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桂梦 《商》2013,(19):282-282
食品安全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它的提供需要各职能部门和第三方公共经济主体的介入。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极大地危害了公众的健康和生活,引起了社会极大地恐慌,这些问题的发生与现行分段监管体制中的权责不明、政府管制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政府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食品监管中索赔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密切相关。如何创新完善现行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有效及时的进行食品安全管理,已经成为我国公共管理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西方国家的兴起和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非政府部门参与到公共治理中。首先分析了公共治理主体多元化状态下政府责任呈现的新特点,继而从民主政治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善治理论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政府问责建设的理论基础,通过问题剖析,最后提出我国的政府问责应从问责法规建设、问责文化重塑、问责机制创新、问责主体多元等方面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3.
《商》2015,(28)
公共物品公共性的特质要求其提供主体是服务于公共利益的政府。然而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过程中却出现了公权力异化现象,使得部分公共物品提供过程和结果发生了扭曲。本文主要从公共行政公共性角度出发对公共物品供给现象进行分析,探讨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所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朱玉枝 《现代商业》2007,(26):208-209
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以追求公共利益为目的,属于国家、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职能范畴的广泛复杂的公共性活动,管理创新思维是公共管理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推进社会进步,完善政府组织管理体制的重要科学思维方式,研究公共管理创新思维发展的环境、机遇与方向,并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对策,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为公共管理文化、体制等方面的创新发展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政府公共管理的内涵在于其管理的公共性、服务性和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性。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出发,政府可以通过提高”顾客让渡价值”,向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及服务,以此满足不同社会群体需求,最终实现社会不同群体满意的目标。特别是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今天,政府更应该体现管理的公共价值。  相似文献   

6.
孙策  李艺博 《商》2014,(42):72-7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危机越发频繁和复杂。在政府失灵、市场失灵以及公民社会发展等多种理论的支持下。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的多元治理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社会组织在参与公共危机治理中的现实困境,并对促进社会组织参与危机治理的路径进行了探析,以期实现公共危机治理多元主体的功能耦合。  相似文献   

7.
谢丹 《消费导刊》2011,(15):65-66,68
本文对“公共行政的公共性”进行了详细的辨析,探讨了公共行政的公共性之实现路径,即树立“以德行政”的理念、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切入点,深化政府体制改革、公民教育和公民参与精神的培养,对建设我国两型社会和服务型政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公共危机管理中多元参与主体的边界关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敏 《北方经贸》2010,(6):99-100
目前我国在公共危机的处理过程中有政府、非政府组织、私人部门以及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如何协调各主体的利益,确定各主体在危机处理中的参与边界,达到制约中的平衡,从而节约危机管理成本,提高危机处理质量。结合当前公共危机处理过程中参与主体多元化的趋势,探索在公共危机处理过程中的边界关系,进而明确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各主体参与的角色和原则。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发,政府也越来越感受到公共危机管理带来的巨大压力。在社会治理背景下,公民参与必然被引入到公共危机管理中来。现阶段,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与过去相比,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很大进步,但与现实需要还有一定差距。本文以5.12汶川大地震中的公民参与为例,分析当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新特点和不足,希望能为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参与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为例,针对我国现阶段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危机管理机制不完善、信息公开不完整和第三部门的参与缺失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从完善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公民与第三部门参与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政府是受公民的委托来使用和管理国家财务资源,因此就必须履行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公共受托责任,必须对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有效性和效果负责.而政府会计是帮助政府履行和解脱公共受托责任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公众了解、评价以及监督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以及做出各种经济、政治、社会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渠道.然而,我国现行以预算会计为主体的会计体系不能提供解除政府受托责任所需要的全面信息.因此,本文针对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体系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商》2015,(23)
处在当前的发展阶段,我国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很大的变化,随着全面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民主观念的深入,人们都积极参与到公共管理的活动中来,这对公共管理的完善发展就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就公共管理中公民网络参与的重要性及优点加以详细分析,并对公民网络参与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探究公民网络参与完善机制,希望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实际操作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当前,河北省在开展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系统的法规制度,政府和企业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职能不明确;宣传导向和观念方面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公共职业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职业教育培训办学模式单一;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流于形式等。河北省应明确职业教育培训的公共性,增加财政投入;改善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供给的有效性;选择适合国情省情的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的供给制度;创新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的供给模式,建立一个政府主导的参与主体多元化,供给内容三维涵盖,教育结果认证的多样化的全新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模式,从而从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自身和与就业直接相关的职业资格体系两个方面进行政策完善。  相似文献   

14.
公共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做出的决定。有效的公民参与是公民与决策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也为公共决策的质量提供了保障。以合肥市力推政务公开为视角,探索现阶段合肥市政务公开与公民参与的现状以及方式与程序,通过分析政府推行政务公开中存在的公民参与意识不强,各部门信息公开状况不平衡和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等问题,提出了完善政府政务公开中市民参与机制的有效措施。政府应该转变公民的参与理念,壮大非政府组织的力量;规范政务公开的法律法规,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政务公开的广度与深度,大幅提高行政能力。  相似文献   

15.
作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者,地方政府必须以"公共性"统领危机公关的全过程,有效规范政府危机公关的主体—政府层面:即政府本质、价值理念、权力来源、活动依据;传播—媒介层面:即资源公有性、信息公开性、手段公治性、沟通平等性;客体—公众层面:即公权主体、利益诉求、公共舆论、参与需求等,以便及时有效处理危机,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6.
加强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民参与影响着国家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基于我国面临的危机管理的巨大压力以及公民参与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研究政府危机管理中公民参与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商》2015,(46)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区域化程度的加深,一些区域公共管理问题日益呈现出来,所以创新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对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了我国区域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转变政府治理理念、健全区域公共管理法制建设和改进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公民在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如政府理念和角色错位、公民缺乏主体意识、信息失真、体制和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公民参与的质量。因此,必须通过转变政府服务理念、健全公民参与机制、完善相关的法制、法规等措施,改善公民参与现状,提高公民参与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9.
浅析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的公民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公民在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如政府理念和角色错位、公民缺乏主体意识、信息失真、体制和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公民参与的质量。因此,必须通过转变政府服务理念、健全公民参与机制、完善相关的法制、法规等措施,改善公民参与现状,提高公民参与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20.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其具体内容是覆盖全体公民、政府利用公共权力提供或满足公民对公共资源需求的服务。目前由于我国地方政府财力有限,财政自身管理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公共服务供给保障能力。为此,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规范政府部门支出行为、完善财政运行体制、逐步规范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实行零基预算等是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