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日6月24日至7月6日,由人民银行人事司组织的人民银行系统副厅局级以上分支机构“一把手”“金融审慎监管高级研修班”在伦敦举办。研修班学员在汇丰银行总部就宏观审慎监管以及汇丰银行新时期战略转型进行了培训和研讨,并走访了英格兰银行,听取了有关英国双峰监管制度的介绍,就伦敦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英国政府如何解决中心企业融资难问题、英国地方政府发债有关法律制度和监管制度等进行了研讨。本文选取了《人民银行赴英学习团培训考察报告》最后两个部分和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2.
政府采购是作为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一项政策工具提出的,与完善法律体系、保护合法权益、和谐劳动关系等措施并列。2011年,财政部和工信部共同发布了《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暂行办法》。如何运用政府采购来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是一种新型的改革资源动员方式,因此也成为了考验政府驾驭、引导改革的一道新题目。  相似文献   

3.
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的议会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英国政府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层次,地方政府隶属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在财政管理权限上,下议院的职责是授权大多数的公共支出和税收.并确保授权的支出得以正确适用;财政部代表中央政府(王室)提出资金使用要求,由下议院授权,并由上议院通过授权;中央政府筹集和使用资金的数量由财政部决定,财政部按照法定框架决定是否发行公债或偿还贷款,并组织会计核算。在这种制度背景下.英国财政部如何编制政府预算报告和政府财务报告呢?笔者在这里作一些扼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过后,世界各国在受到巨大冲击后,开始意识到现代金融业的微观审慎监管已经无法应对系统性风险难题,人们将研究的重点重新定义在宏观审慎监管。随着研究的深入,宏观审慎监管,防范金融体系整体系统性风险成为金融界的热点题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归纳介绍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区别,对国际金融组织关于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改革行动进行分析,阐述了国际做法,并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及经济政治体制,分析我国对于宏观审慎体系的构建,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资产证券化监管框架的构建:从微观审慎向宏观审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金融危机的教训得知,资产证券化创新严重影响到金融稳定,并且微观审慎监管的偏差及宏观审慎监管的缺位是当前资产证券化监管存在的缺陷。为此,关于资产证券化监管框架的构建必须考虑金融稳定的维护,并从宏观审慎监管的强化来改进资产证券化的监管。同时,为了提高信息的共享及协调程度,必须有机结合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来构建资产证券化的监管框架。  相似文献   

6.
从金融危机的教训得知,资产证券化创新严重影响到金融稳定,并且微观审慎监管的偏差及宏观审慎监管的缺位是当前资产证券化监管存在的缺陷。为此,关于资产证券化监管框架的构建必须考虑金融稳定的维护,并从宏观审慎监管的强化来改进资产证券化的监管。同时,为了提高信息的共享及协调程度,必须有机结合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来构建资产证券化的监管框架。  相似文献   

7.
宏观审慎监管应视所有金融机构为一有机整体。银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的核心是构建一个以宏观审慎监管为基点的银行业监管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实行专业化监管和统一监管相结合。宏观审慎监管制度的设计需要运用系统科学方法从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两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8.
尹振涛 《中国金融家》2012,(10):148-149
“宏观审慎政策”一词最早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末,但一直未得到学界和业界的重视,直到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才将其再次推向风头浪尖。宏观审慎政策是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为避免金融体系存在的“合成谬误”现象而提出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9.
在政府投资项目实施中,英国政府甚至不惜牺牲效率,也要保证依法律法规和标准办事。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人为因素,排除出于不同利益目的的干扰,保证政府投资项目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0.
2009年12月4-24日,发改委稽察系统政府投资监管体系赴英国培训团对英国政府的投资项目管理和监督体系进行了深入考察。该培训团拜会了英国财政部政府公共开支与基金支出管理处、英国财政部专家委员会、英国地方政府协会、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总部、跨伦敦高铁线项目公司、2012伦敦奥运场馆工程实施中心、英国皇家测量师学会等单位,并与相关单位就英国政府投资项目PPP模式、英国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控制与监督、英国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管理、跨伦敦高速铁路投资建设项目监管、2012伦敦奥运会场馆投资建设项目监管、英国工程造价测算模式及监管、英国政府公共投资的预算与控制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研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发展金融学角度出发,以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为视角,提出要以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对待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研究,同时要抓住契机构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审慎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12.
控制性银行监管制度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转型的伴生物,但是,它侵蚀了银行业自身的稳定和效率。目前,银行监管能否顺利实现从控制性监管制度向审慎监管制度的变迁已成为维护金融稳定和公众利益、提高监管有效性的关键环节。本文结合我国国情,从政府利益的角度,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监管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动态趋向以及构建和强化审慎银行监管制度的制约因素和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应作为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监管主体,对其实施非审慎监管,着力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其增强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能力,以推动其稳健发展,更好实现合作金融目标。地方政府实施监管的重点工作包括明确市场准入、促进制度建设、构建金融风险处置机制等。  相似文献   

14.
高度关注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宏观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通过地方投融资平台进行融资有其内在必然性。地方投融资平台大量借贷本质上是一个体制性问题,需要高度关注其产生的宏观风险  相似文献   

15.
从监管的视角浅析我国的私募基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芳 《金卡工程》2010,14(4):183-183
近几年来,我国的私募基金发展迅速并且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已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发展时间较短,私募基金在法律地位、监管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缺陷。中国大陆资本市场要健康快速的成长,就不能忽视私募基金的地位,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私募基金由于运作不规范以及监管缺位所导致的风险,探寻适合我国的监管制度,使私募基金合法、有序、高效运作。本文将从私募基金的界定、私募基金的监管现状、监管的必要性分析以及合适的监管制度设计等几方面对我国的私募基金进行探讨,希望对其以后的发展有所帮助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现代市场经济中,有两大关系需要处理:一是政府与市场关系,二是上下级政府间关系。政府间关系中最为重要的是财政关系,它包括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财政支出责任划分、转移支付、财政预算管理等方面内容。我们用分税制一词来概括政府间财政关系,说明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核心问题是财政收入划分,特别是税收划分。这也难怪,正如人与人之间关系最重要的是利益分配关系一样,政府间关系最重要的也是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上考察,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和充当最后贷款人,客观上使其具有了保持物价稳定和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的金融调控出现了明显变化,逐步向稳定物价的单一目标方向发展,金融监管则出现了"去央行化"的趋势,使中央银行失去了维护金融稳定的能力和手段。经济全球化产生了很多影响物价稳定与金融稳定的新因素,要求中央银行在保持物价稳定的同时,对金融稳定给予更多关注。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和主要经济体加快了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的构建,这为解决物价稳定与金融稳定的协调配合提供了新思路。如果将物价稳定与金融稳定纳入到宏观审慎管理的视野,就有可能在金融调控中二者兼顾,建立起新的金融调控范式。  相似文献   

18.
从宏观审慎管理角度看,政府债务风险具有鲜明的传染性和顺周期特征。金融市场的“城投信仰”“隐性担保”“刚性兑付”等现象均是政府债务风险的表现,也是需要通过宏观审慎管理工具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文章梳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基本内涵和我国政府债务发展情况,分析政府债务风险对金融体系的传导机制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定量判断指标;以福建省为例定量评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水平,并从宏观审慎管理视角提出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尹福顺 《时代金融》2013,(14):214-215
影响这个世界的债务危机的冲击波仍未销声匿迹,我们都知道造成地方政府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就是政府的融资,它给金融正常运行带来了严重的危机,同样也对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融资平台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就政府的过度融资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做一深入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获取较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冯梅 《财政监督》2011,(27):68-69
一、我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沿革与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关系受到两个因素影响,一个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变化,政府与企业及市场的关系是决定政府间财政转移关系的重要因素;另一个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博弈规则的变化。这与政治文化传统、宪政体制等更为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关(杨之刚,2006)。"分税制"改革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