的,但大量研究表明,双方参与人并非完全理性,最显著的非理性表现就是过度自信.本文将行为经济理论与委托一代理理论相结合,把代理人过度自信的因素引入Holmstorm-Milgrom模型中,对代理人的参与约束条件进行了改进,建立了代理人过度自信情况下的委托-代理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代理人的过度自信水平与代理人的绝对风险规避度和努力成本以及外生不确定性因素有关,代理人适当过度自信将给委托-代理双方带来更高的收益.  相似文献   

11.
理性只是对自利最大化的追求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理性的“经济人”假设,不仅无法解释由“囚犯困境”所引发的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悖论,也无法解释现实中行为主体在“囚犯困境”情境下对合作行为的选择。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总是将追求自利最大化的行为等同于理性,进而再把实际行为等同于理性行为。其实,不仅人类寻求自利最大化的行为是理性的,而且对利他行为的追求也是理性的。现实生活中,行为主体体现出理性“经济人”与理性“道德人”的双重性。对“囚犯困境”悖论的解决应该引入道德维度,引入理性“道德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我们首先分析了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有来自于非正式规则的制度遗产以及非正式规则上升为正式规则的经济学意义,其次我们分析了人们"惰性"的必然性,然后分析了意识形态对于人们利他行为、利己行为选择的意义,以及其对于社会关系和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经济研究》2017,(10):189-199
本文沿着有限理性的理论进路,通过规范内化对利他行为做出一个解释。以往的理论通过规范提供的外在奖惩解释利他行为,但无法解释在外在奖惩不存在的情况下出现的纯利他行为。本文认为,这些利他行为可以通过规范内化来解释,而后者则是有限理性的一个自然结果。为了阐明规范内化如何产生,本文给出了一个形式化的复制者动态,其结果表明,在考虑有限理性的前提下,社会交往越复杂,人类处理复杂性的认知能力越有限,规范内化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大。针对复制者动态模型的局限,本文还运用基于行为主体建模对规范内化过程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当人类理性计算能力相对于社会生活的复杂程度越小,规范内化出现的可能性越大,该结果与之前分析结论一致。本文的分析结果再次支持了Herbert Simon对利他行为的解释,即利他行为是人类有限理性的结果,虽然利他行为自身减少个体适应性,但由于它是规范内化所产生的一个自然结果,所以利他行为因为规范内化所具有的适应性而留存。  相似文献   

14.
商业银行具有担保偏好行为,即偏好发放担保贷款.信贷交易存在很高的不确定性.银行为了降低不确定性,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商业银行进行较强的筛选、监督和审查活动,获取企业的信息;二是商业银行依靠担保,节约筛选成本、监督成本和审查成本.有限理性的商业银行当然会选择后者.但是,担保行为不能完全替代银行的筛选、监督和审查活动,因为担保品本身也存在诸如价值波动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5.
无论社会成本还是交易成本都是引致成本,都是个人理性选择的结果。对于个人而言,除非存在某种激励或约束,否则"成本外溢"和"搭便车"自然就成了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文章通过对近年来有关个人理性选择行为研究的梳理,强调个人理性选择行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论"人性化管理"中的"人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曹元坤 《当代财经》2006,(10):61-68
“人性化管理”是指基于人性的管理方式。人性化管理从理论层面看,其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但在管理实践中却出现了很多与实施者愿望不一致的结果。问题在于人们对人性化管理中的“人性”有多种不同的见解,由此也导致人性化管理本身也有多种不同的理解。确定人性化管理中的“人性”有假设原则、特定原则和一致原则。人性假设是由动机层面的利己假设、目的层面的满意假设及策划层面的理性假设构成的三维结构。人性化管理就是基于人的利己假设、理性假设、满意假设而实施的管理方式。也即,基于人的利己、理性、满意实施的管理方式才是人性化管理方式,反之,不基于人的利己、理性、满意实施的管理则不是人性化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7.
辛普森悖论与利他行为的进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他行为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的现象。但长期以来人们无法解释对行为者本身不利的利他行为如何能避免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群体选择理论对此提出了一个解释,即尽管由于利他者相对于利己者处于不利的位置,利他者在每一个群体中的频率都会下降,但利他者在总体中的频率却有可能上升。这种看似不可能的现象被称为辛普森悖论。通过对辛普森悖论的阐述,建立了一个群体选择模型,运用模型的结果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片面注重个体利益,忽视集体利益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假设.而理性假设也经历了由完全理性到有限理性的发展,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更为贴近.完全理性是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前提,而有限理性假设的发展是随着新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发展而发展的.本文首先论证人的本性并非绝对利己,利他主义是合理并存在的,接着对理性这一概念进行界定,最后对理性假设的发展以及其对经济研究方法的转变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个人的经济行为利己动机是交易发生的基础,经济人在利己心理的推动下,积极挖掘经济市场中各种潜在的获利机会,规避损失,逐渐实现自身经济行为与他人经济行为之间的融合,实现双方利己行为的相互接纳,以此产生利他经济行为后果。文章以KMRW声誉模型以及支付矩阵模型为主,在综合考虑个人理性程度等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市场经济活动中个人的利己心理对经济行为的主要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市场经济活动中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20.
传统经济理论假定个体服从理性判断,遵循选择逻辑,并据此演绎出个体行为选择分析的两种方法.但无论是基于偏好法的效用理论还是反其道而行的显示偏好理论,本质上均无法解释清楚现实中的个体选择何以是丰富多彩的.本文引入偏好分层理论,构建“偏好-行为”分析框架,认为个体偏好可以分为内核层、基本层、表象层和行为层四个层次,该分层的偏好体系决定了个体的知识结构,而特定的知识结构将对个体行为进行损益分析,促使个体做出策略选择并付诸行动.这一理论重新解释微观行动主体在不同场景下的行为选择问题,能够较好地解释现实经济活动中个体的目标驱动行为和规则遵循行为,从而避免新古典经济学效用分析法和显示偏好法在解释个体行为上的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