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建立金融支持与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熵权法对城镇化与金融支持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基于综合得分进行城镇化与金融支持协调度分析及金融支持效应分析。结果表明:(1)发现兵团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金融支持水平提速较缓慢,兵团金融支持结构及人口城镇化呈现负增长。(2)对兵团城镇化与金融支持进行协调性分析,发现二者存在耦合关系,彼此作用、相互促进;兵团城镇化与金融支持匹配度较高的年份其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兵团在重视协调性的同时放慢了发展速度。(3)对兵团金融支持城镇化效应分析,发现兵团金融支持规模及效率对空间城镇化效应显著,对人口及产业城镇化无显著影响,而金融支持结构促进人口城镇化,抑制产业及空间城镇化。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城镇化比率越来越高,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选取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三个指标来衡量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以此建立VAR模型。研究结果显示:金融规模的扩大可显著促进人口城镇化的发展,金融效率和金融结构的优化对人口城镇化的正向影响主要表现在中长期阶段。  相似文献   

3.
建立城镇化与金融支持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城镇化与金融支持度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并基于综合得分进行城镇化与金融支持协调度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0年间兵团城镇化综合得分呈明显上升趋势,金融支持综合得分增速较为平稳,其中金融支持结构、人口城镇化年环比为负增长;兵团城镇化与金融支持存在耦合关系,彼此作用、相互促进,同时二者的协调性不存在显著的时间差异。  相似文献   

4.
金融支持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联性及因果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政策意义。本文优化选取反映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的核心指标,筛选确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衡量指标,构建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联度模型,考察分析中国金融规模成长、金融结构优化与金融效率提升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协整分析结果表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间具有长期的正向相关关系。进一步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则表明,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指标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0~2012年武陵山民族特困地区71县的数据,分别采用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实证考察了武陵山区金融发展对农民增收的效应。结果表明:金融规模扩大对农民增收具有正向效应,而金融效率提升对农民增收具有负向影响,金融效率改善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助于农民增收,且并不存在"门槛效应"。城镇化与金融规模扩大的交互作用对农民增收具有正向效应,而金融效率提升与城镇化的交互作用对农民增收具有负效应。此外,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具有负向作用,而公共财政收支增加、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现代化建设等因素对农民增收具有正向效应。为有效解决贫困地区及农民的金融抑制问题,必须大力提升金融发展水平,增强金融精准扶贫力度,提高各类扶贫资金和政策性担保资源的整体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6.
金融发展能促进农村城镇化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1986—2013年中国农村金融和城镇化的相关数据,对农村城镇化与金融发展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从农村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三个指标来分析农村金融发展,实证研究结论为农村金融规模对农村城镇化的作用不明显,农村金融结构与农村金融效率对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可以提出促进中国农村城镇化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就业总量性矛盾得到缓解、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基于2005-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普通面板及空间面板模型实证考察普惠金融对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显示:普惠金融发展能够显著促进第一及第三产业就业水平的增加,承接第二产业的结构性、摩擦性失业人员,进而促进总体就业水平的提升。地区之间普惠金融发展的协调性不足,周边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对就业具有明显的负向溢出效应。沿海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对总体就业的促进作用不显著,但地区之间更加协调;内陆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对三次产业就业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地区之间协调性不足。普惠金融发展对生产性及生活性服务业就业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呈现出负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湖北省1994-2018年的数据,构建金融规模、金融效率和城镇化率三变量的VAR模型。在一系列计量检验和动态模型分析下,深入解析湖北地区金融发展的二维度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得出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是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单向格兰杰原因,这两个因素的提升能显著促进湖北城镇化发展,并且金融效率对地区城镇化进程的贡献最大,其正向影响的持续期也最长,对湖北地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方面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基于面板门槛模型,利用2006—2015年省级数据检验了金融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影响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十余年来中国金融集聚与新型城镇化水平加速攀升,区域不平衡和梯度分布特征明显;金融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影响的门槛效应显著存在。其中,东部地区金融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机制不断优化;中部地区金融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促进机制有待进一步调整和提升;西部地区金融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应重点关注中部金融集聚的水平与质量,优化资金投资方向及效率,优先支持创新驱动与生态环保类项目,以提升金融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重庆市1980-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对时间序列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对重庆市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金融发展对于城镇化进程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金融规模的扩大可以促进重庆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发展效率的提高也可以推进重庆市城镇化进程,对城镇化的进程也有积极的影响;金融结构的调整短期内会抑制城镇化的发展,但是从长期来看,其对城镇化的发展会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重庆市的金融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运用典型相关分析对安徽省金融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解释力度较后者对前者的解释力度弱,表明可能存在"需求跟随"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建议在区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应抓住第三产业的发展契机,强化节能减排的意识,并积极推动金融改革发展和创新,从金融总量增长走向全面金融发展,使两者相互促进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新型城市化的内涵出发,对欠发达地区县域新型城市化指标体系和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以江西80个县(市)为例,通过运用县域经济和新型城市化的典型相关模型,探寻两者良性互动的内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两者发展指标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欠发达地区县域新型城市化更多的应是鼓励县域农民向县域外转移,向大中城市转移;应以工业化为主动力,充分发挥工业化对县域新型城市化的作用;应发挥农业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农副产品的极大丰富,以满足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的生活需要为前提;应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比重,促进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西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金融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日益提升。从社会融资规模、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金融市场发展等方面分析西南地区金融发展态势,并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三个维度构建金融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2007—2015年西南六省区市金融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由金融规模相对重要向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相对重要变化,金融发展开始从重视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向注重效率提升的集约式发展模式转变;西南地区区域内金融发展不均衡、差异明显,金融发展水平受制于经济基础条件。应建立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注重金融效率的提高,加强区域金融发展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是推进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而房地产业是经济发展和推动城市化的重要力量。河北省城市化水平和房地产相互作用的路径分析显示,城市化和房地产业发展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因此,河北省城市化发展应以科学的房地产业发展作为突破口,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使城市化发展与房地产业发展相协调。  相似文献   

15.
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以江浙沪两省一市2009~2018年新材料产业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基于DEA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该地区的城市群产业生态效率及其时空跃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GDP总量与增速最快,新材料产业的集中程度较高且生态效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生态效率以南部的苏州和无锡为中心向周围递减;浙江省生态效率缓慢上升,大致呈现由北向南递减的趋势;上海市则呈现下降趋势。江浙沪区域新材料产业整体呈现向苏南与浙北地区聚集的时空跃迁特征。行政支持、财政支持这两个驱动因素与新材料产业生态效率的灰色关联度呈现下降趋势,其余均呈现上升趋势。政府应结合城市群的生态效率发展特点与时空跃迁特征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缩小城市之间的生态效率差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以江浙沪两省一市2009~2018年新材料产业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基于DEA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该地区的城市群产业生态效率及其时空跃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GDP总量与增速最快,新材料产业的集中程度较高且生态效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生态效率以南部的苏州和无锡为中心向周围递减;浙江省生态效率缓慢上升,大致呈现由北向南递减的趋势;上海市则呈现下降趋势。江浙沪区域新材料产业整体呈现向苏南与浙北地区聚集的时空跃迁特征。行政支持、财政支持这两个驱动因素与新材料产业生态效率的灰色关联度呈现下降趋势,其余均呈现上升趋势。政府应结合城市群的生态效率发展特点与时空跃迁特征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缩小城市之间的生态效率差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