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We adopt contemporaneous, nonradial and variable returns to scale assumptions in 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exercise to address the inefficiency problem in Chinese industries in different policy regimes using a newly constructed data set for 24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1952–2008. While confirming that the central planning period was indeed a ‘graveyard’ for productivity that entailed severe technical regress and efficiency losses, we do not find a steady improvement in efficiency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 despite strong technical progress. We argue that the resurgent prominence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tate sector since the late 1990s, especially following China’s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accession, has obstructed the efficiency improvement.  相似文献   

2.
Because of its greater flexibility, the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DDF) has been employed with increasing frequency to estimate multiple-input and multiple-output production, where inputs and outputs can be good or bad. However, typically researchers make three restrictive assumptions. First, they assume a direction of movement of firm production toward the frontier. Second, they assume that actual quantities of inputs and outputs are allocatively or price efficient. Third, they assume exogeneity of all inputs and all outputs, except for the normalized one. The first contribution of this paper is to include parameters to estimate optimal directions which correspond to the firm’s profit-maximizing (PM) position. The second contribution is to generalize the DDF to a shadow-quantity DDF. This entails adding distortion parameters to each input and output quantity of the DDF, creating shadow quantities. To estimate the shadow quantities and the structural parameters, we form the shadow DDF system, which includes the shadow DDF and all the first-order price equations from the shadow-PM problem. These include prices for bad inputs and bad outputs, where we approximate their missing prices for use in their first-order price equations. The third contribution is that we estimate the shadow DDF system using a 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 approach, where all variables are potentially endogenous. This approach is simpler than the Bayesian one employed in Atkinson et al. (Estimating efficient production with bad inputs and outputs using latent prices and optimal directions.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Georgia, Athens, 2016), which estimated shadow prices and optimal directions. Using the same data set, both sets of results are qualitatively very similar, although they differ somewhat quantitatively.  相似文献   

3.
加快工业绿色发展进程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运用SBM-DDF模型和Luenberger分析方法,测算长江经济带沿线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考察技术创新贡献程度,综合运用泰尔指数、收敛分析、空间自相关方法检验地区差异和空间溢出。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技术创新改进和技术规模效率是工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溢出效应。但随着空间距离增加,空间溢出效应逐步减弱。推动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应综合运用差异化措施促进工业技术创新,加快共性技术研发、合作研发与推广,进一步提高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2003-2011年中国十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GMM估计方法研究了产业集聚对经济效率的门槛效应,并对威廉姆森假说和开放性假说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产业专业化集聚对于没有跨越经济发展水平门槛值的城市群经济效率具有明显的阻滞作用,而对其他门槛作用下的城市群没有显著影响;(2)产业多样化集聚对跨越城市群规模门槛和处于所有经济发展水平阶段的城市群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其他门槛作用下的城市群的影响不显著;(3)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加快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将有利于提升城市群的经济效率;(4)在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对城市群经济效率的影响效应中没有找到支持威廉姆森假说的经验证据,但从产业多样化集聚视角验证了开放性假说在中国的适用性。最后,本文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各地区高技术产业为样本,应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实证测算了创新环境约束下各地高技术产业基础研发和成果转化创新效率,并基于σ收敛、β收敛以及俱乐部收敛3种判别方法,考察了高技术产业基础研发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率的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2000-2014年我国创新环境对区域高技术产业的影响不可小觑,在其约束下高技术产业基础研发效率不断提升,呈现出东西较高、中北较低的分布态势且出现收敛特征;在应用效率方面,各地区成果转化效率大致划分为2000-2007年的缓慢增长期与2008-2014年的缓慢衰退期两个阶段,具有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态势且趋于发散。  相似文献   

6.
我国产业集群不经济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已有的文献中,众多学者对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技术溢出效应”等外部经济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将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企业组织形式大加褒扬.但忽视了在我国目前环境下.有些产业集群存在的一些“不经济”现象。本文通过对我国产业集群存在的“不经济”现象的深刻剖析,探讨了针对各种“不经济”现象的对策,以期实现我国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新型城镇化为主要视角,使用中国2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0—2019年的城市数据和空间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识别了科技创新与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并考察了其中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存在空间溢出效应。(2)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并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说明在中国产业集聚的负外部性大于其正外部性。(3)随着产业集聚度的提高,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效率的影响会显著提高。无论是OLS回归模型还是空间计量模型,文章的结论均具有稳健性,因此新型城镇化效率的提高在提高创新投入的同时需要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相似文献   

8.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将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能源环境约束问题,通过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来实现节能减排的空间已不大,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才是提高能源效率最重要、最现实的途径。文章从调整幅度和调整质量两个维度分析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变化的演变特征和相互关系,并实证检验了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城市能源效率呈“M ”形变化趋势,而且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交互耦合关系。(2)提高产业结构调整质量对能源效率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及空间溢出效应,而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幅度对能源效率具有明显的阻滞效应。(3)东、西部地区能源效率的改善应以提高产业结构调整质量为主,以避免单纯地“退二进三”或“腾龙换鸟”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损失,而中部地区在继续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来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幅度的同时,要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质量对能源效率改善的空间溢出效应来改善周边地区的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在社会融资90%以上的比例集中于银行,单一的融资形式是造成金融效率低下、增大银行业风险的重要原因,必须大力规范、发展直接金融.资本市场应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共同发展,规范、发展证券供应者与需求者,完善立法和加强监管.应该建立一个以工商企业短期直接融资为主体的货币市场.  相似文献   

10.
创新型产业集群是培育新型产业、推动区域创新的重要载体。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我国109个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效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整体综合效率较低,仅十分之一的集群综合效率为DEA运行有效;各省区间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效率存在较明显的区域差异,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态势;对于DEA无效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企业总数、创新服务机构数、上缴税费对创新效率影响较为显著。建议从调节资源配置比例、构建资源共享机制、优化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DDF)模型,采用序列DEA方法测度和比较了广东省21市的工业在2011—2020年间不同节能减排情景的潜在产出变化,探索出广东工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节能减排情景。结果显示:对大部分地区工业而言,节能减排初始阶段会造成较大的潜在产出净损失,但最终会逐步实现潜在产出净增长;特别地,节能减排行为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珠三角地区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其它地区造成的损失更小。节能减排的技术进步是各地区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核心动力,当然技术效率在后期也发挥出作用,这些结果反映出各地区须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技术,最终实现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根据研发驱动理论,通过构建包含R&D投入的超效率DEA—SBM模型,分别测算2001—2017年中国不同区域传统型、创新型绿色发展效率及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借助广义最小二乘法(GLS)模型对区域创新型绿色发展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①创新要素下中国及四大经济区域创新型绿色发展效率均高于传统要素下传统型绿色发展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且逐渐收敛。东部地区创新型绿色发展效率最高,西部、东北部地区有所提升,而中部地区并未得到较大提升;②2001—2017年全国创新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变化趋势与技术进步变化趋势一致,技术进步是促进其增长的主要因素;③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创新型绿色发展效率正相关,城镇化水平、FDI与全国创新型绿色发展效率正相关,而产业结构和环境规制起负向影响作用。R&D投入规模、R&D投入强度、R&D投入成果与区域创新型绿色发展效率的关系,在全国及四大经济区域有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非径向DEA方法-RAM模型估算了1998--2010年中国29个省份的经济效率、碳环境效率,并将两者整合在统一的联合效率框架以测度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耦合程度,结果发现我国节能减碳政策取得了明显效率改进的"水平效应".松弛量分解表明高能耗与投资过度是非效率的主要源泉.进一步,我们通过约束模型单向投影发现中国节能减碳的途径依赖于"自然减排",而能源替代与技术进步效应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4.
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中国工业R&D效率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闫冰  冯根福 《当代经济科学》2005,27(6):14-18,108
长期以来,中国工业产业R&D效率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深入研究。本文以中国工业的37个行业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考察了从1998年到2002年5年期间的中国工业R&D效率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R&D效率总体水平低下,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工业企业R&D效率与前期投入成正比,而与行业竞争强度成反比;工业行业的R&D效率可能主要与其市场结构有关,而与该行业中的主要企业是否国有企业无关;中国工业R&D效率的高低不仅与行业的市场结构有关,而且与政府的支持方式也有联系。本文研究结果的重要政策含义是,中国如果要继续保持经济的较高速度增长,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提高中国工业R&D的总体效率水平。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非径向DEA方法——RAM模型估算了1998—2010年中国29个省份的经济效率、碳环境效率,并将两者整合在统一的联合效率框架以测度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耦合程度,结果发现我国节能减碳政策取得了明显效率改进的"水平效应"。松弛量分解表明高能耗与投资过度是非效率的主要源泉。进一步,我们通过约束模型单向投影发现中国节能减碳的途径依赖于"自然减排",而能源替代与技术进步效应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6.
如何在提高技术效率的同时,降低工业的资源环境负荷,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多赢,是摆在全世界面前的严峻课题。本文采用SBM模型,利用线性规划技术,对1998-2008年资源环境约束下我国工业的环境效率展开实证分析。我们发现,总体上,在资源环境约束与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下,全国SBM环境效率微降;从静态观察,地区尤其是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协调性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从动态观察,沿海与中部地区工业与资源环境协调性变化不大,而东北与西部地区均出现了阶段性下降。究其原因:经济结构重型化、工业企业规模过大制约SBM环境效率的提高;生活水平提高、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则有利于工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4—2019年中国内地28个省域面板数据,构建三阶段DEA模型,测度各省域创新型产业集群投入产出效率,运用变异系数和静态面板模型分别检验其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进而揭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四大区域创新型产业集群投入产出效率的动态演进趋势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2014—2019年全国创新型产业集群投入产出效率由0.62提高至0.72,更多省域向高效率演进,到2019年,35.7%的省域达到生产效率前沿;中国创新型产业集群投入产出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部>中部(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东北和西部的发展格局,较低的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分别是制约东北和西部地区效率提升的主因;样本考察期内,全国整体、东部和中部创新型产业集群投入产出效率存在σ收敛,全国整体及东部、东北和西部地区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而中部仅存在条件β收敛,且不同区域条件β收敛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据此,针对提升不同区域创新型产业集群投入产出效率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s (DDFs) are becoming a popular way of measuring efficiency as they encompass the Shephard output and input distance functions as special cases. However, the most critical and still unsolved issue related to DDF remains the selection of the direction along which to measure the distance from the efficient frontier. In this article, we propose some empirical tools which allow to quantify the sensitivity of the efficiency measurement to the selection of the direction. The proposed tools are applied on a dataset on the Italian agricultural sector.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区工业生产绩效:结构差异、制度冲击及动态表现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王争  郑京海  史晋川 《经济研究》2006,41(11):48-59,71
本文利用省级面板数据研究转型过程中中国地区工业生产绩效的动态表现。基于Kumbhakar(2000)的方法,我们将TFP增长分解为四个因素的变化。结果发现:(1)自1988年以来各地区工业部门的TFP增长率都出现了增长的趋势,其首要推动力在于技术进步率的不断提高;(2)与此同时,技术效率和要素配置效率出现了恶化,而规模效率则从恶化走向了改善。(3)上世纪90年代末的国企改革对各地区的工业生产绩效的构成造成了普遍的冲击,而民营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地区受到的冲击最小。(4)通过分析绩效差异的源泉,我们进一步确认90年代末国企改革的制度性冲击促成了工业规模效率的提高,却导致了要素配置效率的短期下降,而劳动力教育水平和非国有经济比重的提高,则有助于促进工业技术进步、改善配置效率。伴随着制度变革的经济整体转型正从多个向度重构着中国地区工业化的版图。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非均衡增长的视角系统研究了中国工业结构升级的动因问题。在厘清中国工业结构变化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两部门的中国工业结构变化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进行数值模拟,据此拟合中国工业结构变化的经验事实,并对模型经济的机制进行分析,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探讨中国工业结构升级的动因和机制。研究表明:(1)从供给侧角度考察,轻重工业技术进步率的相对变化是中国工业产出结构变化的动因;而重工业相对于轻工业有较高的技术进步率,是中国工业结构升级的动因。(2)重工业技术进步对轻工业产出具有溢出效应。(3)重工业技术进步率相对高于轻工业时,投资率呈上升趋势,轻工业产品消费份额逐步下降,同时重工业产品消费份额保持稳定和略有增长,从而使得重工业产出份额呈上升趋势。其政策含义为:政府在推动技术进步方面应将更多的政策支持、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等重点配置于重工业,尤其是配置于基础性或高科技行业,而非是轻工业,推动重工业相对于轻工业有较高的技术进步率,从而有力地推动工业结构和制造业的双重升级;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对使用本国重工业产品进行投资生产的企业,给予税收抵免、退税补贴等政策予以鼓励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