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贫困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院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据2004年3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公布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贫困生比例约为20%,农、林、师范类学校贫困生比例超过30%.由于性别差异,加上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高校贫困女大学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在稀缺的岗位资源面前的处境更是艰难.文章针对高校贫困女大学生的特点,及其就业困难的原因,提出缓和这一群体的就业措施.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实行扩招和缴费上学制度以来,高校中贫困生数量有所增加,贫困生群体越来越大。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新疆高校贫困生呈现出规模大、比例高,少数民族贫困生数量多,内地生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等特点。新疆高校大多已建立起包括国家奖助学金、校级奖助学金、校友及社会单位设立的奖助学金等在内的资助体系。但在具体的资助过程中,尚存在精神资助相对不足、奖学金和助学金比例失衡等问题。今后可通过加强学生诚信教育、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相结合、积极推行校园贷款、合理调整奖助学金比例等举措,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切实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贫困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问题已逐渐成为社会各界普通关注的社会问题,并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已基本形成合力,共同关注高校中的这一特殊群体。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职责、职能也在不断改进,学生资助工作不仅是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学育人"更是高校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成人成才的最好平台?文章通过文献法和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从资助、育人角度,对当代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淡化的现状进行描述,并就如何培养构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培养教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1995年中国高校招生并轨制度开始实行,高校收费持续攀高,除极少数专业外,全部是自费上学。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部分农村或城市的贫困家庭经济压力沉重,没有能力负担大学生的高额学费,这就形成了中国高校特有的贫困大学生群体。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并呈逐年迅速上升趋势。由于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高校的普遍重视,通过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对他们的心理现状、心理问题的成因进行调查研究,为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提出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5.
高校贫困生是大学生中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面临着来自经济、学习、就业各方面的压力,极易出现心理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到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通过适应性团体心理辅导训练、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训练、自我成长团体心理辅导训练,实践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6.
以高校贫困生资助现状分析为基础,研究贫困生的资助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对该校1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抽样调查,将贫困生认定因素归为自然因素、家庭因素两类,运用模糊集合变换原理,构建递阶层次结构,建立量化的贫困生认定体系,客观评定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确保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科学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王岚 《当代经济》2016,(28):114-115
大学生资助制度是现行高校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高校的发展和制度的健全,大学生资助制度日趋完善,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贫困生资助时效性不强、贫困生资格认定困难、资助管理模式单一、资助工作的专职教师队伍不稳定、吸引社会参与力度不够,以及对贫困生心理扶贫不到位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发挥大学生资助制度的最大效用,本文就此做了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经济困难大学生是指在校学习期间支付学杂费和生活费比较困难或基本生活费得不到保障的学生,他们是我国高校中的特殊群体.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现状分析,提出了解决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大学生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随着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人数的增加,除了物质上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激励工作已成为近年来各高校扶贫助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精神激励载体过多地依靠外因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暴露出一定的弊端。因此,研究并切实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而重要的理论和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0.
魏芹 《经济研究导刊》2013,(12):135-136
高校贫困生近些年来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密切关注的焦点,在帮助高校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和各高校也开始将注意力放在如何帮助高校贫困生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上。就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工作实际,对此问题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杨艳 《经济师》2006,(10):141-142
就在全社会关心、关怀贫困生物质困难的同时,近年来一种新的“贫困现象”又悄然而生———一些贫困大学生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又面临着“心理贫困”的危机。针对这一新问题,长期关注贫困生现象的专家指出,社会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压力的同时,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2.
家庭经济贫困大学生是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直面竞争和经济贫困的心理压力,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了高校大学生心理病变的"高发群体"之一,加强对这一群体心理问题的研究,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摆在各个高校尤其是高校辅导员群体面前的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3.
《经济师》2019,(9)
贫困生是高校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近年来,贫困生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文章通过调查高校贫困学生最易表现出的心理问题,找出其根本原因,提出要有的放矢地针对问题原因,采取正确的教育管理对策,来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刘宏波 《经济师》2011,(12):118-119,122
我国已经建立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体系,但有的制度所涉及的内容已经不适应当前大学生的需求。因此,必须在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体制、资助制度法制化、资助资金筹集、助学贷款制度设计、贫困生资格认定、资助社会效益以及个人征信系统建设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创新高校学生资助制度。  相似文献   

15.
国家给与在校大学生的资助给贫困生送来了福音,不仅减轻了贫困家庭的负担,而且还为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保障。但是,高校贫困资助体制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同时,资助给贫困生的心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何完善高校贫困资助体制以及消除贫困生心理负担成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读书难”这一问题的关键,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在校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以及高校的稳定发展。本文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做好高校贫困资助工作。  相似文献   

16.
周以林 《经济师》2012,(10):76-77,80
高校大学生校外租房历来是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和社会所关注的一个焦点。大学生校外租房现象给高校稳定安全和学生自身成长带来一定冲击,给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大学生校外租房现象的主要原因既有对人格发展缺陷的补偿,也有青年人的情感发展和生理发展需求,学习方法不当、经济困难以及学生宿舍功能不全等多维因素。对此,高校应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共处能力、改善学生社区物质文化条件,增强高校学生社区住宿的吸引力,建立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  相似文献   

17.
贫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部分贫困生存在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心理原因主要在于认知层次上不知恩,在情感层次上不感恩,在意志和行为层次上不报恩。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物质生活上为贫困生排忧解难的同时,更要关注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可以通过有效的规划,充分利用好贫困生资助平台,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8.
高校贫困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和思想具有自卑、自闭、敏感等独特的特点,应该对此特别关注。贫困大学生的救助应是全方位的,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其中只有以思想教育为主的救助才能使其真正"脱贫"。具体途径有,引导贫困生正确理解贫困,坚强面对;给予贫困生更多的关爱,建立自信;抓楷模、塑典型,树立精神榜样等。  相似文献   

19.
作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贫困大学生不仅承受着经济压力,也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促进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当今我国高校中贫困大学生"挂科"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贫困生数量日益增多,有关统计指出,全国各高校贫困生所占比例最低为10%,最高达35%,平均数量已占在校大学生人数的20%以上而且还呈上升趋势.1而与此同时,高校贫困生"挂科"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鉴于此,本文从贫困生"挂科"问题着手,结合马斯洛层次需要论,重点分析了"挂科"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克服贫困生"挂科"问题的对策,以期扭转贫困生"挂科"境况严重的局面,进而推动大学成才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