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话说曹操煮酒论英雄之后.有两个人就对“人才测评”着了迷。他们知道,要成就一番宏图大业,就必须知人善任。要知人善任,就必须懂“人才测评”。是哪两个人呢?其实就是曹操自己所说的“使君与操”。通过“人才测评”,刘备在暗中选择和结交更多的事业伙伴。通过“人才测评”,也让曹操对关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传说曹操担心死后被人掘墓,设有七十二疑冢。但估计曹操自己都不会想到,他死后近1800年,会有那么多人为此唇枪舌剑,闹成一团。综合新华社等媒体报道,坚称河南安阳高陵曹操墓为假的学者闫沛东近日重申,自己掌握曹操墓造假的系列铁证,并指责考古队存在收钱策划之嫌;而考古队相关人士立刻公开否认了“收钱说”。  相似文献   

3.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隔岸观火”的意思是“坐山观虎斗”,让敌方自相残杀,时机一到,我方即坐收渔利。东汉末年,曹操出兵攻打袁尚、袁熙兄弟,二袁只得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曹操下令班师,转回许昌,“隔岸观火”。结果,公孙康割下二袁首级,派人送到曹营。  相似文献   

4.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隔岸观火”的意思是“坐山观虎斗”,让敌方自相残杀,时机一到,我方即坐收渔利。东汉末年,曹操出兵攻打袁尚、袁熙兄弟,二袁只得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曹操下令班师,转回许昌,“隔岸观火”。结果,公孙康割下二袁首级,派人送到曹营。  相似文献   

5.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假痴不癫”的意思是,假装糊涂,深藏不露,如同雷云入冬,屯聚隐没一样。表面上装聋作哑、痴痴呆呆,而内心里却特别清醒,不行动实际上是在暗中策划等待时机。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正是由于“假痴不癫”才让曹操放松了警惕。  相似文献   

6.
郭嘉确实是曹操的一位得力谋士,他跟随曹操征战十一年,决策犹如刘邦的陈平,在征讨袁绍的过程中屡出佳谋,皆建大功。除了前面提到的“隔岸观火”之计外,他在追击袁氏兄弟的余部过程中,再次显示出他决策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运谋。话说曹操攻下冀州之后,杀了袁谭,取了南皮,就令李典和乐进分兵进攻并州的高干,自己则带兵攻打袁尚、袁熙二兄弟。袁氏二兄弟弃幽州,逃往辽西投乌桓去了。曹操召集文武,商议进击乌桓。曹洪认为袁尚、袁熙兵败将亡,势力穷尽,远跑沙漠,我们再引兵追击,假如刘备和刘表乘机袭取许都,那就不好办了,…  相似文献   

7.
曹操认为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不是一位称职的经理人。可袁绍自己并不这么看。  相似文献   

8.
所塘“两虎相争”是曹操的谋士苟所谋献的一个计谋。那是(三国演义)的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吕奉先乘夜袭徐郡”,占据徐州的刘备收留了被曹操击败的吕市,并让其屯兵于附近的小沛。此情,早有探报报知曹操,曹柱认为其乃心腹之大患,忙集文武,共商对策,这才有谋土苟所拜的这条两虎争食之计。其让曹操奏请皇帝授刘备以徐州牧,造此诏命的同时再附一封赛信,叫刘备杀掉自布。事成则刘备中一帮手;事不成,吕布也会同刘备厮杀。此乃投之以小利,使前蚌相争,坐收渔人之利。然而刘备却未上钩,反而以诚相待地将曹操的富信让目布看了…  相似文献   

9.
廖强 《中国西部》2011,(10):122-123
一代枭雄曹操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曹操这句话说的是人终有一死,人不能贪念太多,否则一切都是枉然。  相似文献   

10.
张朋军 《魅力中国》2011,(10):322-322
2010年初.河南西高穴村大墓被确认为魏武王曹操高陵所在,此消息一出举世震惊,并入选了当年十大考古发现。考古队在判定西高穴曹魏高陵为“曹操墓”时。提出了九大证据,其中第一大证据,就是大墓中出土的石牌上的魏武王与曹操身份相符,这是曹操身份认定的直接证据。但关于此“魏武王”称谓问题却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论。。本文以自己浅薄的知识,从魏武王称谓角度来来探究西高穴大墓。  相似文献   

11.
李大庆 《魅力中国》2010,(3):264-264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处处都可以看见作者是拥护汉家正统,对刘备所代表的蜀国政权倍加推崇和赞扬,而对曹操更以“汉贼”讨伐之。所以大多数人就只看到了刘备是仁君的化身,曹操是奸雄的代名词。然而正如章学诚所概括的《三国演义》的历史真实性是“七分真实,三分虚构“所以文学作品中虚构的成分掩盖了其本有的真实性,曹操与刘备的真是形象有待于我们去挖掘和进行审美欣赏。  相似文献   

12.
“鸡肋!鸡肋!”乃三国时曹操随口之言,而他的秘书官杨修因“食之无肉,弃之有昧”诠释之精到而命归黄泉。当真“鸡肋”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吗?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来说,档案也如“鸡肋”一般,“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吗?  相似文献   

13.
隔岸观火是曹操在战胜袁绍后最终平定河北时的征战佳篇,研究分析这一军事之作,值得我们后人深思。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夺冀州袁尚争锋;决漳河许攸献计”中,叙说袁绍在仓亭再次惨败于曹操之手后,内心抑郁,不久染病而亡。临终前,他立小儿子袁尚为嗣。在以长子为大的封建社会,袁绍为诸儿不和又埋下了祸种。不过,由于曹操进兵围剿袁氏兄弟,大敌当前,一致对外,兄弟们先将立嗣之事丢在一边,合力抗曹。果然,袁谭、谭熙、袁尚及高干四人团结一致,共御曹操。曹军久攻不利,受到扼制。此时,郭嘉献计于曹操:袁氏废长立幼。引起…  相似文献   

14.
说三国谋略话专利经营连载之八说起“十面埋伏”就个能不提到这种战术的最早战例,即韩信在楚汉之争中的垓下之战。他以数十万大兵,布下十面埋伏,一举围歼了项羽的主力,“十面埋伏”由此而闻名。说到三国,其中也有一个“十面埋伏”。那是在第三十一回“曹操仓亭破本初,玄德荆州依刘表”中,曹操挟官渡之战的胜利士气,追击溃败的袁绍。袁绍亦不服输,又聚集幽、并、青、翼四州兵马,在仓亭下寨,与操决战。初战之后,为了更快地消灭袁军,曹操的谋士程昱献十面埋伏之计。曹操采用其计,派夏侯、张辽、李典、乐进、夏侯渊、曹洪、张、徐…  相似文献   

15.
管婧 《魅力中国》2014,(26):70-70
《论语?宪问》中记载了孔子的这样一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荀子对这句话进行了一定的诠释,他认为,所谓“为己之学”,就是要将“学”落实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学”是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而“为人之学”的“学”则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听听说说而已,这样的“学”只是为了显示给别人看,而与自己人格的完善毫不相干。于是从儒学诞生开始,各先贤们都在探寻“为己之学”之理,即一种成人和修身养性之道。  相似文献   

16.
张飞 《中国西部》2011,(19):98-99
《三国演义》第78回写道,曾操临终之时,“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并叮嘱道:“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大概自宋代产生,到明代因为《三国演义》的缘故.便妇孺恃知了,关于曹操墓地的争论也因此持续了近千年。  相似文献   

17.
黄涛 《科学决策》2007,(11):59-59
“智者贵于乘时”,语出《三国演义》。书中说到,曹操平定汉中后,益州震动。司马懿向曹操进言说,刘备诈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此时攻之,其必瓦解,强调“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查《晋书·宣帝纪》,确有其事,惟无“智者贵于乘时”一语,这句话应是《演义》作者罗贯中的概括和发挥,但相当精辟。  相似文献   

18.
李书丽 《魅力中国》2014,(25):93-93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象征着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今,则代表当时的社会现实,为己,即自我完善或自我实现,为人,则是迎合他人以求得赞赏。孔子的为己之学,从哲学意义来讲,是以自己的内在性情为归依,从道德意义上讲,作为道德主题的“己”成为认知主体的前提,蕴涵了深刻的道德追求,被赋予了极高的道德期望,也在日常道德行为中得以体现。完善自我,成就理想的人格,一直是儒家之学追求的人生目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成为众多思想家在生活实践中奉行的价值原则,儒家的为己之学也就被凸显了出来。  相似文献   

19.
约等于曹操     
大卫 《走向世界》2010,(25):85-85
有一脑筋急转弯:古代中国跑得最快的人是谁?答曰:曹操。因为“说曹操曹操就到”。其实,和同时代的人相比,曹操确是跑得最快的人。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比袁绍快:杀杨修、诛孔融,他的目光比刀还快:当然,赤壁之战惨败,他跑得也比兔子还快。窃以为,这个跑得最快的人,其实也是一个优秀的体操运动员,倘参加奥运会,当无人能出其右。  相似文献   

20.
嵇康     
嵇康(223-262年),字叔夜,谯郡锰县(今安徽宿州)人。“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著名的诗人与音乐家,是当时玄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为人耿直,他幼年丧父,励志勤学。后娶曹操曾孙女(曹林之女)为妻,在曹氏当权的时候,做过中散大夫的官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