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直以来,由于作为核燃料组件包壳材料的核级锆产业处于核工业体系之外,同时也因为上世纪90年代核电产业规模较小,核级锆材需求不大等原因,导致中国的核级锆产业发展缓。幔,从高燃耗锆合金的品牌研发,到锆合金应用于核燃料组件的相关材料生产.在中国都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和自主知识产权。  相似文献   

2.
正一直以来,由于作为核燃料组件包壳材料的核级锆产业处于核工业体系之外,同时也因为上世纪90年代核电产业规模较小,核级锆材需求不大等原因,导致中国的核级锆产业发展缓慢,从高燃耗锆合金的品牌研发,到锆合金应用于核燃料组件的相关材料生产,在中国都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和自主知识产权。近年来,随着我国核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核级锆材的需求大大增加,核级锆产业的自主化问题也逐渐提上日程。本刊特对中国核级锆产业的症结、国外锆产业状况等进行分析观察,并  相似文献   

3.
速递     
《中国核工业》2014,(7):8-8
中核集团自主研发CF3燃料元件实现入堆7月10日,随着中核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孙勤宣布启动入堆,四组银色组件插入秦山第二核电厂2号机组反应堆堆芯,标志着由中核集团自主研制的先进核燃料元件(CF3)完成研究、设计、试验、制造等主要研制工作,进入随堆运行考验阶段,对其关键性能指标进行最后验证。这是我国核燃料技术自主研发进程中又一个重要里程碑节点。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核燃料组件自主研发取得重大进展。4月2日,中国广核集团科技研发部负责人邹勇平透露,他们已完成自主品牌核燃料组件结构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级锆合金产品已完成工艺试制,自主核燃料性能分析软件已推出试用版。核电站的燃料是铀,其被烧结成一个个圆柱状的二氧化铀陶瓷芯块,叠装在用锆合金做成的包壳管中,做成一根根细长的燃料棒,再把这些燃料棒按一定规则组装成一个个燃料组件,就可供核电站使用。核电站的反应堆堆芯装有上百个这样的核燃料组件,总重量达几十吨。锆合金是以锆为基体加入其他元素而构成的有色合金。随  相似文献   

5.
迟滞的中国锆产业新跃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核燃料元件是核电站的能量"源泉",是核反应堆的核心部件,它直接关系到核反应堆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而锆合金,因其优良的中子物理、机械和水化学性能,成为当今核电站高性能核燃料元件包壳的首选材料。用于制造核燃料组件的锆合金材料,称之为核级锆材。核级锆材技术,包括从核级海绵锆开始直至核燃料组件用的管、棒、带材的制造技术。随着我国核电的发展,建立完整的核级锆产业链,研制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级锆合金产品,实现核级锆材的自主加工和制造,解决核燃料组件所需的核级锆的国产化和自主化供应问题,已经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6.
速递     
<正>我国率先突破热核聚变工程核心技术近日,由中核集团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研发制造的国际热核聚变核心部件——超热负荷第一壁原型件在国际上率先通过权威机构认证,这是我国对国际热核聚变项目的重大贡献。西南物理研究院完成该部件的自主研发制造工作,将对未来自主建造聚变堆,有很大的促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11月28日,中核集团在京正式发布其自主研发、可实现区域供暖的"燕龙"泳池式低温供热堆。"燕龙"泳池堆的发布,标志着中核集团在核能供热技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也正式开启了十九大之后,中核集团核能多元化应用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机电工业》2010,(8):15-15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目前在京宣布:由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中国第一座快中子反应堆——中国实验快堆(CEFR)达到首次临界。这意味着中国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由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八个拥有快堆技术的国家。  相似文献   

9.
《中国核工业》2014,(6):30-31
6月18~21日,中核集团在闽项目亮相在福州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展会上,中核集团以“发展清洁能源,助力海西发展”为主题,重点推介了三代自主核电品牌“华龙一号”,介绍了集团公司在闽产业项目——福清核电工程进展、漳州核电项目、ACP100小型堆、快堆以及风电项目等。  相似文献   

10.
7月24日,广东东方锆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召开了中核集团入主以来的首次股东大会,中核集团提名的5名董事全部进入董事会,在董事会9个席位中占据多数席位,中核集团并购东方锆业工作顺利收官。该项并购是国内首例通过存量股份置换并购上市公司的案例,也是中核集团首次成功并购国内上市公司,为加快发展核级锆产业提供了一个优良的资本运作平台,对集团公司双资推进工作具有重疆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华龙一号"工程建设中,中核集团坚持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制造之路,充分利用我国成熟的核电装备制造体系,联合国内75家高校、科研机构及设备供货商共同参与研发制造."华龙一号"首堆工程设备供货商分布于全球各地,其中直接供货商300余家,分包商达到5300多家.从设备规模来看,"华龙一号"首堆工程中共有各类型设备7万余...  相似文献   

12.
速递     
正中国大陆核电机组运行已达230.39堆年根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核电运营信息网(CINNO)统计,截至2017年2月28日,我国共有商业运行核电机组35台(不含台湾地区),运行堆年为230.39年。其中,1994年4月1日投运的秦山核电站运行22.93堆年,大亚湾核电1、2号机组分别运行23.09堆年和22.83堆年。(核能行业协会网)中核集团自主研发中子吸收材料进入工程应用阶段  相似文献   

13.
我国政府对小堆的发展十分重视,《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分别将小型堆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列入其中.《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核电安全规划》提出要通过政策支持和加大投入,加强对小型堆等新型核电的技术研发,适时建设示范项目.中核集团自主研发的多用途模块式小型压水堆ACP100核电技术,目前已基本完成,具有先发优势.  相似文献   

14.
《电力技术经济》2010,(9):57-57
由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中国第1座快中子反应堆——中国实验快堆(CEFR)7月21日首次成功临界。这是中国核电领域的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意味着中国第4代先进核能系统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由此,中国成为继美、英、法等国之后,世界上第8个拥有快堆技术的国家。  相似文献   

15.
正目前,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核电大国。而要实现从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转变,必须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和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核电品牌。基于此,中核集团和中广核作为我国最主要的核电研发、建设和运营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联合开发自主核电技术品牌"华龙一号",全面参与国际核电市场竞争,开拓国际核电市场的"中国领域"。中核集团和中广核坚持自主创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4月28日,中核集团正式对外介绍了"玲龙一号",这是中核集团研发的多功能模块化小型压水堆ACP100的名字。随着核电发展的多样性需求,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小型核电站的开发和应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表示,鼓励和支持发展安全性和经济性具有良好优势的中小型核电站。世界各国早期已经建造了一定数量的小型试验堆,美国、俄罗  相似文献   

17.
3月2日9时12分,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热态性能试验基本完成,为后续机组装料、并网发电等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我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是当前核电市场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是我国核电创新发展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其国内外示范工程按期推进建设,对我国实现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跨越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核集团海内外共有5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在建,建设工程安全和质量处于良好受控状态.  相似文献   

18.
自主开发出"中国品牌"的百万千瓦级核电,是核工业人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们付出了十多年的努力,经过持续研发、不断改进和自主创新,如今,这个梦想距离实现的日期越来越近:2012年年底,中核集团自主研发的三代百万千瓦级核电已经完成初步设计和初步安全分析报告编制,2013年底具备首堆工程开工条件."中国品牌"的百万千瓦级核电呼之欲出,它名字是"ACP1000"."A"代表先进,"C"代表中国,"P"代表堆型为压水堆,"1000"代表机组容量为百万千瓦级.  相似文献   

19.
正从4月15日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核工业展上了解到,中核集团及中核建集团各自研发的小型核电站近期都在海外市场取得进展。小型核反应堆自取得技术突破以来,一直都是中核集团对外展示的重点。今年,中核集团进一步推出ACP100S,在此前陆地小型核电站ACP100的基础上,研发出适用于海上作业的浮动式小型核反应堆,装机容量仍为10万千瓦。中核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天林介绍,中核集团研发的ACP100小型核电站及ACP100S浮动  相似文献   

20.
《中国核工业》2021,(5):22-25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华龙一号"作为我国自主三代核电的重要品牌,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与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2号机组无疑是向世界推广的"双子星".若说全球首堆商运的重要意义在于标志着中国三代核电技术跻身世界前列,那么海外首堆商运的重要意义则在于充分证明了中国自主三代核电"走出去"不仅可能而且可行. 作为中核集团全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