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4 毫秒
1.
刘磊 《魅力中国》2013,(6):53-53
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观。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体现为民服务的主体观。十八大报告指出: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连l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工作中,必须始终保持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必须认真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诉求。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利益观三大理论内容从理论层面阐明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性、革命性和人本性的逻辑生成。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指导下,党的群众路线建设实现了人民群众历史主体、阶级主体和人本主体的“三位一体”。结合中国特色与现实境遇,党在延安时期形成了依靠群众、代表群众和为了群众的三重特征,为新时代现代化建设中梳理党群关系、解决社会矛盾、厘清发展思路提供经验,发展为依靠人民、代表人民、造福人民的新时代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3.
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就在于它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社会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了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的特点,在探索价值实现路径、分析解决价值实现问题、发挥价值主体和民族文化作用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4.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本质体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创立无产阶级政党和党内民主的实践中确立了党员主体的思想,它为考察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党员主体思想的中国化进程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主体思想,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党内民主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5.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唤醒了中国人民的觉悟.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马克思主义本身适应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中国社会在20世纪初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条件;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是由桥梁主体、实践主体及核心主体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群体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以它特有的社会利益整体性、政治方向一致性、成员广泛性与交叉性、群体性等一系列特质,在规范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过程中,对中国社会历史进程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文章主要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逻辑构成进行深入分析,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的内在特质。  相似文献   

7.
王雪 《黑河学刊》2014,(1):61-63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构成要素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以及中国具体实际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各要素发挥着重要作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  相似文献   

8.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既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又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还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旗帜。  相似文献   

9.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三大灵魂之一,是我党的传家宝,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同时也是认识的主体,坚持群众路线符合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的过程离不开实践,坚持群众路线符合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强调的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内核,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具有理论参考价值,还能正确解决当前中国社会的一系列现实问题。特别是“苏东剧变”极大地扭曲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看法,因此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选择和运用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我们国内的事情,也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世界人民特别是进步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具有重大世界级示范意义。构建和谐社会并辅之以共建和谐世界,不仅是中国人的实践需要,也是全人类的迫切要求,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桐娟  吴倩 《魅力中国》2011,(14):90-90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全局,再次强调提出了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因此,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经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摆到党的工作议事日程上来。本文试图分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主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如何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2.
王其康 《魅力中国》2013,(8):304-304
马克思主义从进入中国的那刻起,就用它那具有前瞻性的系统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指导着中国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深入中国本土,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这种成果被中国人民普遍尊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民族特色、贴近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必须更加深入的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体现的内涵,不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增强它的与时俱进性,为我国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社会生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彼此相互联系,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等重要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的集中体现,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和实践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主体思想。其阐述了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社会和国家的主人;人民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主力;人民主导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人民主动地参与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主动地发挥其主力军和主导变革的历史作用。反过来,人民发挥其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主力作用以及主动地参与社会历史实践活动的变革,又奠定了人民群众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主人、主力、主动、主导构成了"四维一体"的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的基本内容,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马克思主义大众不同主体的角度来解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侧重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上,不应该用特指和泛指的提法,而应该用主体内容的提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也是所有手段的主体,这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空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象中,首要主体是精英阶层,其次是群众。  相似文献   

16.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高原则,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的理论遵循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解放"思想,包括人在经济、政治、社会、精神四个领域的解放;它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的人民主体思想,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在实践过程中对人民主体思想的新发展;它的文化底蕴是中华传统民本思想,表现为对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启示主要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基本规律的探索成果主要包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逻辑起点,认清世界的时代特征和国内的阶段性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前提,尊重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根本要求,在回答时代课题的基础上探索相关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活的灵魂,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主体条件,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智慧源泉,借鉴国际经验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外部条件,与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方式,坚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辩证要求.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根本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了本土化。马克思主义只有本土化才能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才能摸清中国社会发展的脉搏,不断推进中国社会的发展,为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良好的社会大氛围;才能够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易于被中国人民所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国情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共90个春秋,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只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人民前进;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只有人民民主专政,才能够稳定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新广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