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农业生产资料的前提下,在农村内部仍然以隐性失业存在的劳动力。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和经济成长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实质是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具有特殊性,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有着深层次原因,这就要求民族地区乡镇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充分发挥作用,逐渐消除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欠发达平原农区剩余劳动力流动是其城市化的动力源。目前欠发达平原农区在流动的定位、动因、经济效应、趋势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应尽快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开拓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渠道、加大政府教育与培训投入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营造好的投资环境以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等促进欠发达平原农区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石家庄市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乡协调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但总体来看城镇化的质量还不高,存在着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够充分,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制约等问题。文章对2011~2015年石家庄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进行分析,针对目前石家庄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农村电商的发展为突破口,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提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必然产生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经济落后的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相似文献   

5.
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机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到市场、地方政府、法律甚至道德等因素。地方政府和法律的共同作用保证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正常运转,劳动力市场在对劳动力实现基础性配置的同时也就形成了劳动力转移的动机,是劳动力在利益的驱动下形成有序转移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王彩虹 《北方经济》1995,(1):F003-F003
据统计1993年内蒙古自治区乡村人口总数为1428.5万人,其中乡村劳动力为574.3万人,乡村劳动力占总人口的64.5%。预计2000年,我区乡村人口约达1486.5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区乡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提高,解放了生产力,劳动力数量也在不断增加。1993年比1979年,农业劳动力增长28.5%。目前,我区农业有100多万剩余劳动力。从近年来统计报表显示,今后每年仍将有30-40万当年进入劳动力年龄的人口,由于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给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吸收了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但是,还有36.2万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出去。我区农村劳动力占有的土地面积较多,当前看,我区并不完全是富余劳动力的地区,但由于农业收入效益差和农忙季节较短,农闲时间较长,不少农民涌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我区每年从农村到城市的劳动力是30万人,每年从农村和外地到城市的劳动力不低于30-40万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客观的、必然的发展趋势,从而导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增加,这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农村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流动,对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是有好处的,但是无序的流动的人越来越多,不仅影响农业生产,并已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7.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我们还要不断地努力。  相似文献   

8.
经济增长速度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经济增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辅相成,但归根到底,经济增长是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助推器,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最终要靠经济增长。根据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近几年的数据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与名义GDP的增长率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今年国家制定了“压经济增长、保体制改革”以及2005年“转移农业劳动力800万至1000万”的宏观调控目标,对这二者之间关系的正确解读是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关键。通过分析我们得知,适宜经济结构下的经济高速增长是迅速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土地流转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及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新农村土地建设正在向着规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建设的深度也在不断推进。随着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农村的劳动力也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劳动力的转移输出,使得我国农村地区近几年来的流转速度较之以前更加频繁。农村土地流转的加快一方面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另一方面,可将调整优化农村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使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倾斜。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土地流转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文章通过对土地流转的相关研究,分析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完善措施,以期土地流转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就地就近转移已成为江苏省农民就业的主渠道。长期以来一直以劳动力输出为主的苏北以及苏中地区已从当年劳动力净输出地变为劳动力不足地,农村人口异地转移意愿下降,甚至出现强烈的户籍"逆迁移"需求。现状与问题1.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实现就地就近转移截至2013年末,江苏省的城镇化率达到64.1%,比2012年提高1.1个百分点。作为人口大省,很长时期内,江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很大。但近年来,江苏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基本转移完毕。就地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能促进经济条件收敛。通过增加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支出,改善投资环境,引导欠发达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通过财政和税收引导和鼓励先进地区改变过分依赖生产要素投入增长这种缺乏可持续性的增长模式,加快产业转移和升级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土地规模化经营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前提。以农村劳动力与土地规模化经营关系为研究基础,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因素,提出劳动力转移的可行性,探寻深化城乡分治改革、建立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经济权利实现、提高农民内在素质、开通农业之外的就业渠道、相关部门做好辅助支持工作等解决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张俊卿 《北方经济》2004,(11):41-43
据内蒙古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3年内蒙古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44.6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2%,已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但是,农村牧区劳动力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处于无序状态以及转移的规模和质量都很低的现状,使得内蒙古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同全国相比,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上,严重制约了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只有真正解决内蒙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稳定转移和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问题,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内蒙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赶上全国平均水平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滨海县委、县政府积极开展订单式扶贫就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断拓展贫困农户增加收入的新渠道和新空间,解决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与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就业十分困难的矛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变“送钱给物”为“扶技长志”,是破解劳动力过剩与劳动力难以转移这一矛盾的现实选择滨海县是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大县,发展劳务输出具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然而,劳动力严重过剩与劳动力难以转移的矛盾一直困扰着当地经济的发展。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县有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城镇下…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一方面,农村地区存在着数量巨大的剩余劳动力,急需得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受到了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而这些因素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在此情况下,通过发展农村工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处于工业化初期发展阶段的广西具备刘易斯模型所说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由于三次产业结构偏差、工业化程度低、第二产业就业弹性下降和城镇化滞后,无法吸纳过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受当前经济收入差距(而非托达罗模型的预期收入差距)的驱动,2003年,广西农村71.89%外出劳动力向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迁移.为此,探讨适合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者概述了喀什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对当地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性,分析了喀什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提出改进的对策: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加强喀什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和空间,推动劳动力转移渠道多样化;创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引导和监督本地企业用工的规范化、法制化和人性化。  相似文献   

18.
刘沙沙 《魅力中国》2010,(26):114-114,10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21世纪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劳务输出无竞争力,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户籍制度对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制约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成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其中农民工的本身受教育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以及农民_T-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地处闽东山区、人口不足20万的周宁县,改革开放以来,外出务工经商人口竞高达6万多人,占 全县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其中,在上海创业的人数达5万人,创办大小企业4000多家。2004年,在 外企业完成销售总额达400亿元,实现利税12亿元。我们姑且将这种经济现象称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的"周宁模式"。因为周宁人的做法使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 动力的外向转移,也许可以探索出一条福建省(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新路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工作已由过去的计划安排为主变为市场引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国情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坚持农村就地消化和向城市分流两腿走路的方针。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逐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使大多数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消化。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在种植业,而林牧副渔业及第三产业劳动力却相对不足。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应该首先着眼于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