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梦提出后激起了全国人民的追梦热情,成为一种新的精神信仰。当代大学生的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信仰危机。中国梦的提出则为重塑大学生的精神信仰指明了方向,树立了目标,使大学生精神信仰有了依托和追求。高校通过创新大学生精神信仰理念、营造良好的大学生精神信仰重塑环境、开辟大学生精神信仰重塑的方法和途径以此来树立正确的坚定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信仰。  相似文献   

2.
高茜岚 《魅力中国》2014,(21):147-147
信仰是自身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信仰是人对自己和社会未来的期许,是人安身立命的终极关怀,是对描述未来生活的一种思想模式的信赖。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各种价值观念发生了剧烈的动荡。在当今大学生信仰问题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正确的理解和树立科学的信仰观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赵薇 《理论观察》2015,(3):122-123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同时也是一种科学信仰.它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规律,为社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鼓励着人类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本文试图从马克主义信仰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情感要素、马克思主义信仰对教师的感染力三个维度探索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路径,以解决当代大学生的信仰问题.  相似文献   

4.
加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由大学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信仰对大学生产生的积极作用所决定的.本文先是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然后指出部分大学生信仰令人担忧的状况,包括:信仰的多元化,功利化,及缺失性趋势等.最后,从高校角度中的理论教育、师资队伍、教育平台等方面提出建议性举措.  相似文献   

5.
法律信仰及其形成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洁莹 《发展》2009,(4):132-133
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灵魂所在,而我国法治建设的问题往往是由法律信仰缺失所造成的,所以如何形成正确的法律信仰便成为现阶段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正确的法律信仰绝不是对法律制度的盲目相信,而是主体的价值追求与法律的价值理念相契合后油然而生的强烈认同感。要想产生这种契合,一方面法律本身要使自身的价值理念符合公众的主流价值需求,这主要表现在自由、公平、效率等方面;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培养人民大众的信仰情感和信仰意志。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呈现诸多问题,波及到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影响到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从问题入手,探寻本质原因,通过国家、社会、高校、个人等多角度,建构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析当代大学生信仰现状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教育对策,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力度,积极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信仰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而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决定了加强高校大学生社会信仰教育和研究的重要意义。在高校大学生社会信仰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理解高校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和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其特点和规律,坚持以学生为本,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教育实践中遵循"以情感人、以形动人、以理服人"的原则,着重构建信仰教育机制、营造校园良好信仰氛围、构建高效信仰教育体系和不断丰富信仰教育内容,以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断熏陶规范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信仰,从而引导大学生对国情的正确认识,坚定对党和国家的政治信仰,树立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人生志向,进一步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之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相似文献   

9.
在高校中,有少数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一些问题甚至产生危机。根据其现实表现和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的对策建议是: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重塑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仰。  相似文献   

10.
信仰教育是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和"灵魂",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是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渠道,应该从方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上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及多渠道的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对380名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信仰进行调查,发现不同群体的大学生信仰呈现如下特点:男生比女生更容易产生信仰;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的非主流信仰表现得很强烈;不同专业学生的信仰呈现出显著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张晶晶  王刚 《魅力中国》2011,(10):339-339
信仰本是人行为的原动力,但是在中国现代社会,信仰却被无情地忽视着,人们的行为似乎也没有发生什么异常。信仰的表现方式发生了带有中国特色的异化,这种新的信仰方式发挥着她特有的作用。世俗化与个性私密化地信仰与真正的信仰南辕北辙.不容置疑的是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出现,而信仰重建则被强烈的呼唤。  相似文献   

13.
顾文兵 《黑河学刊》2012,(1):149-150
信仰教育是是高校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网络时代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网络在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教育发展的同时也给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主要表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当代大学生的指导意义,提出了当代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路径。指出,国家要注重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普及;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大学生应自觉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高校大学生信仰问题的调查研究——以延安大学调研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信仰的认知和态度绝大多数是正确的,但也存在着许多困惑和模糊意识。因此创新性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发挥舆论宣传的正面导向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并为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6.
王晓伟  刘鹏飞 《魅力中国》2010,(32):190-190
在我国社会目前的信仰领域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正处于一种尴尬境地:作为主导信仰的同时却又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削弱,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大学生的信仰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而,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融合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是当代高校大学生教育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信仰是一种力量,是对某种人或信念的极度信任和尊重。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和认同。大学生是社会的特殊群体,即是社会后备力量,又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用什么样的信仰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既决定了个人的价值追求,又决定了社会风貌,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世界观理论联系阐述其信仰的科学性,并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引领无产阶级革命,树立无产阶级的理论自信。在分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的同时,探寻如何构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18.
戴婷婷 《黑河学刊》2012,(2):181-182
信仰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现象和独特的心理机制,它具有强大的社会控制功能,在人类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解决大学生信仰问题,重建并保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发挥其在社会t4-.~发展过程中的导向、凝聚和整合作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但也出现个人崇拜比例明显增加,宗教信仰人数增多,有无信仰无所谓或不需要信仰的趋势。信仰教育回归现实关怀才能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类信仰史上最科学、 最崇高的信仰.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在部分大学生中也存在着信仰多元化、 功利化、 迷茫化、 淡漠化和迷信化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必须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信仰教育工作.也有信仰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更有国际国内社会大背景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