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球化背景下,本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或域外文化的碰撞冲突在所难免,并使二者之间形成了矛盾关系。尤其是面对文化霸权和西方强势文化的挑战,本土文化若不想成为西方文化"摹本"时,研讨文化创新的必要性、重要性日益凸显。文化创新既包括了形式,也涵盖了内容;既应是批判继承与吸纳先进文化,更应体现出一种文化建构。因此,文化创新之路应表现为文化建构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3月25日,英国《金融时报》在《第一夫人的时装经济》一文中评论称,彭丽媛身着本土服装品牌亮相公众场合,为本土高端服装品牌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彭丽媛身着民族品牌出访,一方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民族品牌的风采,另一方面也给"中国制造"以极大的鼓舞和自信。同时,她用自己的行动,  相似文献   

3.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接骨师之女》中的"失语"和"文化认同"问题,在异质文化下第三世界女性从"失语"到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一种自我认同以及文化认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两种文化逐步达到融合。  相似文献   

4.
黄燕君 《老区建设》2010,(10):63-64
民族的延续是民族精神的延续,是民族文化的延续。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本土文化渗透,即是履行延续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本土文化的渗透能使学生在传承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接受美育熏陶,夯实文化底蕴,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操。  相似文献   

5.
传统国际政治理论在分析不同国家参与国际规则制定行为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作者力图借鉴公共政策过程理论的分析框架来分析国际规则形成的过程,以《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简称《公约》)作为分析对象,在运用政策过程分析框架解构该公约形成和实施的过程中,重点解释了《公约》形成过程中的两个问题:其一,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贸易问题没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解决,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平台上发展为国际公约。其二,"文化多样性"理念在21世纪初得到各国政府的积极支持,《公约》自2007年开放缔约以来,各国政府的缔约和履约情况却不理想。研究发现,政府的高参与意愿以及在国际组织的运作能力促使文化多样性议题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议程设置平台;部分政府本土政策环境不佳导致《公约》内容制定趋于抽象;本土官僚机构统筹协作能力欠缺则影响了《公约》的实施效果。这启示中国政府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时,既要认识到参与意愿在议程设置阶段的重要性,也要致力于提高政府能力从而使规则内容制定和实施真正对国家有益。  相似文献   

6.
如何防御可能的“文化霸权”、保护本土的文化安全是当代非传统安全研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理论难题。今天世界各国的“文化安全”内涵已悄然扩大,应该被人们警惕的“文化霸权”和“文化威胁”也变得复杂和互动。认识和不滥用文化权力、反思和改进不同文化的融合方法与重视维护公民的文化权利,是国际间多层次“文化安全”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7.
该文以《村落中的本土教育》一书为出发点,介绍了该书作者撰著此书的缘起,结合自己成长的藏族村落本土教育的实际,以田野调查的角度,阐发了村落中本土教育的深刻内涵及其重要意义,以及从本土教育视角理解藏族村落的文化传承。对人们理解"本土教育"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如何防御可能的“文化霸权”、保护本土的文化安全是当代非传统安全研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理论难题。今天世界各国的“文化安全”内涵已悄然扩大,应该被人们警惕的“文化霸权”和“文化威胁”也变得复杂和互动。认识和不滥用文化权力、反思和改进不同文化的融合方法与重视维护公民的文化权利,是国际间多层次“文化安全”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恐惧症"(简称"恐伊症")是一种将各种涉及穆斯林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危机归结为"伊斯兰威胁"的思维定势。这种意识形态根源于西方"东方主义"传统中的文化偏见。在美国借"大萧条"和二战的契机构筑世界霸权的过程中,这种文化偏见与冷战意识形态相结合,使美国人对穆斯林的态度日益僵化。随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霸权危机的爆发,恐伊症在美国初现。其中,由外交危机造成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冲击促使了恐伊症的萌动,由内政危机造成的右翼崛起促使了恐伊症的扩散。恐伊症在美国霸权的重整过程中得到强化。而在冷战结束后,由于"伊斯兰威胁"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因苏联解体而产生的"威胁的空缺",恐伊症趋于膨胀。逐渐嵌入美国霸权意识形态之中的恐伊症,在九一一事件后间接为"帝国迷思"的再造、美国霸权的扩张提供支持,并由于其深厚的文化根基、保守派的极力鼓吹而产生"后坐效应",不仅对美国人甚至全世界认知伊斯兰教的方式造成影响,更增添了美国对伊斯兰国家外交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美国霸权政策调整的难度。  相似文献   

10.
施玉蓉 《改革与开放》2012,(20):165-166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旅游文化若缺少了自己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底蕴,便失去了特色;旅游文化若提炼不出旅游产品的核心文化,便失去了吸引旅游消费者的精点;旅游文化建设中若缺少了本土文化与外界文化融合的过程,便做不到旅游产品的推陈出新。以形载神,以神传形,以求"特"、求"精"、求"变"的要求做好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  相似文献   

11.
满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曾先后与许多民族发生过不同程度的交往。敏而好学的满族人民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广揽博吸、兼容并蓄,取它山之石攻本土之玉,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介绍挪威新电影政策与电影类型和具体分析电影《冷静与疯狂》与《猎头游戏》的剧情结构特点,探讨了挪威电影对本土文化的反映问题.指出,两部电影都通过将当地文化植入到电影传统中来表现本土文化特色,一个共同的植入手段是运用大量描绘挪威自然风光的长镜头.他们都为传播本土文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虽然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的议题率先在武汉提出,但民族文化的保护的话题却由来已久。民族文化的保护,是一个国家在文化建设方面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十八大再一次重申了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的观点。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既是执政党的使命,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一部动画片让武汉深谙民族文化的保护在文化建设中扮演的角色。1998年,迪士尼推出动画《花木兰》,让大家感受到文化的入侵。大家被深深地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吸引了许多外来企业的进驻,由此引发了民族地区企业本土化管理:外来企业在民族地区的发展对本土企业发展带来冲击,本土企业如何增强其竞争性:对于企业中来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企业又如何管理等问题.因此,本文主要从民族地区企业管理方式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进行研究.企业管理方式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即民族地区本土企业与外来企业.一方面是民族地区本土企业的管理,企业该如何将本土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结合:另一方面是外来企业管理该如何融入本地文化之中实现本土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多样性员工的管理与提高企业员工素质.通过研究过程提出有利于民族地区企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期推介     
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过程。红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其形成与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源泉,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与成果创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军荣,通过《红色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活水》一文,指出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中国  相似文献   

16.
以典型的BS民族社区为研究个案,从嵌入主体和对象、嵌入过程和空间、嵌入效应3个不同维度细致描述了专业社会工作嵌入本土民族社会工作的具体过程,进而对专业社会工作嵌入本土民族社会工作进行了经验总结:文化视角与发展视角的双重运用、让度空间与拓展空间的双向扩展、社会工作专业性的保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索引,全面分析了云南省红河州丰富的文化资源:个旧锡文化、建水紫陶、哈尼梯田、"花腰"等。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联系当地幼儿教育优势,利用好本土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幼儿学习生活,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怀,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家乡归属感和自豪感,为幼儿将来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8.
奴隶制结束后,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影响下,非洲民族传统文化逐渐走向边缘化,非裔美国人面临种种身份困境.如何重建美国黑人文化身份也成了非裔美国作家莫里森关注的重点.运用后殖民批评理论中的身份认同、 文化霸权、 民族文化主义等术语分析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文化身份困境,反对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弘扬黑人民族传统文化是非洲民族文化的重建之路.  相似文献   

19.
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由于其特殊的环境和条件,形成了当下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典型样本。作者详细考察了当地民族文化发展的现状和历史渊源,深入分析当地民族文化变迁的过程和特点。认为当地历史上民族关系主体呈现和平竞争、融合发展的特点,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各民族间的互动更加频繁,融合发展的进程大大加快,原有的本土文化特色也逐渐淡化。  相似文献   

20.
儒家的伦理学作为中国最具代表的伦理学传统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极为重要的.《论语》作为儒家经典的原始著作,其"仁"义"礼"和"孝"悌"等伦理道德内容,构建出以伦理为核心,道德至上的精神家园.孔子儒家开创了"内圣外王"和"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说,并在《论语》中阐述了一系列对人生道德修养的理解,其内容涵盖了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求学、明德、交际、为人、处事等等,在传统文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儒家的这些观点作为提高我们自我修养的要求,对当代人、对于当下的社会发展需求仍然发挥着其极重要的价值.文化是一个民族综合国力、历史内涵的重要体现,是民族之魂、民族之血,伦理道德是文化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如何理解传统儒家的伦理道德内容、领悟其中内涵,如何将优秀的伦理道德文化继续传承下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伦理道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