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鄱阳湖区农户农药投入为例,利用对鄱阳湖区10个县30个镇90个村90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对极端气候下在农户微观层面农药投入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应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农户农药投入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务农年限、农业劳动时间比例、地块类型、农业经营规模、农产品商品化率、环境污染认知在正常年对农户农药投入的影响是显著的。在极端气候下农户农药投入显著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在旱灾时地块质量、农户年龄对农药投入影响是显著的。为此,笔者提出了促进农药投入合理有效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湖北省稻农IPM采用的调查数据,利用两阶段采用决策模型,分析了稻农在保护性耕作措施采用过程中认知和实际采用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民对传统化学防治的健康危害认知是影响其采用水稻IPM的重要因素之一;稻农是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离最近乡镇的距离显著地影响农民认知的形成;除了对健康危害的认知外,显著影响稻农采用水稻IPM的因素还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是否兼业、信息渠道数量、离最近乡镇的距离、种植规模、劳动力数量、未成年人数量等。  相似文献   

3.
传统水稻生产方式对甲烷、氧化亚氮等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不容忽视。加强政策激励和引导,促进稻农参与水稻低碳生产,正是破解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难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湖北省102户稻农的深度访谈资料,应用扎根理论探究了影响稻农在水稻生产过程中采取低碳生产行为的深层次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低碳生产态度、行为效能感知、生产实施成本、社会环境因素4个主范畴通过不同的路径对稻农低碳生产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其中,低碳生产态度、行为效能感知作为前置驱动要素,决定了稻农的低碳生产意愿,进而影响其低碳生产行为;生产实施成本与社会环境因素作为情境调节要素,调节着"意愿→行为"之间的关系强度。基于此,本文构建了"意愿—情境—行为"整合模型,从微观层面以自下而上的分析框架试图拓展对稻农低碳生产行为影响机理的理论研究,以期为政府制定切实有效的激励政策来推进水稻低碳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4.
针对气候变化下水稻产量的差异,利用鄱阳湖区域气候变化调查数据,以旱灾洪灾极端事件为例,分别用OLS回归和分位回归对气候变化下影响鄱阳湖区域水稻平均产量因素及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平均劳动投入、平均农药投入、平均灌溉水量、播种日期、收获日期在极端气候下是影响水稻平均产量的重要因素。在水稻平均产量不同的分布水平上,平均劳动投入、平均农药投入对旱灾时水稻平均产量作用更大。因此,在气候变化下研究水稻平均产量从农户视角来说必须考虑水稻平均产量在不同灾害的影响因素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全国7个水稻主产省份的水稻生产环节外包进程进行了测度,分析了稻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并在需求价格理论的—般框架下分析了生产环节外包价格、农户特征及区域环境对外包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农户外包行为遵循需求与价格关系的—般规律,随着技术密集程度的增强,价格却制逐渐减弱,说明不同生产环节外包的市场结构存在差异;家庭劳动力要素、村庄专业化服务社队、稻农生产性补贴政策和农技员的技术指导对农户生产环节外包行为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生态安全格局的识别与优化是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基本途径之一。文章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案例,通过生态服务重要性和景观连通性识别生态供给空间,以生态服务需求强度和道路通达度识别生态需求空间,运用最小阻力模型提取廊道;基于生态安全格局,探讨生态保护视角下的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策略。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源地面积为13679.43km~2,占总面积的26.74%,主要分布在鄱阳湖、庐山西海等地;高生态需求区面积为3336.91km~2,主要分布在各县级行政辖区政府驻地的集中建成区;生态廊道总长度为3879.8km,源源廊道长度为1631.4km,源需廊道长度为2248.4km,生态节点有58个,廊道断裂点有92处。文章提出"两带、一核心、一轴、五分区"为核心的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模式,形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功能化和网络化的生态安全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党的十八大重要精神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为指导,以中原经济区养生旅游发展现状为基础,对中原经济区养生旅游开发进行了现状评估,从养生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和养生旅游产品的开发体系两个方面对中原经济区的养生旅游开发进行了研究,以期为中原经济区的养生旅游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户为研究对象,运用DEA-Tobit模型分析其农业灌溉工程措施投入产出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业灌溉工程措施投入产出综合效率不高;农业灌溉工程措施技术创新人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农业灌溉工程措施投入规模不够,未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因素按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农业灌溉工程措施价格(负向)、农业灌溉用水的单价(正向)、农田经营类型(正向)、是否接受过农业灌溉技术培训(正向)、农田细碎化程度(负向)、劳动力占家庭总人口比重(正向);年龄、受教育年限、家庭年均农业收入占年均总收入比重、农业灌溉工程措施年均投入费用、农田块数、农田面积、农田离公路的距离对农业灌溉类工程措施投入效率影响不显著。根据以上结论,文章分别从技术、经营、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完善农业灌溉工程措施投入产出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98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结构方程模型与多群组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低碳情感、环境价值观与责任感、宣传教育和政策法规对低碳消费态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低碳知识负向影响低碳消费态度;低碳消费态度对低碳消费行为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多群组分析结果表明,调节变量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家庭规模、月收入水平、学历程度等在各假设路径中的影响存在差异。依此,文章从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农民低碳消费责任意识等方面,提出促进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农产品可追溯背景下,居民作为市场消费的主体,其消费行为的支付意愿和支付水平对当地农产品市场具有重要影响。为探究居民消费行为影响因素,文章基于对乌鲁木齐市的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探讨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优化居民消费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浙江、湖南两省565户稻农2009年的实际生产数据为基础,对超级稻与常规稻种植效益的差异及影响中国稻农种稻收益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超级稻在亩产量、抗性上优于常规稻,在亩净产值与纯利润上比常规稻略有优势,但由于超级稻的种植成本相对较高,其成本利润率却低于常规稻。目前影响稻农生产经济效益的三个最主要因素是水稻亩产量、水稻生产成本与稻谷价格;家庭劳动力的多少、水稻生产技术的培训次数、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的高低以及一年种植水稻的次数对水稻生产经济收益有显著影响;水稻生产面积、户主文化程度、农户田间管理是否及时到位、农技人员现场指导次数与是否是示范田对水稻生产经济收益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以长期淹水为主的传统灌溉方式是造成我国农业用水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发展节水农业的关键是在农户层面有效普及节水灌溉技术。本文主要以安徽省稻农为例分析了南方地区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主要是受灌溉模式、风险认知以及部分耕地特征和农户特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通常,使用合作灌溉模式、耕地位置靠近渠尾、家庭富裕、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程度较高,而耕地质量差、认为农业旱灾风险大的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程度则较低。  相似文献   

13.
2009年12月12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也是江西自建国以来江西首次纳入国家战略的区域规划.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县域经济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成果,文章依据2010年江西统计年鉴数据,利用Spass19.0软件,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14个县域经济的竞争力评价体系,通过数据分析找出现阶段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点建设县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困境,而后提出针对性政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陕西省8个县苹果种植户的微观调查数据,考察了资产专用性对专业农户气候变化适应性生产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苹果种植户采取覆黑地膜、人工种草、铺秸秆等气候变化适应性生产措施的比例与程度不高;人力资本专用性、实物资产专用性、土地资产专用性和地理位置专用性对苹果种植户气候变化适应性生产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户主受教育年限、生产性机械拥有情况和村内通公路里程正向影响苹果种植户的气候变化适应性生产行为,苹果种植规模仅正向影响苹果种植户采取气候变化适应性生产措施的程度;村委会所在地到乡镇政府所在地的距离负向影响苹果种植户的气候变化适应性生产行为,村委会所在地到农资供应点的距离仅负向影响苹果种植户采取气候变化适应性生产措施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构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型产业绿色绩效评价体系的二阶理论模型,提出了18条假设条件;利用AMOS 7.0软件对该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剔除3个不显著指标后,获取了一套有效的评价指标及根据总体影响效果测算了各项指标的权重值。提出三点建议:1重利润的同时,要看外部不经济补救成本;2生态环境的发展是绿色财富;3社会环境的发展是人文财富。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为相关农业市场主体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从建设乡村多方参与角度出发,坚持农户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以农业市场经营主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个体农资经销商的经营行为逻辑,指出其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势,认为存在农业社会化服务程度不高,经营主体供给服务单一,农户需求信息收集有时滞性、偏差性,市场经营混乱等问题,据此提出相应措施,以更好地服务小农户生产,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气候变化适应是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的重要内涵,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方法]文章通过构建农户"气候变化认知—适应性行为"决策分析框架,并利用湖北省"十县百组千户"的调查数据与结构方程模型,以探究农户气候变化认知(自然环境认知、经济需求认知、自我效能认知)对其(主动型、被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的影响。[结果](1)农户气候变化认知水平提高能促进其采取适应性耕作行为;其中,气候变化认知水平提高促进其采取主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的作用更大。(2)从影响路径来看,自然环境认知、自我效能认知通过影响情感态度、问题应对策略,经济需求认知通过影响情感态度,以促进农户采取适应性耕作行为。(3)多群组分析还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农业收入占比越大、种植规模越大的农户,其气候变化认知水平越高,则越倾向于采取主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结论]政府应及时发布气候变化的新闻资讯、加大气候变化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加强适应性耕作技术的相关培训、完善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以强化农户自然环境认知、提高经济需求认知和自我效能认知,进而引导其采取适应性耕作行为。  相似文献   

18.
农户粮作经营行为取向是对自身因素与外界环境变化的理性反应。研究表明,满足自家需要以及增加现金收入是农户从事粮作经营的主要动机所在,且随种植规模的扩大,农户满足自家需要的动机在减弱,而增加现金收入的动机在增强;较小规模粮作经营户有动态缩减粮食播种面积的行为取向,而较大规模粮作经营户则有动态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的行为取向;较大规模的粮作经营户更易于实现规模化经营收益,具有相对较高的内在动力从事粮作经营;在现行粮食政策下,政策对农户粮作经营行为的制度激励效应有限,因而亟需采取优化粮食政策目标、强化粮食政策手段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完善粮食政策传导机制等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黄土高原地区陕西、甘肃和宁夏3省份1152户农户调查数据,构建资本禀赋、生态认知、生态补偿政策和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的理论模型,运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揭示资本禀赋、生态认知、生态补偿政策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资本禀赋中,农用机械数量、林地面积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及采用程度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耕地面积对采用程度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总收入对采用行为有显著的负向作用,相互信任对采用行为有显著的正向作用;(2)农户生态认知对其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3)生态补偿政策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技术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并且对资本禀赋、生态认知与水土保持技术采用及采用程度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20.
基于新疆1029户棉农的调研数据,探析农膜回收政策对棉农农膜回收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棉农期望获得政府对于回收农膜的补奖标准为27~28元/亩。第二,农膜回收政策手段的影响作用由大到小排序分别是激励性政策、引导性政策、约束性政策。第三,政府有关农膜回收的示范程度、政府对农膜回收行为经济奖励的合理程度以及政府对农膜不合理处置行为处罚的合理程度等变量是政策影响棉农回收行为的关键因素。据此提出,完善农膜回收政策的激励制度、处罚制度;创新农膜回收政策的宣传方式,加大对旱作农业技术的示范或培训力度;规范专业合作组织,使用较高标准厚度的地膜,加快残膜回收机械的研发与推广,构建农膜污染综合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