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适应西部大开发的所有制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西  余明 《市长参考》2000,(11):35-40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区经济都有较快的发展,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更快一些,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有扩大的趋势。从1988年至1998年的10年中,东部地区GDP年均增长率为12.20%,分别高于中部、西部地区2.20个和3.23个百分点。从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中,东部地区GDP由占全国GDP总量的52.6%上升到60.6%,西部地区由16.34%下降到14.48%;中部地区下降也近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要在本世纪内消灭绝对贫困、实现小康生活水平,西部是重点,农村是关键,中国的贫困问题主要是中西部农村贫困问题。西部作为中国的半壁江山,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资源基地这一经济层次。解决西部的贫困问题,将是中国政府本世纪末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我国脱贫进展的不平衡基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西部作为最不发达地区,与东部的经济差距已经迅速拉大。我国西部、中部、东部三个地带农民收入差距系数从198o年的1:1.06:1.28扩大到1995年的1:1.32:2。西部经济增长率低,其脱贫速度也慢。1993和1994两年全国脱贫人口中,东部占40%…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区域间工业产业内技术水平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绝大多数产业都不同程度存在技术二元结构。东部地区具有全面的技术优势并且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中部地区技术赶超效应比较明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较快,除个别行业外,中东部技术差异呈现出缩小趋势,在高技术行业中部地区与东部差距仍然较大。西部地区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所增长,但是增长速度明显慢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技术追赶效应较弱,有将近一半的行业技术与东部地区拉大,二元结构特征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4.
二元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伟 《新疆财经》2004,(2):7-10
中国正处于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由于农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农村发展道路的选择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至关重要,根据二元经济结构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和各地实际情况,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农村可以分别采取发展农村民营经济和小城镇、城市化和发展城镇群的战略措施,调整城乡社会结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及空间差异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虑到惯用的可分解组合的锡尔系数的缺点,故用独立锡尔系数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地理空间单元的农民收入差异情况进行测度。研究认为:农民收入差异在拉大,大部分省域农民收入水平都低于全国平均值,农民收入水平从东向西呈阶梯状分布;1995年以来.不同地理空间范围内的农民收入差异具有分层现象,差异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东西部、南部、全国、北部、东中部、东部、中西部、西部、中部;中部、西部、中西部的省际差异不大,其余层次的省际差异突出。全国、南部、北部、东部、东中部、东西部省际差异的演变轨迹高度相关,它们与中部、西部、中西部省际差异的演化轨迹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估算了1996-2001年全国各省份的科技进步指数,然后利用C-D生产函数测算了科技进步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同经济发展水平一样,中国地区间科技进步指数也呈现明显的地带性差异,科技进步指数从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逐次递减。东部地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1%-1.5%,而中西部地区均在1%以下。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不超过15%,这远远低于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7.
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生活差异程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生活差异程度比较杨秀玲从1985年到1995年的近十年间,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伴随而来的是地区性差异在进一步扩大。东部12个省区城镇居民的生活费收入增幅明显高于中部(9省区)、西部地区(9省区),东部与中西部居...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差距的基础上,建立了变系数时点个体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地区生产总值对教育经费投入的影响和时期、地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差距较大,但经费投入的地区差异出现缩小的态势。全国教育经费投入的时期效应在逐年增大。大多数西部地区教育经费对生产总值的弹性高于东部省份,而自发性教育投入水平低于东部地区。多数中部省份的地区效应和弹性值介于东部和西部地区之间。为了降低教育经费投入的地区差异和实现教育服务均等化目标,应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加强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中西部地区综合经济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部》2011,(19):124-124
国家发改委日前公布的全国各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显示,1—7月.西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6634亿元,同比增长39.3%,增速高于中部和东部地区。其中.西部地区的贵州、新疆分别增长83.1%和64.1%,  相似文献   

10.
徐清 《世界经济研究》2013,(1):53-59,89
我国存在着双重的二元经济结构,这对流入我国FDI的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的实证结果显示,2002~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的外资利用以能带来更大技术溢出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水平型FDI为主,我国中部地区FDI性质不明确,而西部地区的外资利用则以垂直型为主。门槛回归结果显示,我国各地区不同的金融发展水平、对外依赖度以及国家干预程度对流入我国FDI性质都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11.
劳动力区域流动倾向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立彬 《特区经济》2008,(11):269-270
中、西部劳动力逐渐流入东部地区。本文通过对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的分析,解释了中、西部劳动力逐渐流入东部地区这一现象。当劳动力在东部地区不断聚集,给东部地区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从而刺激了东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了缪尔达尔所说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最后提出了政府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应宏观调控区域经济,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刘勇  李仙 《调查研究报告》2006,(172):3-25,F0004
2005年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依然保持了近年来“东部和西部快、中部和东北慢”的格局;地区经济总量继续呈东部和中部比重提高,东北和西部比重下降态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依然是“东部和东北高、中部和西部低”格局。在人口与经济双调节机制作用下,我国东西部绝对差继续减速扩大,相对差继续缩小;城乡间绝对差和相对差继续扩大。2006年我国区域经济还将继续保持全面增长的照好态势。  相似文献   

13.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省,土地总面积占全国的10.7%,人口占全国的28.1%,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的经济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其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发展速度落后于西部的问题却越来越突出,日愈呈现“塌陷”之势。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周年。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西部大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族人民群众呈现出昂然向上的精神风貌。这十年,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十年,也是西部地区对国家贡献最突出的十年。  相似文献   

15.
近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我国2008年1—12月全国地区投资情况: 2008年1—12月,东部地区投资716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3%;中部地区投资401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5%;西部地区投资326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7%。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一个外商直接投资(FDI)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内生框架,分析了FDI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差异.利用1990-2004年省际数据,发现FDI在中国各地区发挥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别.FDI作为一种资本形式,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作用显著,对中部地区边际作用较大但不明显,对西部地区作用甚微;FDI在东部地区具有显著的技术外溢和资本挤入效应,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挤入效应而不是技术外溢效应,在西部地区,资本挤入和技术外溢效应均不明显.东、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有助于吸引FDI进入,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并不能显著提高FDI的吸收规模.人力资本的提高对于西部地区吸引FDI的进入和地区经济效率的提升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蒋海 《发展》2001,(8):68-70
从我国区域经济结构的总体特征看,由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梯度差异,社会生产力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的逐级扩散、梯度推进,是一个客观必然的过程。但是,当前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条件与东部当年的情况是有很大差别的。    东部发展经历与西部的不同之处      第一,前 20年,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传统产业的高速度数量扩张;当前,中西部地区经济的数量扩张却遇到了障碍:一是外需增长减缓,二是内需水平较低,大多数传统产业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因此,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可能仅仅依靠数量增长模式来实现。 …  相似文献   

18.
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地区结构问题,是中国经济学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我们必须了解以下两个基本事实。其一,改革以来,中、西部地区取得了很高的长期增长率。1979-1996年期间,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9.57%和9.35%的高水平。其二,东部的高速增长并没有以中、西部增长率的下降为代价。东部的增长率明显高出于中、西部,始于80  相似文献   

19.
工业化进程与二元经济结构优化:一个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刚 《改革与战略》2010,26(12):26-28,89
运用工业化指数与综合二元反差系数对中国各省级区域的工业化进程、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分别加以测度,在构建个体固定效应Panel Data模型基础上,实证研究了工业化进程对二元经济结构的优化问题。结果表明:工业化与二元经济结构关系发生了变化,工业化进入了优化二元经济结构阶段;各地区二元经济结构强度个体固定效应明显,西部地区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的基础较其他地区弱;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仍是我国当前的一大难题,破解二元经济结构的重点在西部,难点也在西部。  相似文献   

20.
《开发研究》1988,(4):24-24
<正> 我国经济改革以来,西部经济虽然发展不慢,但与东部,中部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1.经济实力仍处于落后地位。1986年,预算内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在全国的比重.东部为51.4%,中部为32.1%,西部仅为16.6%;农业机械总动力占全国的比重,东部为49.7%,中部为35.4%,西部仅为14.9%;西部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都仅占全国总量的15%左右,与1980年所占比重相比没有什么变化,也大大低于同期东部占55%和中部占30%的水平;人均国民收入,全国为762元,东部为1252元,中部为689元,而西部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3.6%,东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