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闽浙赣皖的棚民经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棚民又称山棚,这一名词虽然在唐代就已出现,但它成为社会问题的却是在明清时期。“棚民”,从字面上看,是棚居之民,或者在山中棚居之人。但是,棚民的前身都是国家的编户齐民,他们在原籍处于国家户籍管辖之下,对国家承担法定的义务,同时也有合法的居住、生产和接受文化教育等权利。他们离开原籍来到了异土他乡,脱离了国家户籍的管辖,摆脱了对国家承担的法定义务,在不甚合法的情况下搭盖简单的草棚借以栖居,又不甚合法地佃租土地,或以其他手段谋求生业。这就促使封建政府想方设法地将棚民置于自己的管理之下,由此形成了对棚民的一系列政策。因此,从编户齐民的角度来看,他们又不同于一般的编户齐民,是一批处于特殊的法律地位上的人们。  相似文献   

2.
唐朝于德宗建中元年(780)在全国推行以“唯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取代“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的税制改革,并同时进行财政体制的改革,即通过确定两税三分制而建立起中央财政与使、州二级地方财政“划分收支、定额管理”的国家预算管理新体制。这无疑是有唐一代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财政史中的一场重大历史变革。  相似文献   

3.
一、隐丁漏口的严重情况 户口不实,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问题。造成户口不实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编户齐民的隐匿户口。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问答》与《秦律杂抄》中就有针对逃户的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4.
论唐代方镇“进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唐政权于德宗建中元年实施两税法以取代租庸调旧制.这次改革带着一个重要的现实目的,即是要建立中央与地方在新形势下分割赋役权益的新方式,体现了中央对地方财权既限制又让步的矛盾斗争关系.直接反映这种目的的两税法规定之一,是各州两税三分制.元稹说:“自国家置两税以来,天下之财,限为三品,一曰上供,二曰留使,三曰留州,皆量出以为入,定额以给资”.可见两税三分制的特点是“定额以取资”,三个份额是基本固定的.不过,在实际执行中,唐中央与地方对两税收入的分割均非循规蹈矩.方镇多想方设法截留上供额,如利用中央对地方灾  相似文献   

5.
自唐初迄至两税法施行时止,主要的赋税形式是租庸调制。因此,对租庸调制问题的研究比较充分,也比较清楚。但对当时尚处于附加税地位的户税,就研究得比较少了。本文拟对户税的形成、定户计财等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土地流转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必经阶段,是推动社会主义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当前土地仍然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农民生老病死的保障.在国家大力推动土地流转的形势下,必然有一大部分农民失去土地,而这部分农民何去何从是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研究土地流转的意愿对更好地顺利完成流转工作、促进城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土地流转形式、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土地收益状况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案设计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长期以来,农民对土地的权限较小,绝大部分归属于村委会。《土地承包法》虽界定了土地的大多数权利归属于农民,但是并不能保证农民能够真正地拥有这些权利。阻碍农民不能确保行使自己的土地权利的障碍在哪里芽土地私有化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芽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究竟应如何改革芽这些都是关乎国家全局的事情,需要有新的探索。本文即从这些问题出发,研究农村土地改革的方案设计问题,指出一些流行观点的偏差,并提出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明代金牌制下的“差发马”易茶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唐代以来,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汉族政权由于马匹的缺乏,即与西北、西南地区游牧民族进行茶马贸易,并逐渐形成以茶马贸易为核心的边境贸易格局。然就明朝而言,虽然仍沿前代的贸易格局,但同前朝最大的区别,则在于将西番作为明朝政权的附属地区,实行如同版图内上纳贡物的赋税制度,此即为"差发"之意。由于西北、西南地区少数族盛产马匹,所以即规定每年上纳马匹的定额,并由之形成制度,这就是"差发马制"。但由于明庭同西北少数族的关系毕竟不同干版图之内府县的"编户齐民",所以在同西番的经济关系中,则实行给付马价的政策,其马价的…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研究中,中唐名相陆贽是一位引人注目的人物,尤其是他那份于德宗贞元十年(794年)写成的《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奏疏,千载之下仍是脍炙人口的名将,屡为史家所征引。与此同时,他对两税法的态度,也成了评论其经济思想的焦点。有一种颇有影响的观点,称陆贽是反对两税法最早的代表人物,他反对以资产为课税的基础,坚持恢复以“丁夫为本”的租庸调制,在财政观点上属于因袭保守的一派。有的论著把陆贽反对“定税计钱”的意见,视为面对封建赋税货币化趋势却“思想落后于实际”的典型事例。有的论著称陆贽“攻击两税法”。我认为这些评论都有似是而非之处。如何正确估价陆贽对两税法的态度,不仅关系到能否准确把握陆贽的经济思想脉络,而且涉及怎样认识唐德宗实施两税法的主客观局限性问题,因此是值得继续探讨的。本文拟就此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0.
作为沟通帝制国家与"富民"阶层的税收制度,唐中期发生了从以人丁税为主的租庸调向以资产税为主的两税法转变。两税税制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通过改革明确了在国家主导下的"富民—国家"权责利益关系。进入宋代以后,两税税制得以延续,"富民"成为向国家纳赋的主要对象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群体。但占有大量田土的"富民"阶层不断从国家税制漏洞中以各种方式逃避赋税,官府在进行必要弹压的同时,进一步全面推进和深化了唐代以来的税制改革。方田均税和经界法就是宋廷推动的税制改革和厘正与富民关系的重要举措。此番改革结果表明,围绕财赋收益,"富民"与国家进行了反复的博弈,但"富民"阶层并未由此发展成为与帝国对立的异己力量,他们的利益诉求和博弈均被限定在帝国统治规范之内。宋代"富民—国家"关系仍处于以国家为主导、双方共赢互惠的统一体中。  相似文献   

11.
一、议“庸” 输庸代役的规定,在唐朝赋役中曾作为一项制度肯定下来,对此,治史者多从“减轻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徭役地租向实物地租转化”着眼,认为它能使农民较多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依照农时进行生产,所以它是有利于生产发展的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变化,给予较高的评价。对此,本文以为尚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 唐朝的赋役制度,在两税法改革之前,主要以租庸调为主,但也还存在着地税、户税及各种工商杂税。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本文只将租庸调作为唐朝前期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其它各种税收暂且不论。 建立在均田制上的赋役制度,就我们现在所知,共有北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个朝代的五种制度。从政府的财政收入(指实物或货币)看,北魏、北齐、北周和隋都只有租调两项。而唐朝因为规定了可以输庸代役,则财政收入由租调两项一变而为租庸调三项。无疑,就财政收入而言,唐朝的来源比北魏、北齐、北周、隋要有利得多。从唐朝政府来说,规定输庸代役,并非为了减轻农民的徭役负担,而是另有所图。  相似文献   

12.
唐朝两税三分制的财政内涵试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认为,从财政学的研究角度去观察,可以发现,唐朝于建中元年(780年)推行实施两税法的改革活动,其内涵与外延,绝非仅仅局限于改革农业税制本身,而是包括了重编国家预算,划定地方预算收支的范围与规模,建立预算管理体制等一系列的财政分配活动内容在内。忽略这方面的内容,就会使两税法的研究有不少欠缺。譬如,建中元年二月十一日中央有关部门拟定的《起请条》,是指导两税法实施的原则,其最后一款规定: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土地承包法>实施以来农村因为土地经营权问题出现的一些普遍现象,对<土地承包法>中"耕地承包经营权三十年不变"这一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利益和问题进行了阐述,并针对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土地承包法》实施以来农村因为土地经营权问题出现的一些普遍现象,对《土地承包法》中“耕地承包经营权三十年不变”这一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利益和问题进行了阐述,并针对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5.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①征地问题仍然是农民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大量的土地被征用,大批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尽管国家按照相关的条例要给被征地的农民相应的补偿,但在实际的补偿工作中,被征地农民得到的补偿并不合理从而造成了利益受损。城市化进程中产生被征地农民是一种正常和必然的现象,问题是在这一过程中存在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博弈,而在博弈过程中一些被征地农民的利益严重受损。本文通过分析征地过程中的利益相关方以及征地过程的委托代理来说明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受损及所处的被动地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地推进,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用,农民在失去土地以后,政府怎样正确地安排失地农民日后的生活和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特别是现在备受瞩目的失地农民养老状况就成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能将这些问题合理解决,不仅是农民之福、国家之福,更是促进了社会公平的实现和发展以及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举例分析了几个国家征地补偿的实践,从中总结出一些国外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成功经验,以便用于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发展中。  相似文献   

17.
一、稳定与发展农民土地承包权,为当前中国土地问题的核心 土地问题,自古至今,自中至外,都是关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农村、农民、城市居民生存、稳定,乃至国家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根本问题.中国有句古话:"土地,本也".因为土地自古至今,仍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生活资料--食衣的来源之地,即使在今天,不论是欧美早已完成资本主义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发达国家,还是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土地问题仍是各国和世界舆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国庆前夕在安徽省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时说,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地制度改革面临错综复杂的问题,土地产权不清,使用权缺乏保障,农民对土地的均田与稳定要求的矛盾等,其中都体现了公平和效率的问题。所以要明确界定土地产权,给予农民平等的、稳定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区别对待土地承包期内使用权的继承问题,才能促进土地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有效地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中部地区的实际出发,认为解决“三农”问题应该从农民的增收与减负、稳定土地承包政策基础上适当促进土地流转,以及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三个方面入手,既要注意国家财政的政策扶持,也要注意相关措施的配套,如推进基层政府的改革,强化各种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