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和学校的持续发展。本文就如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谈以下几点措施:一、平台引领,技能发展为了达成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学校可以制定教师专业化发展量化评比条例,为每阶段教师专业发展拟定出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涵盖广泛而丰富的内容,包括备课听课、承担公开课、教师业务研修、论文的撰写、开展课题研究、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各层次比赛等。搭建各种成长平台,为教师技能发展铺路搭桥,使教师步入专业成长的快车道。如对初入职教师培养的基本做法是推行"导师负责制",即由学校在全校大会上向骨干教师颁发聘书,  相似文献   

2.
张建发 《西部大开发》2011,(10):57-57,99
教师的专业成长时下得到各方的关注。本文以学校校本教研的基本行为方式为研究课题。通过研究认为,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和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3.
一所学校的成功并不仅在于它有多少漂亮的建筑,而在于它有多少爱教育、爱孩子、爱学校的好教师.我们学较并不要求每个教师都卓越,但希望每个老师都能冲击卓越、追求卓越.我们凭借着"校本教研"这一平台,凸显"从细微处做起,为生命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切实做到把学校作为研究基地,将教研重心置于具体的学校工作情境中,促进了教师的实践反思和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4.
在华尔街金融风暴肆虐全球的今天,有关"中国模式"的话题.再一次引起了全世界前所未有的关注,各国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都从不同的视角来重新进行解读.当然,这也极大地吸引了国人的目光和注意力.如果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也可以无可厚非的称作"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5.
编读往来     
《重庆与世界》2017,(30):96-96
《做好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后管理策略研究》一文中探讨了如何将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实,使之真正达到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这是党和国家、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对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优质发展的要求.这些年来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投了大量的资金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极大地促进了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提升和专业的成长.  相似文献   

6.
温霞 《西部大开发》2011,(11):72-72
唤起教师的责任意识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教师追求专业成长的根基。首先教师自己当以积极的心态去拥抱自己的职业,全身心地接纳它,创造性地面对它,并愉快地享受这个挑战过程。其次,学校当站在尊重、理解、信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努力为全体教师营造幸福的工作氛围,在直接或间接中催生出教师内心深处的职业责任感与使命感,并以此指导教师的言行准则,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7.
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应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多样化平台。近五年来,安亭小学始终关注教师专业成长,积累了校本研修组织实施、学校课程开发评价等多方面的经验,形成了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路径。我校依托"项目驱动自主申报"的管理模式,历经三个实践阶段(专家引领课程开发,骨干践行"做中学"理念;机制强化教师成就感,项目  相似文献   

8.
温忠孝  张莉 《魅力中国》2013,(20):185-185
我对赏识与激励教育的认识: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一所学校是否有发展,是否是一个师生的乐园,终极的评价就是看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赏识与激励是学生快乐成长的无穷动力;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校长对教师的赏识与激励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人本管理的具体体现。感人心者,莫过于隋,而情就在赏识中。赏识与激励的核心就是人文、信任、尊重、理解、宽容与关注。校长要善于赏识教师,不断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让教师心情舒畅地为学校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中等职业学校必须重视德育课程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中职德育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课的功能发挥,德育课程的特点也要求德育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适应德育课改的要求,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中职德育教师专业成长可以努力的方向及尝试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如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研究具体的产业发展形态.其中产业集群是一个需要引起足够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从江苏戴南不锈钢产业集群的发展成长,可以看到它的裂变效应和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调查分析了银川市8所中小学城乡教师流动的现状,提出了促进教育公平和教师合理流动的对策:一是转变传统观念,理性看待教师的流动问题;二是完善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制度,实现教师合理流动;三是关注教师专业成长,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2.
作为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提高学校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教师知识共享目前存在着教师个体、教师知识特点本身和学校组织三各方面的障碍.应从制度激励、文化塑造、技术支持等方面入手,促进教师知识共享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王军霞 《魅力中国》2011,(10):174-174
成长比成鲁更重要,近几年来,随着学校体育课课时权重的提高,人们对体育课的认识也进一步提高,成长比成才更重要,已成为人们对学校教育的一个共识。学校的体育重任在体育教师,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适应新形势、新教材,新课程,新观念,从而与时俱进更好地改善课堂教育教学,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进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正确认识体育课的内涵,让他(她)们能够更加健康、活泼、快乐地生活学习。  相似文献   

14.
教师队伍是由具备专业素养的教师个体组成,每个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可塑性极强的学生个体.在“教”与“学”的互动关系中,教师与学生这两大群体,本应同时受到高度重视.然而,在事业发展过程中,教育系统外部视角关注的重点往往集中于学生发展,对教师队伍专业成长、群体发展、价值影响等关注度不够高,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所忽略或放任.  相似文献   

15.
郭洪艳 《魅力中国》2011,(8):372-372
针对部分学校女生工作调查显示.因多方面原因,造成交往困难的高一女生在老师的专业心理辅导和关心关注下.走出交际误区。为了更好地推进女生工作.教师们应该从中寻得哪些经验呢?在这里,不妨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霍雨佳  周芹  赵清 《中国西部》2014,(37):26-31
评判一个好的教师有太多太多的标准,但优秀的教师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时刻的反思和成长。一个平凡教师不平凡的教育路,通过成全孩子、解放孩子,解放孩子天性,也给了自己在教育这条道路上继续钻研的机会,这正是他独特的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17.
什么人最容易成为教育家?我想一般人都会认为是校长,因为校长比一线教师具有更广阔的视野、更高的平台,同时又比教育行政官员多了学校这一肥沃土壤,有天然的优势.这些年,教育家型校长的培养成了教育学术界和教育行政部门关注的"热点",各地实施了不少教育家培养工程,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比较一致的认识是,"专业性"是教育家型校长区别于普通校长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坚定的教育信念、高远的教育境界和高超的教育智慧等方面.有一个问题十分值得关注:一名普通校长需要具备什么形式的专业支持,才能尽快成长为教育家型校长?  相似文献   

18.
光阴似箭,从我深深怀念的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美术班毕业已经整整8个年头了.我自1999年进入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美术中专班就读以来,一直以严谨的态度和积极的热情投身于学习和工作中,虽然有成功的泪水,也有失败的辛酸,然而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也使我充分地认识到成为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当代青年的重要性.回顾以往,过去的时光里是我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奋斗、不断完善自我的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19.
赵红霞 《理论观察》2016,(4):163-164
"微课题研学"是一种值得探讨和推行的模式,它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呈现出不同的范式。将"微课题研学"更好地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以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将进一步优化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专业素养,同时还有力地推动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20.
在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们转学科或是转专业教学,是一种非常普通的现象。转学科转专业教学,阻碍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影响了教科研的深度;但同时又促进了教师知识体系的形成,促进教师间的相互理解,拓展了教师的知识面和视野。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趋利避害,建立转学科转专业教学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现个人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