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农村信贷配给效率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在对农村信贷配给度的历史变迁梳理的基础上,采用协整和比较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农村信贷资金的配给效率。研究表明,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体制变迁决定了农业信贷配给度的变迁;农业信贷配给度有所降低,但其信贷配给效率低下;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度逐年增加,但其信贷配给效率较高;农村金融体制深化改革阶段的农业信贷配给效率低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初期阶段;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效率高于农业信贷配给的效率。  相似文献   

2.
丁丹 《农业经济》2018,(4):99-101
本文运用1996-2016年辽宁省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VAR模型研究辽宁省农业信贷配给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从一般经济意义上看这种信贷配给是缺乏效率的,辽宁省农业信贷配给所产生的资金资源的低效率配置变得越来越突出,为解释辽宁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的现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1979—2015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变异系数和平滑转换模型,实证阐释了农业信贷配给对农村居民收入地区差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信贷配给是农村居民收入地区差异产生的重要诱因,农业信贷配给程度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地区差异的作用机制存在"阀值效应",当转换变量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超过临界值时,其作用机制会较快地由线性机制转换为非线性机制。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是,降低农业信贷配给程度,实现农业信贷配给程度的地区均衡,是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地区差异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S-W模型有关假定条件的修正,建立了修正的S-W模型,论证了贷款人的信息生产能力与贷款利率之间的关系;在模型中引入农业保险,考察了农业保险对贷款利率、信贷风险及贷款人收益的影响;同时,通过对湖南省岳阳市辖内6县(市)的调查数据进行经验分析,展示了农业保险能够增加农村信贷机构的收益并降低参保借款人的贷款利率与信贷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保险对农村信贷规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不但可以降低农村信贷配给,而且能够降低信贷风险并增加贷款人收益。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信贷联结型银保互动对农户信贷配给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江苏和黑龙江两省的305名农户为田野调查对象进行了选择实验。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信贷联结型银保互动对农户的风险配给存在负向的干预效应,且这一效应对小农户来说程度更强,进一步研究发现信贷联结型银保互动对规模农户的数量配给具有缓解作用。根据上述结果,本文认为应继续加强银保互动的合作深度,并针对不同规模的农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地设计和开展银保互动项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信贷配给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利用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采用基于两个次序选择的三变量probit模型实证研究了金融科技对中国农村正规信贷市场中信贷配给的影响。研究发现:(1)需求方配给是农户面临的主要信贷配给类型,只顾及供给方配给将低估信贷配给的规模。农户遭受需求方配给的原因在于高信贷成本和自身信贷信心的缺失。(2)金融科技有助于缓解农户面临的需求方配给,促进农户信贷需求的表达。(3)金融科技主要从降低信贷交易成本和降低贷款风险两方面缓解农户面临的需求方配给。总之,金融科技的应用对中国农村正规信贷市场中农户面临的信贷配给起到了缓解作用,对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VEC模型研究发现,短期来看,前一期的粮食价格、农民收入以及前一期的粮食产量对当期粮食产量具有负效应,其中前一期的粮食产量的负效应最大。但是从长期来看,粮食价格对粮食产量是正效应。  相似文献   

8.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当前农村最突出的经济问题。本文在农户消费效用,生产函数和时间分配的综合模型框架内,利用2002年对四川省5个县10个乡镇的300个有效样本农户进行的抽样调查数据库,对四川省农户的收入结构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对影响收入的因素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农户的非农业收入已超过农业收入,农民的务工收入达47%,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十分悬殊,基尼(Gini)系数达0.425,影响农户的收入的因素有:生产性资产量,户主教育水平,劳动力情况和住所离镇中心的距离等。作者认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是要短期措施和中长期措施结合,近期,应该实施那些能在短期内增加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收入的措施,加大科技富民力度,积极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和抓好本地农村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半变异函数、GMM估计等方法探索分析了我国农户信贷配给程度的空间异质特征。研究表明,我国农户信贷配给程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异特征;农村金融机构、农户和区域经济属性中的随机性因素是导致农户信贷配给程度空间变异的主因,而其结构性因素是导致农户信贷配给程度空间异质的重要原因。随机性和结构性因素会导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农户信贷配给程度产生差异。基于此,我国应建立地区差别化的信贷支农体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2013年山东和江苏两省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双重样本选择模型,识别影响农户需求型配给和供给型配给的因素。结果表明:家庭人口特征、经济特征、金融环境和地理特征等因素对农户需求型配给和供给型配给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影响农户是否遭受需求型配给的因素主要有:户主受教育程度、是否获得过正规渠道贷款、银行借贷利率、到银行网点距离和鲁西地区虚拟变量;影响农户是否遭受供给型配给的因素主要有:上年家庭纯收入、上年非农收入比重、家庭经营耕地面积、上年礼金支出、是否获得过正规渠道贷款、到银行网点距离、正规金融市场效率、正规金融市场规模、鲁中地区虚拟变量和苏南地区虚拟变量。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1983—2013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阐释农业信贷配给对农民消费间接作用机理及其非线性特征的基础上,利用面板门槛模型阐释了农业信贷配给对农民消费的间接效应。研究显示,农业信贷配给对农民消费的负向间接效应存在双重门槛,低收入区间农业信贷配给对农民消费的抑制作用高于高收入区间;农业信贷配给对农民消费的间接效应是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对农业信贷配给制度效应和农业信贷配给对农民消费收入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制度和收入效应的地区异化是导致农民消费地区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运用2010—2019年甘肃省14个地市州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面板门限模型探析甘肃省财政支农与农民收入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以经济发展水平为门限值时存在双门限效应,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在低于第一门限时不显著,突破第一门限时会随着人均GDP的提升而显著增强;以城镇化率作为门限值时存在双重门限效应,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会随着城市化率的提升而显著增强,但突破第二门限后会出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因此,政府要建立财政支农持续、稳定的增长机制,提高财政支农使用效率并加强监管;提升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以人为本推动城市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环太湖流域5个市(县)的216个分散农户为样本,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借助Bootstrap自助抽样法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农户的低碳生产行为。结果表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交互影响农户的低碳生产意向,且低碳生产意向对农户的低碳生产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验证了计划行为理论对农户低碳生产研究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14.
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引言。农民增收问题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2004和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指出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它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九五”期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连续下降,1996-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分别为9.0%、4.6%、4.3%、3.8%、2.1%;虽然2001年和2002年略有回升,增长率分别为4.2%和4.8%,但这具有很大的恢复性和补偿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实证研究了1978年到2013年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从长期来看,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都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负向影响,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不仅未能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反而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当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出现短期波动时,通过(-0.04945)的调整力度向长期均衡状态靠拢。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是农民收入增长的Granger原因,但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却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Granger原因。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利用调查数据,对欠发达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融资与成长发育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金融机构贷款和民间借贷对合作社成长发育的促进作用虽然都很明显,但当前农村金融机构支持与服务缺位的状况和农户资金追逐储蓄、吝于对合作社借贷的现象导致合作社获取信贷融资困难重重;而多数合作社因积累严重不足,其资产性投资只能依靠相对稳定的金融机构贷款;不稳定的民间借贷除了对缓解合作社季节性资金缺口起到关键的弥合作用外,对资产性投资还起到了间接的支撑作用。因此,不难看出金融机构贷款对合作社成长发育的促进作用较之民间借贷更大一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例,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农地细碎化、劳动力利用以及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估计结果表明,在人多地少并存在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定条件下,农地细碎化的存在,有利于农户进行多元化种植,合理配置并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以维持或增加农户的种植业净收入。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2015年黑、豫两省976个农业规模经营主体样本数据,运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考察了信贷配给下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经济和土地生产率。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特殊的农地产权制度下,扩大经营规模对单位产量成本和单位土地面积产量的影响受到信贷市场不完善的制约:一方面,对于受到信贷配给的经营主体,其单位产量成本伴随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增加,而未受到信贷配给的经营主体则能够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信贷配给,扩大经营规模会降低经营主体的亩均投入强度,进而降低单位土地面积产量。进一步,本文估计出对于受到信贷配给的经营主体而言,信贷配给使其单位产量成本提高21%,单位土地面积产量减少26%。同时,相对于自我信贷配给,数量型信贷配给对单位产量成本和单位土地面积产量的不利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利率市场化金融环境的背景下,借助农村信贷配给变动程度与利率浮动、金融机构贷款定价变动的关系图,推测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运用相关课题组的实地调研数据对推测结果进行实证检验。在本文的研究结果中发现,利率放开后,金融机构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制定的差别定价对农村信贷配给的影响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利率与其对农户信贷配给程度的影响历经三个阶段。首先,利率定价的提高首先会适当缓解农村的信贷配给程度;其次,利率定价与信贷需求达到平衡;最后,随着定价持续上升,反而会逐渐加重农村信贷配给的遭遇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