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小事新说     
何辉东 《新财经》2007,(3):12-13
一顿水饺几多情“大年夜,当我们一家团聚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考虑也能让流浪乞讨人员吃上热气腾腾的水饺,让他们和所有北京市民一样,过一个温暖的春节?”政协委员刘鸿飞向北京市政协会议提交了这样的提案。(北京日报)  相似文献   

2.
6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第381号国务院令,《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取代实施了21年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虽然只有四字之差,但这是我国城市管理政策的一个历史性的转折,也是一些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福音。这四字之差,来之不易,我们应该为此喝彩。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立法难而执法更难。好事不能仅仅停留在法律文件和口头上,好事一定要办好,才能起到法律的效力。我们特别关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一是因为大多数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从农村进城解决自己就业问题的农民,他们是我们的农民兄弟,他们为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做出过重要贡献和牺牲;二是没有农民兄弟身份的转化和介入,没有人的现代化,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今天,人口的流动是一种常态,不流动才是一种非常态,人口不仅在中国流动,有条件的已走出国门。在全国,大约有一亿二千多万流动人口。对流动人口的人文关怀和严格管理是统一的。我们相信《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出台,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和城市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部人》2004,(6):22-24
网络乞讨源于美国,一个美国女子靠网络乞讨收集资金偿还债务的传奇故事,让国内心有灵犀的网民心神往之。他们用第一人称写下一些难辨真假的悲惨故事,用群发软件将这些故事发送到成千上万个陌生人的电子邮箱中,请求给予经济支援。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回复,他们依然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4.
广东惠州在布置整治乞讨者的行动,民政、交管、城管、公安等部门将对街头乞讨进行“综合执法”.惠州市救助站《致市民的一封信》已经发出,呼吁广大市民劝导流浪乞讨人员到救助站求助,不要直接向他们施舍钱物。  相似文献   

5.
收容遣送制度被废除后,国务院出台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随后,苏州、南京、北京等各大城市纷纷设立"禁乞区",引起了社会的激烈争论。有人认为,这样的做法侵犯了乞丐的乞讨权乃至生存权,有违宪的嫌疑。但笔者认为,乞讨权并不是一项权利,而仅仅是一种自由。当今社会乞丐越来越向职业化、组织化和犯罪化方向发展,真正的乞丐越来越少。但无论真乞丐还是假乞丐,他们都是现代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设立"禁乞区"只是一个临时性办法。要真正解决问题,还必须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职业技能的培训。还要严惩职业乞丐,反对这种好逸恶劳的做法。  相似文献   

6.
白凯 《魅力中国》2014,(12):10-11
时下乞丐的团体十分复杂,而复杂的构成慢慢的将流浪乞讨、恶性乞讨成为乞讨的主要方式,职业化乞讨更是成为乞讨的主流。改革开放以来,在基本消灭贫困的背景下,乞讨行为对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越来越严重,乞讨慢慢成为城市管理者的一块儿心病,乞讨现象的社会救助和管理就变得很重要。本文试图从乞讨现象的消极影响入手,探讨流浪乞讨行为的社会救助与管理。  相似文献   

7.
社会问题是社会矛盾的外化和表现形式。流浪乞讨现象在当代中国的大量涌现,恶化了城市文明的"生态环境";对农村社会的冲击日益加剧;削弱了社会大众的同情心及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易引发其他社会问题等。当务之急是全面建构针对这种现象的规制体系,即全面建构现代流浪乞讨救助政策体系;整合现代流浪乞讨救助管理机构资源;突破限制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的资金瓶颈;创新对流浪乞讨的救助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微博热词     
《中国经济周刊》2011,(7):76-77
在社科院教授于建嵘等的倡议下,微博上解救乞讨儿童的大行动不断升温。郑渊洁:中国法律不禁止乞讨,但禁止儿童乞讨。《刑法》第262条设有"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  相似文献   

9.
微博热词     
《中国经济快讯》2011,(7):76-77
在社科院教授于建嵘等的倡议下,微博上解救乞讨儿童的大行动不断升温。郑渊洁:中国法律不禁止乞讨,但禁止儿童乞讨。《刑法》第262条设有"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该罪名最高判7年并处罚金。见到儿童乞讨,请立即掏出手机拨打110报警。对于刑事犯罪报警,警察必须出警并制止犯罪。如不出警。请投诉警察。  相似文献   

10.
城市流浪乞讨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社会现象,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人口涌入城市,客观上导致流浪乞讨人员数量剧增。如何保障其基本生活,满足其基本需要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社会支持理论强调对个体主观支持网络、客观支持网络和对社会支持网络利用程度的关注,在流浪乞讨人员问题研究上具有其独有视角,可从根本上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支持建构。  相似文献   

11.
外国乞丐在马赚大钱口前,每年都有数千的外国人通过各种途径进入马来西亚,他们不同于一般旅游者、商人,他们的身份是乞丐,这些乞丐利用马来西亚人的爱心,以儿童来当诱饵博取人们的同情乞讨钱财。由于马来西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富足,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使得外国...  相似文献   

12.
城市乞讨问题的多视角研究及管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孝明 《改革与战略》2006,(11):104-105
2003年8月1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开始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在中国引起了关注。本文分析了乞讨者目前的生活状态,并提出了解决城市流浪乞讨的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13.
正匡威是世界顶级运动鞋品牌,以做帆布运动鞋著称。不过,当年匡威进入非洲市场时,遭遇前所未有的抵制,非洲土著人不喜欢穿鞋子,加上经济不景气,气候异常,鞋子的销量骤减。非洲难民无数,许多难民选择乞讨为生,抢劫也是他们的职业范围,政府拿他们没有办法。在约翰内斯堡,一帮乞丐抢劫位于城市中心区域的匡威专卖店。当时,店主兼匡威非洲区总经理黑德正在为销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有保障,生活的品质也越来越高,但是我国流浪乞讨人员在社会上还是随处可见,这其中的缘由复杂而且多样。社会上的流浪乞讨人员需要得到有效的救助,但是也要根据流浪乞讨人员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救助措施,使社会上减少流浪乞讨的现象,从不同的社会救助路径来缓解由此引起的社会不良风貌,使相关人员从根本上改善自身的生活质量并养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15.
孙琪 《改革与开放》2017,(18):73-74
公民生存权及其实现方式的确认和保障,是我国宪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城市地铁内的流浪乞讨人员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生存权的保障与公共利益的实现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当前法制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对地铁内乞讨行为进行的理论与现实分析表明,针对社会公共利益保护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实施涉及公民权利与政府法治精神,政府主体必须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16.
印度阉人     
在印度的不少城市里,人们常常可以见到一种不同寻常的乞丐。这些人衣衫褴褛、干瘪瘦小,乞讨的方式也很特别,有时甚至令人难以接受。他们行乞时,一般都是结伴而行,往往三人一伙,四人一帮。找到行乞对象后,他们便一拥而上,或打着手势,或拍着巴掌。假如你慷慨解囊,给他们几个小钱,他们会对你大加赞扬,并为你和你的家人祝福;如果你一文不给,他们便会用猥亵的语言和下流的动作侮辱你,有的甚至会撩起破烂的短裙服,向你露出下身,同时骂不绝口,搞得你尴尬不堪,气愤不已。这些乞丐实际上都是阉人,他们在十多岁的时候就被阉割了,…  相似文献   

17.
穿着棉袄,包着粗布围巾或戴着绿色军帽,脸颊干燥皴红.手背上用墨水刺着梅花状的印记.背着幼童,端着用来乞讨的搪瓷缸子……近日,郑州、济南、西安、沈阳等地媒体,陆续报道了这些装束一致的在街头乞讨的妇女。并称他们为“乞妇团”据记者了解,这些乞讨者大多来自甘肃一些偏远的贫困县,以甘肃岷县最多。2004年12月中下旬,本刊记者赶赴岷县“乞妇团”的家乡采访,试图弄清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妇女走进了行乞者的行列?而刺在她们手背上的梅花印记,是否真的是岷县“丐帮”的特殊标志?当然,记者更想弄清楚的,还是当地政府在消除行乞现象方面,正在做着什么?  相似文献   

18.
一个新族群,他们给人留下的第一个印象是消费,他们给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也是消费。他们是精致文化的拥护者,他们喜欢高档,他们不怎么积蓄,他们最怕和别人不一样,但更怕和别人一样……他们被称为“新人类”。  相似文献   

19.
当前城市中的流浪乞讨人员因其本身的特殊性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现行的研究重点主要是放在社会救助及其政府的管制政策上,其个体的发展以及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城市适应性却收到受到重视.流浪乞讨人员未能实现与城市社会的同构,对城市社会的认同感及自身对城市的适应感较差,处于城市的边缘化状态.通过深度访谈归结出自我意识、个人资本、社会控制、物质资本和制度执行5个范畴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城市适应性存在显著影响,这5个范畴又可归结为内驱控制和情境刺激,它们影响流浪乞讨人员城市适应性的方式和路径并不一致.在它们影响方式和路径不一致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的实施路径,即社会工作介入中的个案工作法.  相似文献   

20.
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令舆论哗然,使得流浪乞讨人员这一随人类文明而生的群体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促使在我国实施了21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转变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随着收容遣送变为救助管理,无论是政府还是学界都在重新审视这一群体,思索对其实施救助和支持的救助理念、救助方式、救助原则、救助途径、救助效果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