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龙春雨  丁志军  徐蕾 《中国西部》2013,(Z1):192-193
<正>顾名思义,"高考状元"就是在高考中排名第一的考生。每年高考季,"状元"总是能持续地成为教育讨论的热点,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媒体、教育培训机构甚至一些与教育本无关系的企业,无不对高考新科状元给予极大的关注,甚至不惜进行炒作。状元本来只有一  相似文献   

2.
甘肃会宁县是一个落后、贫瘠的地方,却有着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因每年高考升学率都位居全国前列,素有中国高考状元县之称。而这里也是代课教师比较集中的地方,他们为高考状元县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自身也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应试化教育和金字塔式的升学竞争,迫使广大应届学生千军万马争走独木桥,考生和家长面对这残酷的现实承受着极大的心里压力,每年都有大批中、高考生落榜,他们悲观、沮丧和失望.网吧、酒吧成了逃避的场所,家长也为此一筹莫展,给许多家长蒙上了"望子不能成龙"的阴影,也为和谐社会增加了负担.  相似文献   

4.
在中小学校中,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戴上了"主科"和"副科"的帽子.其实,教育部设置的课程中本来是没有主科和副科之分的,但在现实中,与升学考试相关的科目就被认为是主科,而且考试分数越多,这门课被认为越重要,非考试科目自然就变成副科了. 虽然说,语数外等主课的教师忙碌一些,辛苦一些,但是他们在学校中和家长心目地位比较高,他们自身的自我效能感也比较高.副科教师虽然说相对清闲一些,但他们在家长和学生心中的地位相对就低一些.在一些学校,评优评先、职称晋升都是优先考虑主课教师,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副课教师的积极性.在很多学校,副科教师就成为了"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嫌弃儿.所以,有些副课教师也认同了这样的现状,于是就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我们稍微留意一下,就可以明确地发现,在当前国内活跃的名师中,是鲜见所谓的"副科"教师身影的,或许,这就是当前"副科"教师地位尴尬的一个贝证.  相似文献   

5.
<正>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沉睡的巨人,教育就是要唤醒人内心沉睡的巨人。教师、学生、家长,他们内心的巨人一旦被唤醒,就会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就会主动而积极地自觉融入到成长之中去,在一个班级中,班主任便是唤醒心中巨人的旗帜。提到班主任,有的学生觉得他们是爱请家长的"魔鬼",也有人会觉得他们是班级的"保姆",抑或是既会管理又会教学的"超人"。本期"且思且行"栏目以"班主任"为话题从管理  相似文献   

6.
2007年8月6日,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推出了我国首个针对高考状元职业状况的调查报告—一《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在考查了1978年至1998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状元的职业状况后,有关数据显示,高考状元大学期间学习能力突出,考研深造和出国留学成为毕业首选,但是,高考状元职业发展并不理想,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考场状元"尚未成为"职场状元".(《科学时报》)  相似文献   

7.
向梦想鞠躬     
一位高考状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希望大学毕业后拥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主持人问:你有梦想吗?状元回答:我从来不考虑不能实现的事情。有媒体公布了一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表明30多年来的高考状元几乎没人成为各行业的精英,与社会期望相差很远。难怪有人会慨叹:我们的状元怎么就出不了科学家、英雄、高官或者超级富豪?  相似文献   

8.
一年一度的高考成绩刚刚揭晓,各省高考状元便粉墨登场.一夜间各种状元便被炒得热火朝天:学校、街道张贴状元榜;媒体不吝版面深度报道;电视台也做起了状元的专访;企业给予状元们高额物质奖励;就连当地政府部门也在各种场合炫耀本地状元.早在几年前教育部就提出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不要对高考考生成绩进行排名,不要公布高考"状元".虽然教育部有明确的要求,但高考状元为何屡屡受追捧?  相似文献   

9.
学校是育人的土地,校园文化就是这土地的灵魂,赋予了这方土地最鲜活的生命力.校园文化体现的是学校的内涵,是学校教师、学生甚至是家长都要遵循的统一价值观,引领着学校的发展.优秀的校园文化会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和教师.基于这样的认识,新科人才孜孜不倦地探索着校园文化的建设. 新科人以"启迪智慧,润泽生命"的理念为根,以"生涯启蒙教育"为载体,凸显了对学生一生发展的关注,我们认为:学校应该以学生获得今后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为目标,教给孩子经营幸福生活的能力.我们构建了立体的生涯启蒙教育序列,以自我觉察和生涯觉察为主,适当渗透生涯规划,逐步实现学生现有时空和未来时空的链接,现在学习生活与未来生活的相互衔接,消除心理围墙,把自己的成长放入火热的社会中感知和体验;启蒙学生的生涯理念,树立获得幸福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以及分享生命过程中的美丽.  相似文献   

10.
又是一年放榜时,各省市状元新鲜出炉.此前海南、广东、江西、江苏等地规定,禁止宣传炒作高考状元,但媒体报道仍然连篇累牍.<解放日报>报道,在我国1000余位高考"状元"中,没出现什么顶尖人才,他们被"过度热炒捧杀"了,其背后是家长、中学、地方官员、商家等组成的利益链.  相似文献   

11.
一所好的学校,它有好的学风、好的学习氛围,但这都离不开老师,学校有好教师才能成就好学校。他们既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智慧,更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坚守。随着教师形象在学生、家长心中的愈加高大,学校的良好形象、育人声誉在家庭、社会中方能愈加彰显。而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清源第二小学不断加重师资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好老师,好老师成了学校的中流砥柱,是学校形象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2.
陆凤梅 《发展》2005,(9):81-82
大战在紧锣密鼓地持续,家长削尖了脑袋,局长和校长想方设法逃避,学校一时成了名利场.有学者谓之"基础教育领域的恶梦和不解之谜".  相似文献   

13.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中的好学校,随着年龄和社会角色的不同而形象各异。好的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乐园,老师心中的图腾和方向;家长希望孩子能在这里成人成才,社会希望学校成为自己的"新兵训练营"。本期本刊记者就"您心中的好学校是什么样子的"采访了社会各界人士。  相似文献   

14.
七月流火,辛辛学子在‘据”与“考”的双重挑战下奋力拼搏。在决定命运的一战中,没有谁敢有丝毫的懈怠。学生、家长、教师甚至亲朋好友,开始了一年一度最具凝聚力的“全民总动员”。自从邓小平同志以其远见卓识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便作为一种择优选拔人才的方式,大大方方地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谁通过了这道门槛,谁便拿到了通往理想之途的通行证。而被拒于门槛之外的苦读学子除了自叹命运的不济之外,便是埋怨这种只认分数不认人的考试制度。认为正是由于高考的存在,导致学校教育成了应试教育而忽略了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高分低…  相似文献   

15.
目前,"后进生"问题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中遇到的普遍问题之一。以前,人们把"后进生"的成因往往只归结到学习能力上,但其实他们的心理问题也是很重要的方面。特别是现在"后进生"在社会、学校、家庭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致使他们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应得到教师、家长及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一个孩子的健康、健全成长,仅靠学校或仅靠家庭都是不够的:教师观察不到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也很难看到孩子在校的表现,需要的是两者之间的合力,教育才会有针对性和连贯性。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大教育环境,教师与家长必须做到互相配合,和谐施教,共育新人。如何和家长进行必要的交流,引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我结合自己的班级实际情况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分析和试探。  相似文献   

17.
后进生是学校和教师感到苦恼的实际问题;也是学生家长感到头痛的问题;如果今后走向社会,更是关系到社会能否安定的大问题。怎样转变后进生,既是今天学校和家庭面临的严重课题,更是关系到明天国家安危的重要课题。愿教师、家长、全社会都来关心"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相似文献   

18.
<正>对于减负,家长们的反应并不都是欣然接受,反对的多于赞成的。虽然学校、老师在给学生减负,但家长还是在悄悄为学生增负."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家长们挂在嘴边和记在心里的最真实的想法。对于减负,除了教育部门重视、学校重视外.家长也应该引起重视,因此我认为减负应从家长减起。  相似文献   

19.
说起"家门口的学校",浦东新区唐镇的居民汪玲是赞不绝口。今年50岁的她由于早年身体多病,生活不能自理,于是卧床就成了她的生活主调。2002年,她所在的居民区办起了社区市民学校,在所有活动项目中,最吸引她的是每周四下午的读书读报。她让人扶着来参加,了解形势和各方面知识,尤其是保健知识听得津津有味。久而久之,自己也琢磨出了门道,身体居然也渐渐好了起来。接着她又参加市民学校的健身活动。现在已成为小区里拳操、腰鼓等活  相似文献   

20.
正今年9月起,宁波市所有有托管服务需求的小学都已开始实施放学后校内托管服务。这一新政的全面推开,无疑是解决"三点半难题"的一剂良药,堪称金秋学期家长们收到的"政策大礼包"。国内像北京、广州等地,已较早试水校内托管服务,但从媒体报道来看,家长们和学校方对这一"好政策"褒贬不一。有的家长倍感欣慰,感谢新政解放了自己,还管好了孩子;有的家长略显失望,托管时间"一刀切",问题解决差强人意;有的家长有不同的需求,陷入新的纠结,学校只托管不培训,托管效果不如校外的培训机构。至于学校方,也大多硬着头皮上,托管任务和正常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