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迅猛,特别是轿车产业,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全球众多知名汽车厂商的目光,这些企业纷纷来华投资,凭借这些跨国企业提供了技术、硬件,以及产能上的保障,中国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成为全球知名的汽车生产国。快速发展的汽车产业为汽车电子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市场,中国汽车电子市场随着中国汽车产业一起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2002和2003年两年,中国轿车产量急剧增长,中国汽车电子市场也随之进入超高速发展时期,从2004年开始,中国汽车产业进入稳步发展时期,中国汽车电子市场也放缓了前进的步伐,整个市场进入一个稳定且快速的增长阶段,2005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整体规模达到了624.3亿元,销售额与2004年的同比增长高达36.3%。  相似文献   

2.
《海外经济评论》2007,(15):32-33
【法国《世界报》3月30日】在欧洲尚不引入注目的中国汽车制造商看中了非洲。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阿尔及利亚这个继南非之后的非洲第二大汽车市场,已成为中国汽车的真正实验室。而中国汽车要进入欧洲市场或许还需10多年。  相似文献   

3.
中国汽车业即将驶入以营销服务为核心的“第二竞争擂台”,价格战只是最表面的竞争而已。在经过几年的高期望和低增长之后,2002年的中国汽车市场突然起飞,虽然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曾预测中国去年的汽车销量有可能增长15%,但事实上,来自国家计委的统计表明,中国2002年汽车行业完成利润总额431亿元,同比增长60.94%,全年汽车产销量分别同比增长38%和37.1%。对于大多数汽车公司来说,中国市场一直都有利可图,因为这里的生产成本较低而定价相对较高。据瑞银华宝的分析师透露,德国大众汽车2002年创造的税前利润中有15%来自中国。这种诱惑难以抗拒。在2003年,汽车公司加速推出新车型,新工厂的投  相似文献   

4.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营销系统与营销策略吉林大学商学院吴迪丰田汽车公司是日本几大汽车生产厂家之首,也是世界著名的几大汽车公司之一,每年生产、销售各种汽车400万辆左右,其产品除40%左右出口外,其余在国内市场销售,市场占有率高达32%。丰田公司之所以能保...  相似文献   

5.
纪中 《中国经贸》2009,(1):76-76
来自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08年11月中国进出口总值为1898.9亿美元.同比下降9%,7年来首次负增长。新华信国际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汽车营销解决方案副总经理郎学红对记者表示.尽管从长期趋势看.汽车市场必将进入一个平稳增长的阶段,但综观目前左右汽车市场发展的四大关键因素——宏观经济、产业政策、消费需求以及外部约束,就算到了2009年,车市依旧不能从本次危机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6.
董锡健 《沪港经济》2007,(12):13-13
凡提到汽车服务业,现时大都指的是汽车进入市场以后的延伸服务,即“后市场”服务。其实,汽车产业最具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是“前端服务”,即汽车研发、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各种服务。根据海外权威人士的预测,汽车产业“前端服务”所创造的价值,要占到整个汽车销售额的5%至10%.中国去年汽车销量突破700万辆,据此推测,仅仅为汽车研发和制造业提供的“前端服务”增加值,  相似文献   

7.
经纬 《中国高新区》2011,(8):124-126
权威的市场研究机构曾经对中国汽车市场勾勒过一幅令人心醉神迷的蓝图: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将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400万辆,占全球总量的20%);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  相似文献   

8.
问题的提出在经历了将近50年的发展之后,我国的汽车工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首先,尽管存在各种争议,但随着轿车及微型车产销量比重和私人购车比重的上升,“汽车进入家庭”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根据民间机构的调查,1999年时,我国内地20个主要城市的居民人均私车拥有率已达到2.6%,其中排名第一的北京,其私车拥有率已达7.4%,这已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每150人拥有1辆机动车的水平。①而根据诺贝尔奖得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福格尔(Fogel)的预测,以中国的人均收入每年增长6%、汽车收入弹性为2.…  相似文献   

9.
汽车正成为继手机之后的又一个互联网发展风口. 据美国著名科技博客Venturebeat在《2020年互联汽车发展展望》一文中的数据分析,互联网连接将成为未来汽车的标配,到2020年,90%的汽车将具备互联网接入功能.与此同时,2015年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500亿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迅猛发展,2004年国内汽车产量突破了500万辆;2005年汽车生产量比上年增加15%达到580万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生产汽车的主要产地。随着国内汽车量的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进入家庭的速率也在不断提升。据统计到1999年底止,国内民用汽车的保有量为l453辆,而至2004年底已达2821万辆,5年间增长了约50%。按照汽车平均使用寿命15年计,未来几年中国每年将会产生大量的报废汽车。因此,报废汽车的资源再生利用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11.
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WTO.其后10年,中国汽车市场年增速高达20%以上,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销售市场。中国车开始立足市场并迎来一场真正的市场化较量。  相似文献   

12.
在进入中国市场11年之后,来自瑞典的全球最大家居巨头宜家(IKEA)决定重新定位自己的在华形象。过去几年,宜家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2008财年宜家中国的销售不到全球收入的2%。2009财年,宜家中国区销售总额增幅为16%,  相似文献   

13.
专家评说今年汽车市场在日前举行的’97宏观经济与汽车市场形势研讨会上,国家权威部门发布了“’97汽车市场专家咨询报告”,其主要内容如下:关于1997年汽车市场的定性判断。66.67%的专家认为,1997年汽车市场进入新一轮波动周期的起点,进入复苏期;...  相似文献   

14.
关于我国汽车营销模式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飞  徐成 《特区经济》2007,(8):293-294
中国正逐渐成为一个汽车大国,培育汽车销售及服务市场,让国内汽车营销模式与世界接轨已经显得刻不容缓。本文在分析我国汽车营销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汽车营销模式的比较和对未来汽车营销形式发展的预测,提出了我国汽车营销模式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已成为一个汽车消费大国,培育健康有序的汽车市场,提升汽车行业服务品质已经显得刻不容缓。文章在分析我国汽车营销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汽车营销模式的比较和对未来汽车营销形式发展的预测,提出了我国汽车营销模式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OICA最近预测,中国今年将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市场。中国汽车市场对全球的影响力正在显现。据OICA预测,2002年全球汽车销量将下降,而中国可能增长15%。2001年中国汽车销量近240万辆。据此计算,2002年中国的车市规模将达270多万辆。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市场。按照中国近一两年来的增长速度以及今年第一季度的情况看,这一预测完全可能实现。从目前全球汽车业的形势来看,北美、日本、德国等主要传统的汽车市场的产销量都在衰减,去年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产量下降竟高达两位数。相比之下,中国的汽…  相似文献   

17.
世界汽车巨头格斗的主战场在亚洲   近一段时间分析员观察,经济全球化使世界汽车工业进入重新兼并组合的时期,并表现出要加强占领亚洲市场的特点。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继成功收购日本马自达汽车公司 33. 4%股权之后,已将目光投向了中国这个被世界汽车界视为是未来亚洲地区最重要的汽车市场。目前,福特汽车公司正在谋求与中国的汽车企业联合在中国境内建立一家生产小轿车的合资企业。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也在加强开拓亚洲市场的工作。譬如将其对日本小轿车制造企业铃木公司的持股比例从 10%增加到 20%。美国通用公司已将本公司在亚洲占…  相似文献   

18.
自1992年起我国开始在部分城市和经济特区进行中外合资零售商业试点,国家正式批准24家合资企业,其中5家正式开业。随后一些跨国零售企业诸如美国的沃尔玛、荷兰的万客隆、法国的拉法耶特、家乐福纷纷进入中国。到1996年,外商及港台投资的零售贸易网点共有872个,企业就业人数分别占总数的0.066%和1.6%。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后,以其一整套独特的营销方式进行市场分割,收到意想不到的营销效果。其绩效令国内疲软的零售商业企业刮目相看。如德国麦德龙国际管理有限公司同上海锦江集团公司合作建立的锦江麦德龙配销中心,1996年10月开…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已成为一个汽车消费大国,培育健康有序的汽车市场,提升汽车行业服务品质已经显得刻不容缓.文章在分析我国汽车营销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汽车营销模式的比较和对未来汽车营销形式发展的预测,提出了我国汽车营销模式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石瑞  聂震秋 《东北之窗》2010,(18):46-48
随着中国富豪人群和中产阶层的日益壮大。很多奢侈品牌都不遗余力拓展中国市场,市场预计,中国5年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因此。很多奢侈品牌在过去的10年就已经通过代理商和合资方进入了中国市场.如今他们转而动用自己的财力和营销实力进攻中国市场。多个国际一线品牌纷纷将中国代理权收回手中,以赚取更大利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