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面板数据,对1991~2011年农业资本配置效率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农业资本配置效率较低,总体呈增长趋势,但趋势并不明显,且波动较大;从地区差异看,农业资本配置效率呈东、中、西梯度递减特征,且随农业经济发展,农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地区差异趋于缩小;农村金融发展的规模、结构与效率中,合作性金融发展规模与金融总体发展效率抑制了农业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而金融总体发展规模与结构优化对农业资本配置效率的提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推拉理论剖析了村庄产业融合对农地再配置的影响,并利用2021年中国土地经济调查的微观数据,采用Tobit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村庄产业融合对农地再配置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总体上看,村庄产业融合对农户退出农地经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并未促进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扩大农地转入规模;村庄产业融合促进了农地从低生产效率农户流入高生产效率农户;农地细碎化程度和生产性固定资产规模均在村庄产业融合对农地转入情况的影响中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地方组织干预强化了村庄产业融合对农户退出农地经营的促进作用,弱化了村庄产业融合对农户扩大农地转入规模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产业融合进程中,应高度重视外来资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在转入农地方面的重要作用,适时引入地方组织干预,重点关注如何保障农地细碎化程度较高和生产性固定资产规模较大的农户进行规模经营,从而实现农地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3.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重要途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力军,数字金融所具有的时效性、准确性和边际效益递增性等特点,能够赋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融资的供需匹配有效性。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中西部四省一市进行实地调研,并通过probit模型,Ⅳ工具变量等进行实证检验和稳健性分析。分析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有助于增加金融资源和服务的可获得性,拓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渠道和选择,进而有利于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同时,社会网络资源越好、金融素养程度越高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数字金融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作用机理显示,二者是供需匹配且动态平衡的,亟需在政策层面建立多方位协同创新机制才能保证二者协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使用1980~2010年间湖北省相关数据,计算金融相关比率、金融发展效率等指标来考查湖北省金融发展状况,并进一步分析金融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发展规模与城乡收入差距负相关,而金融发展效率与城乡收入差距正相关;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均存在着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5.
刘易斯理论中劳动力流动的第二转折点隐含了以农业劳动力转移为牵引实现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最终破解城乡二元化格局实现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建设的基础逻辑。本文在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框架下,引入新古典生产函数,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释放实现农业发展进而达到第二转折点状态的路径,并根据现阶段国内产业间劳动生产效率差距较大的经济事实,在借鉴国际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刘易斯第二转折点的实现不但要优化农业劳动力规模和实现资本积累,更要加强农业生产中技术投入并制定有益于农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最终通过农业发展缩小农业和非农产业间的劳动生产效率差距,保证劳动者在城乡产业就业中能够等同地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得一致的回报,完成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城乡统一劳动力大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6.
本文实证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有助于农村经济发展,但仅仅依赖于储蓄投资转化比率和投资产出效率;我国农村信贷结构失调和投资产出效率的"瓶颈",限制了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且使其呈现出典型的滞后效应;农村经济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调整与完善。简而言之,农村金融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能一概而论,大力发展创新性农村金融机构和避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失血"是未来农村金融发展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推进,新疆的出口贸易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出口商品结构急需调整和改善。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需要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较高的金融发展水平可以为其提供有效的融资等各方面支持。文章采用1995-2016年相关数据,运用面板协整检验、面板数据回归等方法分析新疆金融发展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疆金融发展规模与结构、外商直接投资利用情况制约着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新疆金融发展效率、政府财政支出、基础设施建设对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高质量发展有助于科技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兴农发展任务的达成,有助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化,有助于产业融合带动“三农”发展,促进实现共同富裕。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还不充分,产业链覆盖不强,经营积累的基础较为薄弱,融资能力存在较大短板,制约了其向现代化高水平持续发展。文章通过对金融实践的跟踪研究,认为数字金融在改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数据质量不高、信用风险高发、数字金融普及程度低等因素限制了数字金融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在实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推行信用评价、产业链条融合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规模化经营是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农村金融发展对于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安徽省郎溪县、湖北省武汉市全国两大家庭农场示范区的调查数据,采用PSM和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了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对农业规模经营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1)农村金融发展能有效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正规金融显著促进农机投资的增加,非正规金融的作用体现在扩张土地流转规模上;(2)异质性检验表明,正规金融对促进较发达地区、种养混合型、养殖型和大农场农机投资增加的作用更突出,非正规金融在推动较发达地区、种植型和大农场土地流转规模扩张方面更具优势;(3)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正规金融通过加强劳动分工提高农机投资水平,地权稳定渠道不畅通;非正规金融通过提高地权稳定性推动土地流转规模的扩张,劳动分工效应未得到验证。因此,大力促进正规和非正规金融发展,满足不同地区、类型和规模农场的多样化融资需求,有利于推动农业规模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我国长期存在二元经济体制的结构性缺陷,导致金融体系存在很大的城乡差别。城乡二元化导致农村金融发展的规模,结构,效率也有较大的城乡差别。随着中国经济转型,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快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置,不仅能缩小城乡收入差别,也能提高我国经济金融的效率配置,更是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2010~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使用DEA-Tobit模型测算了各省份的农业生产效率,检验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验证了农业合作经营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在当前中国城乡发展的情境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制约作用正在凸显;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均成员数量对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并能够缓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但是,合作社平均资金规模和区域普及程度对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积极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应通过鼓励更多农民参与合作经营,保障合作社的制度效能,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方向,加快种植业产业布局调整,对于增强伊犁河谷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及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有着重要意义。伊宁县是伊犁河谷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大县,文章以伊宁县为例,在分析伊宁县种植业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伊宁县内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求,提出"稳定小麦,提质玉米,增加果蔬"的调整思路。采取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从效率优势、规模优势及综合优势3方面对伊宁县种植业主要农作物类型与全国同类农作物进行优势比较分析,并结合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将伊宁县划分为农业种植三大功能区,围绕伊宁县农业优势支柱产业和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建成优质高效、高产出率和高商品率的六大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万亩连片示范片和万亩示范田,促进农业生产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满足农业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3.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产业兴旺的基础和重点,亦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逐渐成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力军,但实际调研发现,现阶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短频快的融资需求与传统金融难贵慢的融资约束之间的困境仍然存在。本文基于湖南省的实地调研和问卷数据,运用pr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有效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型经营主体较高的风险偏好和较好的身体状况对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也有促进作用;使用工具变量后发现,是否拥有智能手机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选择使用数字金融的决策;在异质性分析结果中,参加技能培训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用数字金融从事乡村产业融合产生正向影响。由此,亟待进一步推进数字金融创新服务产品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持续增加相应的金融教育培训内容,并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进而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4.
工商资本下乡、要素配置与农业生产效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要素配置视角,运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2014),分析了工商资本下乡对农业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1)工商资本下乡会正向显著影响农业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即工商资本下乡会带来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2)工商资本下乡对粮食作物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呈显著正向影响,对经济作物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影响不显著,主要是由于工商资本下乡后资本对劳动力的替换程度在两种种植结构中存在差异;(3)工商资本下乡会促使粮食作物的劳动力资源流失和家庭劳动力的多部门配置,并导致资本对劳动力要素的替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对经济作物中资本替代劳动力的程度较弱;(4)工商资本下乡会促使土地流转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使规模经济效应得以发挥,从而摆脱传统农业低效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农业发展在巴西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的是促成了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实证分析表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与非农产业发展的结合对巴西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做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降低了劳动力再生产成成本、推动了农业服务业与衍生产业的发展和由此而所形成的需求创造作用。同时巴西的实践也证明了农业发展在优化需求结构、控制食品价格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对中国具有较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状况与资源配置同广大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人为本"核心理念落实的关键。本文在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上,采用2007—2014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差分广义矩估计(DIF-GMM)动态面板模型,研究了农村金融机构城乡资源配置失衡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金融机构规模的提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农村金融机构对城乡金融资源的配置存在失衡前提下,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的提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抑制作用;随着金融规模的提升,金融机构会重新配置资源,最终金融效率的提升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2012年以来,扬州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强镇兴村、创业富民、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目标,协调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新农村建设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城乡二元体制尚未打破,城乡生产要素还不能充分自由流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收入构成、群体分布不尽合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弱,高标准农田比重、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还不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农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低保"三大保障"与城镇居民不接轨;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新型职业农民比重较低;村级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统一经营服务能力较弱;小城镇人口、产业集聚度不高,辐射带动作用还不强;新农村建设资金缺口较大,财政、金融投入"三农"力度亟须加大.  相似文献   

18.
提高上海都市型农业效益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农业经营行为基本上应由利润目标来决定,经营农业的比较利益要求逐步同其他产业大致持平。当非农产业的预期收益率明显高于农业时,经营者把要素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则在情理之中。因此,在上海朝着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战略目标迈进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方法,对中国1978年~2007年金融发展、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做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规模与城乡收入差距正相关,并且证实了在长期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库兹涅茨效应,即所谓的倒U型关系。金融发展效率与城乡收入差距负相关,得到了中国尚处于金融发展初期的结论,并具体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正经历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关键转型时期,它是我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之一,属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性问题。但是,现代农业发展也受到了传统农业体制的负面影响,尤其是金融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障碍。因此,本文提出了我们应该更新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不断完善涉农金融机制,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现代化提供优良的金融环境与金融保障,真正破除城乡二元化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