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顾兴树  揭筱纹  文赞  顾萍 《特区经济》2005,(11):151-152
旅游业素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近10多年来,伴随着我国进入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转型期,大力发展旅游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旅游业也已成为中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长期以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总量偏低,经济环境较差  相似文献   

2.
实践证明,旅游业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旅游业是“兴地富民”的“朝阳产业”;旅游业是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实施扶贫攻坚战略的产业;旅游业是实现第三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龙头产业;旅游业是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地处西部的崇左市民族地区应审时度势,从比较优势和潜在后发优势出发,把以“生态为衣、文化为魂、民族为体”的旅游业摆在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的战略发展位置,  相似文献   

3.
新疆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而文化的发展将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文化对新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为少数民族发展特色经济提供了依据和条件;为社会主义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4.
马琴 《发展》2007,(10):67-68
西部地区民族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是西部经济全面开发、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在西部民族地区建设过程中,民族旅游业对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所发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对我国西部地区民族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并在发展对策上提出了一些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5.
寻找文化和旅游的结合点,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是发展黑河的民族文化旅游的切入点,具体应着力抓好突出优势,打造精品;抓住重点,强化特色;整合资源,规范秩序三项工作。  相似文献   

6.
民族文化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核心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业的融合是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业融合主要包括原生性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化和民族文化元素在旅游业的运用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于东部地区,但其独特而丰富的各类资源为自身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前需要清醒分析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正确定位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目标,从而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并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崭新道路。  相似文献   

8.
杨绪霜 《魅力中国》2011,(20):86-86
贵州省是多民族地区,像施洞这样以民族文化为主打的旅游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对旅游目的地产生了相应的影响。本文阐述了施洞镇旅游业发展影响当地传统文化的方式,并分析了这种影响的双重性,旨在客观认识这种双重性。  相似文献   

9.
唐剑  江宗德 《特区经济》2010,(4):220-221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旅游的主要吸引物,我们只有在开发这些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对它进行保护,才能保证民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对贵州民族旅游业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在此基础上重点就如何应用产业发展的三大原则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体系作了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门类繁多。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组成部分的旅游文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经济的发展,正方兴未艾。包头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和西北地区的工业重镇,如何加快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拉动包头地区经济的增长,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瑛 《辽宁经济》2007,(11):42-43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西部地区。由于自然生态条件、历史等因素造成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社会、经济(包括旅游经济)的发展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经济基础及旅游业的发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入挖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国家、社会、个人等三个的维度之间存在的契合点,意在园地制宜,将二者相结合的内容进行丰富和充实.通过在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建立校内外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育基地等途径,并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等多种形式,丰富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使其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康巴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长远角度考虑还存在许多不足。审时度势剖析原因,制定适宜的对策既有利于丰富和更新康巴藏区旅游业的内容,更有利于为康巴藏区旅游业乃至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的资源条件、产业地位、发展规模和格局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旅游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明显增强,在全区旅游业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旅游业已经突破了单一服务接待行业的概念,正在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与其它产业联系紧密、相互促动的重要因素。2005年全年旅游接待人数392万人次,旅游收入46.6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43.1%和37.1%,居自治区各盟市之首。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中少数民族数量的增加,民族问题逐渐增多,少数民族工作社区化势在必行。民族工作社区化在解决民族问题时以其有效、及时、具体和可操作等优点,使得民族工作能够更容易开展。其管理模式以大社区为基础,网络系统为辅助,建立全方位的民族工作有助于我国民族政策在城市化过程中得到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6.
论知识经济与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自1982年建立以来,先后荣获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国际绿色名录、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中国矿泉水之乡、中国著名火山之乡、国家5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圣水节(药泉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殊荣,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旅游业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8.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与周边国家民族文化共生发展的传统模式主要包括:地缘共生模式、血缘共生模式、信仰共生模式等,地缘共生模式是以地缘为场域的文化共生模式;血缘共生模式是以民族亲缘关系为纽带的共生模式;信仰共生是以多民族的共同信仰为精神纽带的文化共生模式,这三种模式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到不同的作用,新时期,透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与周边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的共生发展模式,在这个基础上,总结经验,对今后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与周边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国才 《发展》2023,(10):85-88
在新发展阶段,武威当抓住发展机遇,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业振兴,开发更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业态,加大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加快推进文旅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文化旅游业品牌影响力,大力培养引进文化旅游业人才,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创新发展,实现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武威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推动旅游景区提标升级,提升文化旅游要素品质.  相似文献   

20.
旅游业被认为是21世纪最大的产业之一.中国旅游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然而,近年来,在旅游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投资者、城市居民、旅游者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和矛盾频频发生.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旅游业发展中一味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单纯重视经营商的利益而忽视旅游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