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海西自治州是由两个主体民族——蒙古族、藏族及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汉族和其它近20个少数民族组成的。由于其特殊的人口结构和地理位置(绝大部分行政区域在柴达木盆地),自治州境内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开发建设中,形成了团结奋斗的柴达木精神。本文拟就柴达木盆地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团结奋斗是盆地各族人民共创未来的希望。  相似文献   

2.
建政三十五年来,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指引下,在自治州委的有力领导和全州上下一致的共同努力下,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建立起了一支具有一定数量,政治、文化素质比较好,专业分布广泛,结构日趋合理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为自治州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逐步实现自治机关民族化,加速自治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治州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选拔,是从建国后开始起步的,大致经历了三个不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自治州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重要层级和单位,是我国地方政府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目前,全国有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分别归属云南、新疆、吉林等9个省区.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自治州的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建家园,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当前民族自治州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状态,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干部群体在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体制中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们是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关键。但是,随着现阶段各民族的民族意识的普遍增强,少数民族干部也比以往更多地表现出了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强烈意识,而在区域自治模式下的少数民族干部任用制度却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参与国家政治,这势必将弱化少数民族干部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鲁玉 《理论观察》2013,(11):25-26
以毛泽东为首的革命党创建了系统完善的民族干部培养理论,并以此为指导培养了大批的少数民族干部,任用他们担任国家各级领导工作.民族干部的培养任用也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为我国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各项事业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相似文献   

7.
海西是一个以蒙古族、藏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州。建政三十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这支队伍在我州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中,正在并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我州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千部的基本情况 1、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据统计:1954年,全州共有干部504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96人,占干部总数的19.04%,到1991年底,干部总数增加到9941人,增加9437人,增长20倍,少数民族干部增加到3181人,  相似文献   

8.
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世纪里,我们要深入贯彻执行党的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并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海西建州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海西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从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区域自治,振兴民族地区经济的大局出发,切实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使我州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截止1993年底,全州共有干部11737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3215人,占干部总数的27.39%。少数民族干部中,蒙古族1570人,占48.83%,藏族1189人,占36.98%,其他民族干部456人,  相似文献   

10.
建州40年来,在党的各项民族政策和发展民族教育的特殊方针措施的正确指导下,自治州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了发展民族语言教学和继承民族文化,自治州建立了以主体少数民族语文为主的双语教学体系,重视对主体少数民族知识水平及其表现特点的探索,加强对民族教育理论的研究,这些都为发展自治州民族教育事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下面就自治州民族学校实施双语教学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大市场和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的必由之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是振兴民族地区经济的良好契机。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路,调整组织人事部门的价值取向,加速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为发展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是广大党建工作者研究探讨新时期民族地区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调整组织人事部门对少数民族干部的价值取向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什么叫社会主义市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干部队伍的建设,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定团结以及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的研究工作。努力从年轻党员干部的引入到少数民族现有干部的继续培养和教育等多方面,培养和造就一批在少数民族地区善于作为、愿意作为的优秀党员干部,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局面,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哲里木盟是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最集中的地区。全盟总人口288万人,其中蒙古族121万人,占4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盟各族人民高举团结建设,兴哲富民的旗帜,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挥优势,加快资源转换,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 的新形势下,客观地分析盟情,确立发展思路和对策,加快经济发展,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是全盟各级干部和各族人民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4.
西藏自治区成立30年来,我区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回顾我区民族干部队伍的发展历程,无不闪耀着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和重视我区干部队伍建设,尤其是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早在1950年11月,政务院就批准了《关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实施方案》;1955年3月,《国务院关于帮助西藏地方进行建设事项的决定》中对培养藏族干部作了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因此,我们要在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干部素质,民族的素质。作为我们中专学校的干部主要对象是教师,他们肩负着教育、培养新一代跨世纪人才、农垦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好与否直接影响到新一代青年学生的素质;影响到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所以,加强学校干部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干部教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多元民族文化在这里碰撞并交融,丰富了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本文围绕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发挥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作用,从积极引导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及优化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体制机制为着力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和江泽民同志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正鼓舞着全国各族人民为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发展而努力。西藏各民族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早就期待这次全会的召开,《决议》对西藏正在着实开展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一个强有力的推动,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西藏社会全面进步,长期发展,早日步入先进民族行列更具有特别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党历来重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干部教育培训中大力加强民族观和民族政策教育,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是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根本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大力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长远大计。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要确立其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重要地位,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紧密联系实际,要加强组织领导。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在积极投身到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明显的成效。在党员和干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像孔繁森、李国安、吴天祥、李润五、徐洪刚、徐虎、李素丽等优秀代表,他们为全党和全国人民作出了表率。但是也应该看到在一些单位和部门中,特别是手中握有一定权力的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甚至有的还相当严重。现实生活表明,“建设物质文明关键在党,建设精神文明关键也在党”。因此,共产党员和…  相似文献   

20.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了自治州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和谐发展,自治州400多万各族人民,走上了奔向小康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