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评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特殊性,在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诸多因素中,传导中介(商业银行)、传导客体(个人与企业)的行为和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起主要作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是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反映迟滞甚至产生背离,微观主体不健全及金融市场不完善。  相似文献   

2.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当前货币政策调控需要探讨的是,中央银行调控的政策意图如何有效地传导并实现货币,信货的预期调控目标,该文介绍了近年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无法有效传导的表现,分析了传导机制失败的原因,并指出央行近期和中期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宏观微观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促进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的微观主体,有效约束地方政府对金融的干预等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其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玮 《经济论坛》2003,(14):20-21
一、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要保持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畅通,需要货币政策传导主体(中央银行)、中介(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和客体(企业和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积极引导货币政策影响总产出和宏观经济运行。然而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表明,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传导机制存在一些问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率传导机制受阻。近几年来,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利率在央行与商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在货币市场各交易主体之间的传导作用在不断加强。特别在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同业…  相似文献   

5.
货币市场、利率与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宏观经济研究》2001,(10):37-41
1998年以来,伴随着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引起理论界广泛关注。从一些发达国家的情况看,通过货币市场和利率的作用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一条基本渠道。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货币市场和利率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但由于我国货币市场还待完善,利率尚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随着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模式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方式的转变,加快构造畅通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越来越迫切。通过发展货币市场、实现利率的市场化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问题,成为当前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翁悦 《经济师》2001,(4):62-64
针对1997年下半年起出现的通货紧缩现象,我国央行出台了一系列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但实际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文章着理从货币政策的调节主体与客体的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工具与目标之间的传导机制这两个角度分析了造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种种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新的国际环境,我国国内的金融环境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中共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不定因素将增多,造成中央银行控制相关经济变量的力度减弱,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将失灵,进而导致中央银行无法及时、有效地实施货币政策。因此,有必要对新环境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特别是货币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力影响。  相似文献   

8.
金融创新是金融业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它不仅是宏观经济条件变化的结果,同时又对宏观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货币政策方面,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及其实施效果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传我国金融创新下的货币政策制定及其操作面临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正在推进过程中,在存贷利率管制完全放开之前,货币市场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方面正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1)作为准市场利率的货币市场利率对部分实体经济变量有较强的解释能力,甚至优于M2的解释能力,但对另外一部分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不显著;(2)货币市场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的短期调控能力较弱,货币市场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通胀预期的引导;(3)利率管制是利率传导机制部分失效的重要原因,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利率传导机制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其职能的有效发挥和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研究这种变化及其影响程度,对于制定和调整货币政策,促进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制衡关系货币政策对社会资金的存量和...  相似文献   

11.
中国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低效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崇正 《经济问题》2003,(12):42-45,49
当前中国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效率是十分低效的,低效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已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要求,同时利率管制造成了我国金融资产间利率结构的形成机制极不合理,货币市场与股票市场分割且发展不平衡,股票市场规模偏小,且自身又存在严重的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12.
宋清华 《当代财经》2002,(11):30-33
信贷市场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志的主要渠道,但货币政策在信贷市场的传导过程中仍然面临来自商业银行和微观经济主体的障碍。笔者就提高信贷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建议如下:一要实行稳健的信贷政策,完善信贷政策的操作及实施机制;二要增强商业银行的货款营销观念,积极拓展信贷市场;三要转变政府职能,改善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3.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变迁、效应及疏导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一般分析框架入手,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顺利运行的原因,并提出了若干疏导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当前及今后货币政策和相关金融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货币政策宜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 重大导向调整需十分谨慎 进入2003年以来,金融运行出现了比较显著的变化,货币供应量增长在上年底基础上继续加快,金融机构储蓄存款和贷款较快增加,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的同时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5月份广义货币M_2同比增长20.2%,增幅比上年同期高6.2个百分点,为1997年8月以来最高值;狭义货币M_1同比增长18.8%,增幅比上年同期高4.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5.
当前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原因主要是机构活力不足、金融经济结构不对称、微观经济主体引致需求不足和金融市场发育不健全等,针对这些,笔认为可从再造微观基础、推动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协同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规范和发展货币市场、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和加强金融监管等方面改革,为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创造宏观、微观环境。  相似文献   

16.
我国债券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柱斌 《经济论坛》2006,(14):44-47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描述了货币当局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作用过程,它是货币政策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一、相关文献综述托宾(Tobin,1969)认为在存在资本市场的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变动会通过货币供给和利率结构的变动而改变货币与真实资产的相对吸引力,从而使资产发生明显替代,最终导致投资及收入的变化。莫迪格利亚尼(Modigliani.Franco1971)认为消费者…  相似文献   

17.
通货紧缩下有效货币政策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我国货币政策低效的原因进行分析,考察了当前制约货币政策选择的一些深层次因素,如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银行信贷渠道狭窄等,并就如何提高货币政策效率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
孙勇  王丽娜 《经济研究导刊》2010,(17):101-103,179
利用新汇改以来的中国经济数据,采用H-P滤波技术和VAR模型等方法对中国货币政策汇率传导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货币政策调控与人民币汇率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协整关联度很低且因果关系倒置,货币政策调控不足以引致人民币汇率相应变动;人民币汇率对各变量的冲击响应时滞平均为6-8个月.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Granger检验、ADF单位根检验、Engle-Granger两步法协整检验和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选取1993—2007年的样本数据,实证分析了利率对经济运行变动趋势的四个关键性因素——货币供给、投资、产出、物价的作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利率传导存在非对称性效应,其非对称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紧缩性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应大于扩张性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应;利率冲击对投资的作用效应非对称性较弱;利率冲击对物价的效应相对利率冲击对产出的效应而言,前者更有效,利率冲击对物价作用的效应非对称性大于利率冲击对产出作用的效应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