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晓英 《时代金融》2009,(4X):78-80
经济危机给全球经济都带来了寒意,中国经济以及大多数企业都感到寒意,特别是电力行业。经济危机给电力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危机,同时危机中也包含了机遇。本文就经济危机对电力行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董绍江 《中国外资》2013,(12):154-155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反来,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第二大经济体,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图从中国的经济增长、出口、通货膨胀等几个方面分析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以来对中国经济带来的风险。并对中国应对欧债危机对经济的风险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徐奇渊  熊婉婷  栾稀 《金融论坛》2022,27(1):3-8,50
后疫情时代,滞胀和债务危机风险并存,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挑战.本文发现,基准情形下,各国面临的滞胀压力和债务危机风险均有望缓解,但仍需警惕负向的供给冲击进一步持续、各国经济复苏分化加剧、主要经济体逆周期政策退出时点选择不当等风险事件.极端情形下,局部地区乃至更多国家或因上述风险事件陷入滞胀或爆发债务危机.中国应坚持"以我...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为背景,选取中国经济和英国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数量模型,对危机中风险的传导效应进行实证检验。比较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和英国的影响效应,最后得出结论,由于中英不同的经济金融环境,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表现为溢出效应,而对英国的影响则主要表现为季风效应。  相似文献   

5.
张远 《银行家》2011,(11):70-72
近期,随着国际评级机构下调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国家主权债务评级后又下调了意大利国家主权债务评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出现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欧元区经济出现极大的风险性并导致全球经济出现不稳定性。由于中国经济对稳定世界经济金融的重要性,中国地方债务是否也会像欧元区一样出现危机,也成为当前世界关注的一个重点,特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给予极大关注和担忧。本文拟重点研究当前我国地方债务风险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本质区别,并通过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成因的分析,探讨对我国地方政府负债管理的启  相似文献   

6.
元羽 《财会学习》2021,(13):33-34
在我国"双循环"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大背景下,电力行业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非重要的位置。但电力行业本身存在项目涉及金额过大且资产负债率偏高等财务风险问题。本文将会以F电力企业为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对该企业的基本状况及财务风险进行研究,并结合所学提出相关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基于传统分析框架评估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会导致许多风险以及风险关联被屏蔽,造成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评估落入"风险盲区".财政政策只有有效对冲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相互关联的公共风险,才能真正为经济增长注入持久的确定性.通过考察"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和"新冠肺炎疫情危机时期"中国、美国和日本的财政政策不难发现,三者在实践逻辑上都有意无意地遵循着公共风险逻辑.财政政策应跳出片面的经济系统分析,基于社会大系统中的公共风险与财政风险的权衡来制定和调整,着眼于中长期力求全社会的公共风险最小化,而不只针对经济波动,财政政策与其他公共政策的相互协调也应以此为旨归.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目前国内银行业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中还存在:风险因子的选择缺乏考虑市场风险以及信用风险,风险因子权重的设计缺乏科学性和经济意义,以及忽略传染效应等问题。本文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实际,致力于解决以下问题:(1)如何设定风险因子和确定风险因子的权重,以及以什么标准来判断流动性风险;(2)自下而上地对单家银行及区域银行体系做流动性压力测试;(3)利用银行间市场,充分考虑冲击产生的第二轮效应。为开展压力测试及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上证房地产指数代表房地产业,以上证综指代表资本市场,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度量房地产业对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的贡献度。度量结果发现房地产业对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贡献与经济整体变动趋势一致,房地产业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时期和2015年中国股灾时期系统性风险贡献较大,经济平稳时期系统性风险贡献小。通过对比沪市不同类型的房地产公司,结果发现住宅地产对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贡献最大。本文还比较了房地产业、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和多元金融业对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贡献,结论表明房地产业对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最大。房地产业与资本市场之间存在紧密的相关性,是可能引发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危机的重要来源,政策制定者应强化房地产业的监管。  相似文献   

10.
梁佳丽  张捷 《新金融》2008,(10):16-19
2007年以来,美国经济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爆发了次贷危机,由于蝴蝶效应的影响中国经济不能独善其身。本文基于微观经济的视角,首先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接着按照行业相关性的理论,着重分析了次贷危机对于我国金融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并认为加强金融行业的风险防范和监管、审慎选择房地产市场的税收政策和手段有利于减少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确保我国经济的和谐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眼于当前欧洲债务危机的发展形势及中国国内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中国该如何应对欧洲债务危机,指出了中国救助欧洲债务危机的目的和其中存在的风险,并得出中国应首先以内部建设为主适时适量地救助欧洲债务危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阐明的政府债务以及地方政务债务的含义,指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多潜在的风险,进而分析我国地方债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我国的地方债务危机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商业银行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也越来越广泛。但是,随着经济危机爆发,商业银行融资业务中比重的上升,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本文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提出了一些风险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美国次贷危机成因及影响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归纳,首先从外部的经济周期和内部的资产证券化运作两方面概述了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然后归纳了次贷危机对全球及中国的金融机构、资本流动、实体经济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风险防范、加强监管、把握宏观政策平衡及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5.
林毅 《海南金融》2014,(9):38-43
在2007—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充分运用金融安全网措施,较好地化解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降低了风险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本文拟总结危机期间各国创新性地运用金融安全网的相关措施化解系统性风险的基本情况,分析上述措施的必要性以及可能的政策后果,并结合危机后各国对金融安全网相关制度安排的调整和改进,对建立健全中国金融安全网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选取四大类22个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析出经济增长动力风险、证券市场泡沫风险、外部经济风险、房地产价格泡沫风险和经济脆弱性风险等构成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5类风险因子,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及其5类风险因子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动态影响。实证研究表明,各风险因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时滞性,影响程度和影响时长方面存在差异。证券市场泡沫风险、外部经济风险和房地产价格泡沫风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时滞性,外部经济风险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程度最大,证券市场泡沫风险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持续时间最长。基于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美国次贷危机成因及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美国次贷危机成因及影响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归纳,首先从外部的经济周期和内部的资产证券化运作两方面概述了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然后归纳了次贷危机对全球及中国的金融机构、资本流动、实体经济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风险防范、加强监管、把握宏观政策平衡及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8.
电力行业是我国基础性产业,它支撑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的财务安全越加凸显重要。本文介绍了电力企业内部风险的因素主要在营销活动、产权结构、融资方式三个方面,分析了内部财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因素和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产权结构上引入市场化运作、改变单一的融资方式、提高企业风险意识和财务风险预警、培养和引进专业的内部财务风险控制人才,从而保证电力企业财务上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爱尔兰债务危机是综合性的经济金融危机,表面上是政府债务问题,但根子在于房地产泡沫及其破灭——房地产绑架了银行,银行又绑架了政府。此外,危机也揭示了经济过度依赖外资、金融过度杠杆化所存在的巨大风险。这些对正确认识和防范当前中国经济的潜在风险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热钱涌入的风险分析及控制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考量危机之后的热钱涌入,发现其对中国经济构成一定的风险,并以国际经验为鉴,如果单独依靠资本管制应对热钱现象,就必然忽视热钱炒作楼市后通过巨额房地产银行贷款为传导引发中国金融危机的可能。结合分析中国经济现状,本文的结论是执行抑制通货膨胀、压制资产泡沫的货币政策是管理热钱风险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