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一道"脑筋急转弯"式的小学数学考试题目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题目是这样的:"教室里有25张桌子,20条凳子,请问老师几岁?A.不能计算,没有答案;B.25+20=45(岁);C.25-20=5(岁)."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几个数量并没有相应的逻辑关系,它们不属于同一类,理所当然地认为可以相加或相减,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B",25张桌子+20条凳子=老师45岁. 对于这个意外事件,相关的老师惊诧莫名:"一年级数学考试是要读题的,读到第8题时亮瞎了我的眼睛,这种题目也能出,出卷的是个人才啊!大多数学生选择了‘B’,我表示很无奈!不要怪我不信任."言中之意,颇多冷嘲热讽.后面跟帖者中指责出卷老师的也大有人在:"祖国的花朵就是这样被虐得惨不忍睹.…"出卷人很坑爹……""何苦为难小学生……""中国人的悲哀,中国教育的悲哀!"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2.
马玉国 《魅力中国》2013,(11):201-201
在数学教育界有这样一个笑话,说台湾一位学者设计了这样一道二年级小学数学题:在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头羊,问船长几岁?参加测试的台湾学生有2/3的人答案是43岁。测试大陆的学生时,竟有88%的人答案也是43岁;因为他们认为此题不可能加,所以只能减,而不敢写上“此题不能做。”这是一则笑话,然而作为一名有着二十八年教龄的小学数学教师,我则笑不出来,因为这则笑话的确不是“空穴来风”。我们之一代当老师的,从小当学生时,就崇拜老师、服从老师,很少敢挑战老师的权威,也不敢讲自己的思路。长大当了老师,也觉得学生服从我,崇拜我,把我讲授的内容听会,练会,考个高分,课堂纪律好,就很有成就感。比如学了“笔算除法”,老师讲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我们的学生有向老师提出:“笔算除法能从低位除起吗?”。如果还有学生再提出一个高智商的问题“老师,笔算加法、减法、乘法都是从低位算起,为什么笔算除法就一定要从高位除起呢?”这时,会不会有的老师已经很不耐烦了。会说:“你怎么事那么多,书上就是这样规定的,教你怎么算,你就怎么算。”如果真的老师这么说,试想一下,今后,这个孩子还敢“异想天开”吗?还敢“思维和创新”吗?慢慢地,在学生的心中,就会逐渐形成听老师的没错。这就是中国学生,很听话,很刻苦地去记忆、模仿,就是不敢自主地思考和质疑,没有了疑问哪会有思维呀,没有了思维就更谈不上创新了。  相似文献   

3.
在人们长期的思想观念中,地理是一门"副科",没有必要为其花费太多时间,学习地理是应付了之.在西藏,很多初中学校为了升学都不开地理课,即使有地理老师,也让他(她)改教其他课.由此,这些学生到了高中以后既没有地理基础可谈,又跨越学习高中地理自然要难,于是大部分学生对地理失去信心,即使有一些学生在学习地理,也是在老师的苦口婆心和逼迫下学习.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学好地理课?  相似文献   

4.
2015年3月,我接受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又一次担任春招实验班语文教学工作.实验班,是由那些希望选择中职学校完成高中学习的初三下期的学生组成,他们在原来学校已经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而中职学校出于招生的需求,希望他们提前到校体验学习,同时也为他们原来学校减轻负担和卸掉一些"包袱".学生失去了自信心,到任何学校学习的表现可想而知,他们中多数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文化课上睡觉、玩手机、听耳机、不做作业、不听讲,对中职的专业课似乎有点好奇心,希望在这方面有所收获.这个班是个男生班,48人,没有一名女生.  相似文献   

5.
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呢?下面,谈一谈我个人的体会. 一、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没有正确的学习动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针对这一情况,我讲一下科学家小时候怎样立志成才;穷苦的孩子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最后成为各种人才以及养猪、养鸡专家等故事.这些榜样激发他们"我要学习,我想想学习,我一定要学习"的信心.  相似文献   

6.
在中小学校中,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戴上了"主科"和"副科"的帽子.其实,教育部设置的课程中本来是没有主科和副科之分的,但在现实中,与升学考试相关的科目就被认为是主科,而且考试分数越多,这门课被认为越重要,非考试科目自然就变成副科了. 虽然说,语数外等主课的教师忙碌一些,辛苦一些,但是他们在学校中和家长心目地位比较高,他们自身的自我效能感也比较高.副科教师虽然说相对清闲一些,但他们在家长和学生心中的地位相对就低一些.在一些学校,评优评先、职称晋升都是优先考虑主课教师,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副课教师的积极性.在很多学校,副科教师就成为了"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嫌弃儿.所以,有些副课教师也认同了这样的现状,于是就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我们稍微留意一下,就可以明确地发现,在当前国内活跃的名师中,是鲜见所谓的"副科"教师身影的,或许,这就是当前"副科"教师地位尴尬的一个贝证.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全身反应法"的定义,以及"全身反应法"在教学中运用的原理。分析了小学儿童的性格特点,发现"全身反应法"比较适合应用于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教学。因为这种教学方法比较生动活泼,而且会通过全身上下各种反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专注力。基于上述的理论指导,我在网上下载了一些课例和相关的调查数据,从拿到的数据可以看出,"全身反应法"式的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更容易掌握知识。  相似文献   

8.
然我在对估算教学进行着积极探讨,但做算教学还是让我们学得有很多困惑.例如学生的"先算后估"估算教学随着新课程的诞生而成为了广大教师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我们不难发现,虽"估算速度慢于精确计算"以及"估算方法举棋不定"等现象,都说明了我们的估算教学有有待改进.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估算教学效果不好?我们又该怎么做才能提高估算的教学效果呢?我想从老师和学生两个层面来谈谈对改进估算教学的初浅的想法.  相似文献   

9.
<正>一年多前,我因为一项课题的原因,走近了许多"问题学生"。我发现他们不仅在学习和行为习惯上有诸多问题,而且很少有老师去主动关心和引导他们。老师们大多喜欢成绩优异、行为规范的孩子,而那些爱和老师做对的"问题学生"总让人头痛,以至于在有些老师的眼中,他们甚至是班级的"绊脚石"。其实,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和引导。  相似文献   

10.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树立起"我要学"的信念。在英语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想让学生主动学习,就要善于启发他们的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烈火。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农村初中语文课堂现状,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枯燥无味、令人厌烦,他们对语文没有了好感,甚至开始反感,但又无可奈何.如何从兴趣入手,使他们不讨厌语文课,甚至于乐于上语文课,为此我在班内开展了"每日一话题"兴趣活动和一些竞赛性活动.这些活动的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上是否找到了学生所感兴趣的兴奋点,是否立足与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设计一些教学双边活动,碰触学生的兴奋点,从而带动整堂课积极主动地推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刘宏丽 《魅力中国》2013,(8):234-234
记得在师范院校读书时老师说过一段话,虽算不上经典、名言,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至今记忆犹新,难以忘怀。老师这样说,你是个学生.如果你坐在火车上,别人想知道你学习怎样,他会让你读一段报纸,而不会让你做儿道题。如果你读得结结巴巴,不成句子,无论如何人家也不会认为你是一个好学生。老师又说,我这样说并不是强调语文重要,其他学科不重要,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英语教学的灵魂所在.而目前有许多学生不愿甚至害怕学英语,关键是他们对英语根本没有兴趣.如果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就不能真正地完成预定教学任务,不能扎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相似文献   

14.
人生断想     
寇俊杰 《宁波通讯》2013,(23):81-81
一位美院的朋友曾经告诉我,他们油画课是一位外聘的王老师上课,听说这位老师没有大学学历,课却上得出奇得好。王老师责任心很强,深深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两年后听说该校又进来一批新老师,王老师因为学历不够,被学校解聘。后来听说王老师去了一家工厂里当了工人,干起了体力活,因为他们一家三代五口人要吃饭和生活,家里生活非常艰难。  相似文献   

15.
听几位年轻的朋友回忆大学学习生活,都还记得给他们上过课的老师:张老师爱写板书,陈老师爱朝窗子外头看,王老师不看讲义滔滔不绝,顾老师木讷寡言照本宣科,连他们的表情、语调也模拟得惟妙惟肖.当然也只限于课堂,课堂以外,就看不到老师了.至于校长,没什么好说的,大多没好好见过面;有的听过校长的报告,但离主席台太远,看不清校长的面目,在教室拉线听广播,更闹不清校长是谁了,大屏幕视屏近年才出现,那时还没有呢.有的校长是著名的科学家、学者,名字当然是知道的,但也只是知道而已,离他们是很遥远的.  相似文献   

16.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是学生积极的心理成份之一,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有兴趣,才会自觉地去学习.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与加强,跟老师的善教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由于政治这门课程的特点本身就是比较乏味,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无味,没有兴趣.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我在十多年的中学政治教学中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做了专门的研究并进行尝试.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7.
聂建峰 《魅力中国》2013,(13):224-224
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上述目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我在教学《周总理借书》一课前,翻阅了大量资料,写了一篇充分体现总理一生鞠躬尽瘁、大公无私精神的短文。当我声情并茂地读完时,自己都感动得流泪了。学生也受到了老师的感染,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刻地体会总理精神的伟大,他们体会词句的那种精细程度是以前没有过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8.
陆彦芳 《黑河学刊》2013,(9):133-134
有问题意识的学生,才有可能关注知识方法及其研究过程。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就忽略这点,常常是一堂死气沉沉的教师演说课或是华而不实的气氛活跃的,老师和学生的一问一答。要使在没有现代教学设备的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9.
方以苏 《东宇经纬》2000,(10):23-23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难免要出点差错,如算错了题,写错了字,或对学生的提问答不上来,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尴尬被动的局面。有的老师敢于说“我错了”“不知道”等直率的话,这当然是好事,但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相似文献   

20.
放手是一种对孩子们独立生命的尊重."给我一次机会,还你一个奇迹"是卢勤老师在<写给年轻妈妈>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我们应该放手学生,只要给他们一次机会,他们将会还你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