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粮食损失浪费是全球性问题,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全球每年浪费的食物高达16亿吨,其中可食用部分达到13亿吨.减少粮食损失浪费成为全球共识,世界许多国家都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采取相应措施节粮减损.  相似文献   

2.
<正>第九章促进粮食节约减损加快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实施、全民参与、共同行动的粮食节约减损机制,减少粮食流通各环节损失,构筑"无形粮田"。到2020年,每年减少粮食产后流通环节损失浪费1300万吨以上,损失浪费率下降40%以上。第一节促进农户源头减损鼓励藏粮于民,积极实施粮食产后服务工程,建立和完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推广经济、适用、防虫、防霉储粮新装具、新技术,促进农户粮食储藏科学集约规范发展,引导和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粮  相似文献   

3.
正9月10日,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在山东济南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出席开幕式,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并致辞。吉炳轩指出,习近平主席对此次大会高度重视,专门发来贺信,呼吁各方携手合作推动粮食减损,为实现"零饥饿""零贫困"目标贡献力量。当前,我们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和气候变化等,全球粮食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粮食损失和浪费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今年中国通过了反食品浪费法,以法律形式规范消费者和餐饮行业行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4.
山西     
<正>世界粮食日当天,山西省粮食局组织相关单位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上,山西省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丁文禄作了题为《营造惜粮如金社会氛围促进节粮减损取得实效》的讲话,从我国粮食产后损失情况,减少粮食产后损失的重要意义、根本途径和山西省采取的粮食减损增效措施等几个方面对开展好"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农业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气象局、省妇联等部门相关负责同志;省粮食局领导和机关全体干部参加了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5.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然而粮食产后损失浪费却威胁着粮食安全.这些浪费究竟有多少?节粮减损的空间有多大?在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前夕,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接受了采访. 我国粮食产后损失每年至少700亿斤,接近年总产量的6% “我国粮食连年丰产,市场供应充足,当前粮食安全形势好,但我们要居安思危,丰收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  相似文献   

6.
国家粮食局日前在山东淄博正式启动农村粮食产后减损安全保障试点工程。由此开始,我国将用10年左右时间,为500万农户改善储粮条件,年减少粮食损失55亿公斤。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粮食行业多措并举,从粮食收购、储藏、加工、包装、运输、消费等各个环节入手,大力推进节粮减损,取得显著成效。——抓好粮食收购和产后服务,帮助农民减损增收约1400亿元。在粮食连年丰收的形势下,大力实施"粮食产后服务工程",为售粮农民提供烘干、清杂、过筛服务,促进粮食提级进等。遇到连续雨雪等不利天气时,积极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指导农民搞好晾晒整理和庭院保粮,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各地  相似文献   

8.
保障粮食供给安全既要做好“加法”也要做好“减法”,实现粮食减损就等同于增产,应立足源头从生产端抓起做好粮食减损工作。减少粮食生产损失能增加粮食供给,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强化抵御粮食危机的能力。但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仍存在明显的潜在损失与直接损失,生产减损空间依然较大。减损工作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以数字化与信息化为特征的智慧农业通过优化生产要素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化设施建设、升级服务管理为粮食生产减损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可以从粮食育种、监管、产中、减灾和收获智慧化五大着力点全面突破,并从“规划+”“执行+”“科技+”“人才+”“反馈+”等方面加快构建智慧农业助力粮食生产减损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和浪费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论述、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促进粮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粮食产后损失和浪费因其负外部性损害了消费者的粮食获取权,并对生态环境和膳食健康等造成了联动性影响。与增产和进口相比,节约减损承担的风险更小,可以同时提高粮食供给、粮食可获性和粮食利用能力,存在很大的减损空间。本文从负外部性治理和企业社会责任等角度出发,基于当前中国粮食产后减损工作面临的困境,提出了鼓励协同创新应用、抓住减损关键环节、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节粮减损政策体系、增强节粮减损意识、深度开展国际合作的减损策略。  相似文献   

10.
粮食是人类生存之本,是经济社会发展之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稳步增强.但是,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淡水资源紧缺和耕地质量下降等问题呈加剧趋势.同时,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环节存在大量损失浪费现象,每年损失浪费的粮食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粮减损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浪费粮食的不良风气必须坚决刹住.值此2014年世界粮食日和爱粮节粮宣传周之际,我们向全社会倡议:从我做起,节约一粒粮.  相似文献   

11.
粮食在收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损耗,降低收储质量,不利于粮食收储体系的建设.尽管近年来国家各种政策的落实,使粮食在收储环节的损失逐渐减少,但该环节的节粮减损任务依然严峻.文章就粮食浪费及损失问题的严重危害,分析了中国粮食收储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的路径,以及粮食收储出现损耗的原因及节粮减损的有效策略,以期为促进粮食收储节...  相似文献   

12.
我国粮食产后损失情况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分析了粮食产后各环节损失的原因及损失量,针对相关粮食损失原因及状况,提出了减少粮食产后损失的措施及建议,以期为我国实现节粮减损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信息与动态     
世界粮食产销形势 1985/86年度世界粮食生产前景良好,预计可达历史最高记录,总产18.27亿吨,比1984/85年度增产1.4%,约2,5010万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分析,1985/86年度粮食库存量预计比上年增多4,200万吨,总量可达3.06亿吨;世界粮食供应量总计可达19.75亿吨,比上年度增加6,400万吨。由于上年  相似文献   

14.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6月13日发表声明,指出全世界每年浪费的粮食数量达到13亿吨、价值近1万亿美元,呼吁全世界响应节约粮食的倡议,努力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粮农组织表示,每年世界上供人类消费的粮食中有1/3被丢弃或损失,同时被浪费的还有用于生产粮食的自然资源。倘若这些粮食中有1/4能够保留,就足以养活全世界目前约9亿的饥饿人口。粮农组织说,通过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来改善粮食安全状况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稳步实施,我国粮食产能稳定提升,2022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6.1公斤,超过了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我国粮食产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矛盾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保质量、减损失成为粮食生产面临的重要课题。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的贺信中指出,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粮食供应链涵盖了粮食生产消费的各个环节,链条长、环节多、  相似文献   

16.
高层信息     
中国粮食总产量超过5亿吨对世界农业做出贡献;明年我国将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农行:打造6000个县域网点加强小额信贷服务;全国约85%的农村建立村民大会制度。  相似文献   

17.
正三、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从总产水平看,自2004年起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2018年达到6.6亿吨,较2004年增加1.9亿吨,增长34.4%。其中,谷物产量6.1亿吨,位居世界第一;稻谷产量2.1亿吨,位居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18.
2003年世界粮食形势剖析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美国农业部(USDA)、中国国家粮油信息中心(CNGOIC)2003年9月公布的最新信息,综合分析2003年世界粮食形势如下:一、2003年度世界谷物生产在2002年减产3.3%的基础上,有恢复性增产,增幅1.8%。2003年世界谷物(小麦、粗粮、大米)总产量为18.654亿吨(若将大米折成稻谷统计,总产量为20.624亿吨),比上年增产3280万吨,增幅为1.8%。小麦总产为5.564亿吨,比上年5.689亿吨减产2.2%。增产的国家有美、澳、加、阿根廷等,减产的有乌克兰、俄、欧盟(15国)、中、印度等。粗粮总产为9.128亿吨,比上年8.796…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把节粮减损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工作之一,实施粮食安全保障工程和优质粮食工程,推广粮食产后减损技术,提升科学储粮减损能力,减少粮食产后流通环节损失。  相似文献   

20.
赫山区粮食产业规模大、土地流转比例高、粮食产后损失大,如何解决农民收粮、储粮、卖粮、清理烘干等一系列难题,减少粮食损失,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当前服务"三农"的紧要课题。相关部门应统筹推进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科学储粮水平;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服务,促进粮食产后减损;建立完善的销售渠道,助推粮农增产增收;推进"优质粮油工程",打造粮油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