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如今的农村,已看不到“喇叭一喊,一起出工”那种劳动场面了。然而,这种出工方式最近又在贵州省天柱县蓝田镇凤阿村出现了。该村凤阳山4个村民组的村民们给这种已过时的劳动方式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在上级的帮扶下,克服了生存条件恶劣、不通公路、信息闭塞的困难,几年如一日地投身于山区开发,使全村面貌焕然一新。(一)凤阿村坐落在天柱境内的凤阳山巅,距县城60余华里,距镇所在地蓝田近30华里,有8个村民组150余户630余人,大小14个小山寨散落在长条形8平方公里的大山脊上。1996年以前,这里没有电,也不通公路,凤阿与外界相连的是…  相似文献   

2.
明代的凤阳、临淮二县是皇帝故乡,《明实录》等诸多史籍皆云洪武十六年三月朱元璋永免凤阳、临淮二县徭役和赋税。但是,实录和方志中又反映二县的徭役和赋税在明代还相当沉重。原来,明代将凤阳、临淮之民分成二类,一类是编民,是明初迁移来的人,这部分人须向封建国家交租服役;另一类是土民,是世代居住在当地的人,他们只为凤阳皇陵祭祀输送物质和劳务供应,不再承担国家其他赋役。由于《明实录》对此事记载范围不明,导致其他史籍在此问题上多有失误  相似文献   

3.
要是岁月推前二十几年,说起安徽凤阳小岗村来,恐怕十有八九的人都会摇头纳闷,不知所云.这毫不奇怪,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与周边庄子没啥两样,老百姓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男女老幼长年衣衫不整,住着茅草房,穷得叮当响.然而,只缘这里发生了一件令当时中国人连想都不敢想、后来引起史变波澜的事,一夜之间,小岗的名字便像长了翅膀,飞出了凤阳,飞越了安徽,响彻了整个中华大地,成为全国关注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首流传在淮河边的民歌《凤阳花鼓》,描述的是明清时期,凤阳府(今皖北地区)"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不断",灾民外出卖唱求生的情景,也是昔日安徽多灾多难、百姓生活水深火热的真实写照。据史料记载,从光绪元年(1875年)到民国24年(1935年)的60年间,安徽就有24年受  相似文献   

5.
纵横交错的街道上车水马龙,两旁是林立的高楼.气势宏大的汽车总站、现代化的办公大楼和大商场,身着时装的人们在街边快行……毕节城区乃至毕节地区这些年发展得很快,记者早有耳闻,可真是亲见,还是很吃惊,与1988年常近时(毕节试验区顾问组常务副组长)笔下的"县城主要只有一条街区,毕节一中的教学楼成为街区一景"的毕节县城相比,可谓沧桑巨变.  相似文献   

6.
凤阳的跨越     
金秋时节,我们收到安徽凤阳刘洪学同志寄来的有关大包干的历史资料,引起我们对凤阳的关注。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的前夕,记者一行来到凤阳,探访这方热土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以改革赢得巨变历史上的凤阳,曾因出了明太祖朱元璋而闻名四方。然而朱元璋并没给凤阳带来福祉,相反,凤阳花鼓倒是这样述说:"说凤阳,道风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穷则思变。20年前,为贫困所迫的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冒天下之大不韪,率先实行了包干到户。在小  相似文献   

7.
一、大包干开创了凤阳农村经济的新局面 凤阳县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发祥地。全县有46个乡镇,353个行政村,3513个生产队,120877户(其中农业户100076户),55.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0.10万人),社会劳动力28.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劳动力25.75万人),耕地120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2.39亩,劳均占有4.6亩)。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是一个“三靠县” 历史上,凤阳是全国有名的穷县。解放前十年九荒,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身背花鼓四处逃荒要饭;解放后由于极左路线长期反复折腾,农业低产落后,农民生活贫困,常有外流乞讨。  相似文献   

8.
家乡的路     
我的家乡位于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一个比较偏僻的小镇,距县城约18里路。在我童年的时候,小镇到县城没有一条公路。唯一的一条水路因河道窄,河床浅,每天早晚两班的轮船也是时开时停,没有个准儿。乡亲们进城主要是走那条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由于交通不发达,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很低,我家的生活也很拮据。记得我初中毕业考上县城第一中学读高中那两年,星期天回家取东西,步行成了主要交通方式。有时遇到刮风下雨天,轮船开不了,踩着泥泞的小路一步一步艰难地行走时,多么盼望有  相似文献   

9.
灵山县新圩镇位于县城南边,离县城只有几公里。这个镇有31个村公所,225个自然村,87919人,耕地48674亩,其中水田40588亩,人均有水田0.46亩。在这样人多田少的地方,怎样奔小康?新圩镇的农民经过几年的探索,认为实行“稻—稻—菜”种植制度是一条出路。 一、稳定粮食面积,努力提高单产 新圩镇为了粮食自给,并对国家有所贡献,首先抓稳定粮食种植面积。这个镇粮食播植面  相似文献   

10.
正多年前,就在广西桂林其它村屯都在种植金桔、砂糖桔的时候,位于阳朔县城东北面的樟桂村却积极发展以茂谷柑种植为主的多种经营,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村落的产业发展路子——另辟蹊径种植茂谷柑樟桂村位于阳朔县城东北部,属于阳朔县百里新村的一部分,毗邻县城。这个村子有8个自然村,900多户,3400多口人。尽管地处阳朔东北部,毗邻白沙金桔产业种植基地,然而樟桂村委在种植金桔的基础上,另开一条致富路,发展种植茂  相似文献   

11.
下石太镇,是广东省英德市最小的一个镇。一条笔直的大街,横穿全镇,站在镇头一眼就可以望到镇尾。在临街、靠近镇尾处,有一栋不起眼的两层小楼。29年里,下石太镇下辖的108条自然村中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中央(1984)年1号文件精神的深入贯彻,巴中县曾口区广大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极积性进一步高涨,今年以来,全区有一百多户农民要求自理口粮到区场镇落户务工、经商、办服务业。为了满足农民的这一要求,加快区集镇建设步伐,曾口乡党委、政府决定并规划,在曾口场镇兴建一条专业户大街,允许并支持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区场镇落户。目前,这条专业户大街正在积极兴建。  相似文献   

13.
纵横交错的街道上车水马龙,两旁是林立的高楼。气势宏大的汽车总站、现代化的办公大楼和大商场,身着时装的人们在街边快行……毕节城区乃至毕节地区这些年发展得很快,记者早有耳闻,可真是亲见,还是很吃惊,与1988年常近时(毕节试验区顾问组常务副组长)笔下的“县城主要只有一条街区,毕节一中的教学楼成为街区一景”的毕节县城相比,可谓沧桑巨变。  相似文献   

14.
跟踪采访沈浩6年,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去凤阳、去小岗,去寻觅鲜活的新闻素材。可万万没有想到,这一次,是去送沈浩最后一程。从灵堂到殡仪馆,从殡仪馆到小岗村公墓,成千上万闻讯赶来的群众,神情凝重,泪眼模糊。"沈书记一路走好"、"沈书记永远和小岗在一起"……那一幅幅白底黑字的挽幛,寄托了凤阳人,寄托了小岗人,寄托了农民兄弟,对这位村书记的挚爱与哀思。  相似文献   

15.
走进朝天区这个曾经历2008年地震重创的川北小县城,眼前处处焕发出新的生机:一幢幢民居鳞次栉比,一条条公路四通八达,一串串笑语洒满山水间.这一切,无不凝聚着该区国土资源分局的工作成果.  相似文献   

16.
松桃苗族自治县黄板乡,从90年以来以开发非耕地为突破口,五年兴办林场26个,开发非耕地21850亩。昔日荒山秃林,如今郁郁葱葱,他们从实践中找到了一条致富之路。 一、开发非耕地 找准突破口 黄板乡地处松桃的北大门,距县城13公里,境内有松桃至秀山、松桃至花垣两条公路穿过。全乡28个村211个村民组,5394户24865人,少数民族人口占70%,面积118平方公里,耕地17061  相似文献   

17.
距衡东县县城80华里的横路乡,原是一个丛山绵延、地瘠水恶的偏僻山区.如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却是一片崭新的天地:一条条公路似一条条飘带,在崇山峻岭间萦绕,交织成网;大型的商品粮基地平整规范,葱茏一片;一根根电话线横空架起,连接着天南地北;全乡人均年纯收入增加到3000元--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新金县普兰店镇,是一个有八十多年历史的老镇。现占地四点八平方公里,四万四千多口人。一九八三年工业产值一亿一千万元,商业销售额一亿九千万元。近两年,该镇在旧区改造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一九八三年成片改造镇街六百多延长米,新建五层以上楼房十二栋,面积两万多平方米,其中商业网点二十多处,面积三千多平方米,初步形成了一条繁华、整洁的商业大街。一九八四年又在丹(东)普、哈大过境公路一千二百延长米的地段,安排建筑面积一万七千平方米开创了城镇建设的新局面。他们的经验主要有三条。(一)总结经验,明确城镇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19.
雨晨 《浙江林业》2012,(4):14-15
说起杭州,谁都知道有一个美丽的西湖,这里山清水秀、绿荫遍布、鸟语花香,是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人们发现,这两年,杭州又增添了一道红色的风景。这红色就是杭州随处可见的公共自行车。无论在西湖边,还是在大街上,不时有一辆辆的红色自行车驶过。骑这种车的不仅有本地人,也有外地游客;中国人居多,外国人也不少。人们上下班、出门办事、游览景点,已很习惯于租一辆自行车。公共自行车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亲密伙伴。  相似文献   

20.
扶沟作为传统农业县,有过辉煌的历史、曾创造了"创作套种、保护栽培、庭院经济、综合开发、规模经营、高产高教"的"扶沟模式",走出了一条平原农区以集约农业带动县城经济发展的成功之路.然而近年来扶沟农业发展形势严峻,致使这个传统农业大县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挑战.据统计,2005年,扶沟县在河南省109个县市排序中,扶沟处于第87位,比1991年的第21位下滑了66个位次.扶沟农业的光环为何渐渐褪去?扶沟人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困局?效果怎样?扶沟的农业如何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