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发展具有国际话语权的民族信用评级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信用评级业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目前业务仅限于国内市场,在国际评级领域基本上不具有话语权,这种弱势地位与我国是世界最大债权国的经济地位形成巨大反差。同时,以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为代表的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开始对我国信用评级市场进行渗透和控制,对我国的经济和金融安全造成了很大威胁。本文对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缺乏国际话语权的危害和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看信用评级机构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工业化国家进入资本市场被看做理所当然,但新兴市场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是不稳定的、多变的。对于新兴市场,信用评级扮演着最关键的角色。主权信用评级是由信用评级机构对中央政府的债务所做的风险评估。主权信用评级在决定国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程度和条件上起着关键的作用。一些研究发现,信用评级的变化对主权债券利差有显著影响。主权信用评级被用做国家违约可能性的总体测量。  相似文献   

3.
唐友伟 《金融会计》2010,(12):60-66
主权信用评级是由信用评级机构对中央政府的债务所做的风险评估,在决定国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程度和条件上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5.
通过分析制度环境导致独立性缺损、温室培养难以形成公信力、经济利益的粘连度诱发职业道德风险等,揭示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取得国际话语权的现实阻碍。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改善制度环境条件,强化独立性的职业本位,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从而有可能锁定道德风险,逐步培养公信力,构建信用评级机构健康发展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6.
掌控着信用评级的话语权,标准普尔、穆迪投资和惠誉国际(以下简称“三大”)可以对大到国家主权信用评头品足,小到对机构信誉说三道四,进而左右着投资者的行为和影响着国际资本的流向。然而,这些呼风唤雨的国际评级机构在用一个又一个神秘的符号彰显出自己精准预测能力的同时,也在金融市场上掀起了一股又一股怪诞与诡谲的风云。  相似文献   

7.
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方式及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德 《武汉金融》2000,(6):39-41
  相似文献   

8.
夏靖 《上海金融》2012,(10):68-69,118
本文对信用评级机构加剧金融市场波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现有机制下信用评级机构存在道德风险的必然性,并就化解道德风险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冉俊 《征信》2011,(3):35-38
此次金融危机中信用评级机构的拙劣表现表明,仅靠信用评级业的行业自律是不够的,信用评级机构应当被纳入金融监管的范畴.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机构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体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教训,我国应建立健全信用评级法律法规体系,尽快明确信用评级的监管组织体系,制定信用评级行...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社会信用评级机构参与借款企业信用评级工作的五个难点:宣传不力,难以取得政、银、企的理解、配合和支持;法律缺失,评级机构参与难度大,人行推动效果不佳;依靠人行"唱主角",不利社会信用评级机构业务健康发展;评级标准不统一,社会信用评级机构持续发展难;评级过程缺乏说服力,影响评级公信度。提出了推动社会信用评级业进一步参与借款企业信用评级的建议:加强宣传,增强社会认知度;增强自我推介能力,循序渐进,扩大发展;当好参谋,赢得借款企业信任;加强合作交流,促进外部评级与内部评级的有机结合;制定统一评级标准,为外部评级提供公平参与机会。  相似文献   

11.
张鹏  朱珠 《新金融》2013,(4):44-48
目前,国际信用评级机构遭遇了自其建立以来最严峻的信任危机。本文研究了主权信用评级的决定因素,并从近几次危机中评级失真的原因分析入手,提出了信用评级机构的规范化方法。研究表明:正常年份中,债务国发展的基本面情况是主权信用评级的主要决定因素;评级行业的垄断与评级机构特殊的政治目的固然是近年来评级失真频现的原因,但国际投资者对于评级机构的过度依赖亦是危机中"评级结果决定主权走势"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要辩证地看待评级机构,既不能一概否认,也不能无限夸大,应该在提高投资者自身风险评估能力的基础上,强化评级市场的竞争,并且努力构建内外监管相结合的全方位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2.
<正>据《中国日报》2011年9月6日的报道,中国民营信用评级公司大公国际正在和韩国、欧洲以及主要新兴经济体的信用评级机构探讨合作可能,筹划建立一个国际性的"超级主权信用评级机构",和穆迪、惠誉等业界巨头分庭抗礼。大公国际首席执行官关建中在接受中国日报采访时表示,大公国际将在  相似文献   

13.
14.
由信用评级机构监管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后被推向了高潮。本文分析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历史变迁,及其为解决监管下不可避免的问题而引发的争论,进而提出当今完善我国信用评级市场监管机制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5.
09年开始,10年全面爆发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引发了各国对三大评级机构的信任危机.本文分析 了三大评级公司的评级模式及其存在的不足,并对打破美国三大评级公司的垄断地位,做强做大中国的评级机构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刘和勇 《中国外资》2010,(14):189-190
09年开始,10年全面爆发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引发了各国对三大评级机构的信任危机,本文分析了三大评级公司的评级模式及其存在的不足,并对打破美国三大评级公司的垄断地位,做强做大中国的评级机构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际信用评级机构遭遇了自其建立以来最严峻的信任危机。本文在简要介绍信用评级机构与主权信用评级的基础上,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研究了主权信用评级的决定因素;并从近几次危机中评级失真的原因分析入手,提出了信用评级机构的规范化方法。研究表明:1、正常年份中,债务国发展的基本面情况是主权信用评级的主要决定因素;2、评级行业的垄断与评级机构特殊的政治目的固然是近年来评级失真频现的原因,但国际投资者对于评级机构的过度依赖亦是危机中"评级结果决定主权走势"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3、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评级机构,既不能一概否认,也不能无限夸大,应该在提高投资者自身风险评估能力的基础上,强化评级市场的竞争,并且努力构建内外监管相结合全方位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8.
蒋来用 《银行家》2012,(5):63-64
以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为代表的信用评级机构,对当今全球政治和经济生活具有重大影响。这三大信用评级"巨头"几乎垄断了全部国际信用评级业务,牢牢把握住了在全球金融和资本市场上的话语权。但三大评级机构在成立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在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地位并没有今天如此显赫,而是经历了一个"由弱变强"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刘佩佩 《中国金融家》2010,(10):130-131
从全球金融海啸、到希腊债务危机,继而到欧洲债务危机,这一系列全球性事件日益凸显出现行国家主权评级的缺陷和弊端,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改革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已迫在眉睫。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日前G20多伦多峰会上指出:要制定客观、公正、合理、统一的主权信用评级方法和标准,使有关评级结果准确反映一国经济状况和信用级别。  相似文献   

20.
林华 《中国外资》2007,(3):40-41
中国需要外资信用评级机构的技术和经验,但因为事关主权利益,一旦外资机构掌握了评级标准,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资产定价权,因而,中国本土的评级事业必须得到保护。所以,监管当局希望中外双方走到一块儿,但不会轻易让外资信用评级机构控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