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打造中国银行卡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阮红 《新金融》2004,(11):34-36
在金融开放的大格局下,中国银行卡产业必将对外开放。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必须提高银行卡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运用利润池的理论,通过分析银行卡产业价值链中持卡人、特约商户、发卡机构、收单机构、银行卡组织等的作用及其利润来源,明确指出提高我国银行卡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进而从用卡环境、服务体系、制度创新等方面给出了提高我国银行卡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银行卡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影响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而且银行卡地区发展极不平衡。本文以湖南省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为基础,积极探求新对策,力求促进我国银行卡产业快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沈军 《现代金融》2005,(8):20-20
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于近日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银行卡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工作重点,指出银行卡产业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对于减少现金流通、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消费、扩大税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加强反洗钱工作以及提升银行国际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如何通过健全法律制度,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提高技术手段等政策措施,有效提升我国银行卡产业竞争力,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使我国银行卡产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是值得深思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银行卡产业迅速发展,发卡量大幅上升,受理环境明显改善,人们用卡意识显提高。这对于加快银行实施金融创新、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竞争力、稳定优质客户、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银行卡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整体规划不够、法律建设滞后、产业扶持政策缺位、受理市场不规范等深层次问题,还有卡资源浪费、银行卡市场监督管理不到位、粗放式发卡导致银行卡风险加剧等实际问题。最近,我们对河南省许昌市辖区银行卡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银行卡产业的一些措施。[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的银行卡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进入快速发展的增长阶段,但与国外成熟的银行卡市场相比,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卡产业系统尚未形成。银行卡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未来重要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也是我国金融业中最为薄弱的部分,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应该根据政府部门鼓励银行卡业发展的原则,坚持走市场化.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提高银行卡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董友贵 《金融纵横》2005,(10):48-50
近年来.我国银行卡产业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发卡数量突飞猛进,联网通用顺利实现,中国正在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银行卡产业大国。但是,与市场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银行卡产业仍处于起步成长阶段。根据入世协议,2006年底.我国将全面开放人民币银行卡业务.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进一步调整发展思路.树立品牌发展意识,尽快提高民族银行卡产业的竞争能力.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银行卡产业运行机制、垄断行为与规制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银行卡产业受到世界各国和地区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许多国家对银行卡产业加强了监管.本文首先分析了银行卡产业的运行机制和我国银行卡收益分配机制,随后对我国银行卡产业利益矛盾和垄断行为进行了重点剖析,最后提出对我国银行卡产业反垄断规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银行卡产业具有典型的网络经济和双边市场的特征。交换费定价是银行卡产业中最重要的定价,可以作为调节双边市场的可控变量,实现银行卡产业交叉网络外部性和使用外部性的内部化。我国银行卡产业交换费的定价没有考虑商户细分、交易量规模和借记卡、信用卡的差别定价因素,不利于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因此亟需进行改革。本文对银行卡产业的定价机制进行了剖析,并针对我国银行卡产业定价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银行卡产业应对开放的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茜 《福建金融》2006,(2):31-33
近年来,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迅猛。但由于其基础相当薄弱,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许多不足。随着2006年底我国履行入世承诺,我国银行卡产业将面临来自外资金融机构的强大竞争压力。本文分析了我国银行卡发展现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指出我国银行卡产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促进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银行卡是金融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中国银行卡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本文根据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指出我国银行卡产业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借鉴国际银行卡产业监管的经验对我国银行卡产业监管体系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1.
银行卡市场规模对刷卡消费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以来,我国银行卡市场发展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和银行卡交易金额(主要是POS刷卡消费额)不断提高.刷卡消费金额的提高,一方面意味着银行卡产业参与各方业务规模、收入基础的扩大;另一方面意味着银行卡业务对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推动作用不断体现.提高刷卡消费水平对银行卡产业及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以北京市银行卡数据为基础,研究银行卡市场规模变量对刷卡消费水平的影响,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可借鉴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金卡工程》2004,8(3):27-31
随着我国改革发展和金融产业调整,上海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而正在上海实施的《上海市银行卡产业发展计划(2002-2005年》已初见成效,该计划从我国银行卡产业的现状、上海市银行卡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实施原则、总体目标、主任任务及具体措施等方面为上海市银行卡业的发展描绘了宏伟的蓝图。现编辑如下,以期对我国蓬勃发展的其它城市银行卡业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国银行卡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的银行卡收单市场已初具规模.虽然中国银行卡产业和收单市场规模增长迅猛,但与境外成熟市场相比,我国银行卡市场规模还较小.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还无法通过刷卡进行支付,银行卡受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对银行卡收单业务战略的研究,将有利于银行卡中心提高收单市场份额和收入水平,改善我国的收单受理环境,以及不断提升银行卡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经营能力.  相似文献   

14.
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发展银行卡产业,不仅可以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提高经济的透明度,控制地下经济,增加财政税收,也能显提高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方便人民生活。发展银行卡产业的最重要条件是建设良好的受理环境。我国银行卡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银行卡产业正经历快速发展的时期,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对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正确认识,需要结合产业发展历史、社会经济体制改革过程和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综合考虑.本文分别对我国银行卡产业的转接清算业务、发卡业务和收单业务的市场结构及其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旨在能够客观、理性地认识银行卡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金融研究》2013,(10):124-125
国际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历程以及我国近20年的实践证明,银行卡产业的发展不仅使银行业受益,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也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以往,对银行卡产业引导和刺激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提高支付效率、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促进商业模式改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等作用的论述较多。而随着银行卡产业快速发展强大,通过系统进行数据挖掘看到,产业数据能够越来越准确全面地折射政策调控,为政策调控发挥重要的校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为做强做大银行卡产业,中国银联、各银行机构纷纷加大了对银行卡的宣传普及力度,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银行卡尤其是贷记卡的普及率并没有随着银行卡宣传力度的加大和银行卡安全技术的改进而同比例提高.  相似文献   

18.
2004年以来,我国银行卡市场发展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和银行卡交易金额(主要是POS刷卡消费额)不断提高。刷卡消费金额的提高,一方面意味着银行卡产业参与各方业务规模、收入基础的扩大。  相似文献   

19.
欧盟银行卡产业变革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欧盟"单一欧元支付区"建设带来了银行卡产业的深刻变革。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欧盟银行卡产业政策和市场结构的变化,为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以及中欧银行卡产业合作探寻一些经验。研究发现,欧盟已经形成了以市场准入、规则监管和风险监控为主的三位一体的监管模式,泛欧自主银行卡品牌建设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银行卡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的银行卡收单市场已初具规模。虽然中国银行卡产业和收单市场规模增长迅猛,但与境外成熟市场相比,我国银行卡市场规模还较小。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还无法通过刷卡进行支付,银行卡受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对银行卡收单业务战略的研究,将有利于银行卡中心提高收单市场份额和收入水平,改善我国的收单受理环境,以及不断提升银行卡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经营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