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伦斯在语言上的匠心独运是为了表达主题而服务的.在文体学的范畴之内,本文分别从词汇、修辞、叙事和对话四个方面解析D. H.劳伦斯的短篇小说《菊花的幽香》的文体特征.这一分析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劳伦斯的写作风格及其与主题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3.
《没有选择的路》是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部作品,用词平实,却寓意深刻。诗中象征和暗示等手法的运用,给读者以丰富联想的空间。联系到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和该诗的创作背景等,人们对该诗主题思想的理解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版本。这与诗作中多处字话含义的模糊性不无关系。本文通过比较例证论述了该诗主题思想的多样性和用词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5.
《没有孤独》和《象棋的故事》中两位主人公形象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两个人所进入的那种无物无我的疯狂精神状态反映出来的,这主要体现在两位主人公疯狂的起因、过程、状态的表现和悲剧结局这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5月15日,南校区操场欢声雷动,歌声震天,我院爱之声首届校园合唱节在全院师生的热切期盼中隆重开幕。来自各系部、各部门的12支代表队用难忘的歌声、熟悉的旋律、蓬勃的朝气和澎湃的激情共同  相似文献   

7.
8.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号称南方文艺复兴的旗手和南方文学的精神领袖。他把南方的历史和现实社会作为自己的创作源泉,在文学创作上做出了卓越贡献。《献给爱米丽的玫瑰》通过爱米丽的爱情悲剧揭示了新旧观念的冲突,透射出传统与现实、南方与北方之间的尖锐矛盾以及没落贵族阶级的守旧心态。在这篇短篇小说中,福克纳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来深化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9.
本我,自我,超我--《红字》中海斯特·白兰的精神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是美国第一部获得世界声誉的杰作,自1850年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文学评论家的关注,其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的性格一直是评论家们讨论的焦点.本文试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解析名著《红字》中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的性格,探寻她灵魂最终得以升华的三部曲:本我的爆发,新自我的形成和超我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诗学是将认知科学的理论运用于文学作品的评论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图形一背景理论为认知诗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范式。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利用叙事手法上“错时”的技巧,通过前景、背景对比的故事以及爱米丽这一意象等揭示主题。  相似文献   

11.
马格丽特·杜拉斯的作品中始终弥漫着悲剧色彩,洋溢着一种无法消解的的苍凉意味,主 题永远诠释着一种痛苦而绝望的爱。  相似文献   

12.
《我的光辉生涯》中西比拉对婚姻的拒绝、对精神生活的营造和对男性所期待的女性性格的颠覆,是迈尔斯·富兰克林对女性主体性话语建构的有益探索,但是迫于当时的话语语境,女性话语的主体性建构依然无法摆脱男性强势文化的枷锁和桎梏,只能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女性作家的地位和女性书写的困境依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存在着微妙的叙事视角的转换,从开篇的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叙事类型至文末完成了向第一人称叙事类型的转变。在视角的转换中,将爱米丽放在杰弗生镇居民以及作者福克纳的双重眼光下进行审视,使读者感受到了两个性格、命运大相径庭的爱米丽小姐。  相似文献   

14.
简媜散文代表作《渔父》对传统的父亲角色既有所承继,更有所颠覆,其中充满了爱的生命意蕴,这种爱既有温情脉脉的舐犊之爱,又有惊世骇俗的男女之爱,更有宽厚深沉的人类之爱,包含了丰富的哲思,并给了我们广阔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5.
16.
爱的禅释     
申林 《新智慧》2008,(8):81
爱是在黑色的夜里,思念如灾难般涌来,欲哭还笑,手里捧着书却常常不由自主地从书里走出来,心里惦记着他此时是否还在加班,有没有多喝酒。然后,在心里写满他了名字。乱涂着;爱是平庸的生活,不分年龄和阶层。  相似文献   

17.
《爱药》作为露易丝·厄德里克成名作,关注印第安原住民的生存现状,作品中渗透着深厚的印第安文化及西方文化的原型,其中水意象渗透着作者对印第安人生存现状及走出困境的思考。《爱药》通过运用水这个原型意象,暴露了印第安部落严酷的生存环境,白人不公平的土地政策逼迫印第安部落背井离乡,离开世代居住的肥沃土地并去融入到白人社会中,去适应白人的生活方式,反应了作者对印第安部落生存状况的焦虑和不安,以及如何走出困境,走出迷失在白人文化中的精神苦痛。通过亨利和利普夏在同一境遇的不同选择不同结局来看,作者认为印第安部落只有回归印第安人的传统,坚定自己部族的信仰,才能在白人强力文化面前找回自我,走向明天。  相似文献   

18.
福克纳在《我弥留之际》中透过人物不一致甚至互相解构的声音之间的"对话",传递了生动而多元的喜剧效果。小说充斥了"自我背反性"和"反常悖理性"叠加的"双重背反性"喜剧矛盾,同时表达福克纳深邃的哲学思想和深切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9.
文章结合中美文化差异和中国国情来分析华裔美国新作家翟梅莉《我的幸运脸蛋》(MyLuckyFace,1997)中关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女性的离婚问题,探讨翟梅莉对当代中国女性浪漫化的美国式想象。翟梅莉受其西方文化视角的影响,在小说中塑造了深受美国文化浸染勇于追求自由、果敢行动、具有很强主体意识的中国新女性形象,反映了作者对中国发展理想状态的关注,也有助于颠覆刻板化的中国"他者"形象,塑造良好积极的中国国际新形象。  相似文献   

20.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纳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爱米丽一生的不幸际遇。爱米丽的悲剧是爱情的悲剧,更是一个女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