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2.
3.
我国省际边界区域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省际边界区域既是省级经济政策的交汇区,又是区域摩擦的集中地,空间协调难度较大,统筹发展难点较多,是和谐社会建设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我国省际边界区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边界区域的理论内涵、影响因素、产业发展、空间组织结构模型、空间管治以及发展战略和对策等。这些研究多以现状的描述为主,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省际边界区域已成为我国区域统筹发展的重点,在今后的研究中要重视探讨以“边界效应”理论为基础的边界区域经济学,深入分析省际边界区域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深化研究省际边界区域空间结构演化及优化路径,加快构建省际边界区域协调发展的定量系统模型,科学完善省际边界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省际边界城镇由于地域上的特殊性,在城镇化的发展中既存在发展机遇,又面临挑战,成为城镇化发展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本文选取浙皖边界的岛石镇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其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到影响岛石镇城镇化发展的3个因子,基于3个因子的基础上进行了因子内部和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提出要确保山核桃生产主体的利益保障,提高农民收入;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做大做强产业链,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及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加强地区间的合作,增强岛石镇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将其打造成为浙皖边界区域集边贸、旅游和休闲于一体的中心城镇. 相似文献
5.
湘粤赣省际边界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是主体功能区中禁止开发区域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选取湘粤赣省际边界的丹霞山、莽山、苏仙岭和三百山等具有代表意义的禁止开发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评价的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定量分析了该边界区4个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活动对其自然、经济、社会环境质量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态环境压力及其响应状况。研究认为,湘粤赣边界禁止开发区域生态环境总体质量良好,但各指标质量发展不均:①生态旅游活动对湘粤赣边界禁止开发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的整体压力处于中低压状态;②生态环境承载力能应对目前生态旅游发展对其产生的压力,这为湘粤赣边界各禁止开发区域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重要保障;③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指标质量的提高和环保意识培养是禁止开发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评价结果是湘粤赣边界禁止开发区域研究生态旅游发展机制和模式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湘粤赣边界省际区域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城市中心性模型基础上,对郴州、韶关和赣州三市的城市中心性进行了测度和比较。通过进一步对三市的各行业区位商计算,发现要将郴州市建设成为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目前还存在城市中心性较弱、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教育、科技还较落后等问题,并就该战略设想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田至美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3,(2):325-328
省际边界区在生态旅游开发中面临着一系列共同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带来的资源退化与新景观形成;可进入性改善和边缘化危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带来的旅游经济活动的空间约束;周边旅游业发展中广泛存在竞争与合作关系等。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了边界区旅游规划中遵循以邻近中心城市和特种旅游产品为先期市场,专注于关键的产业要素建设等基本原则,并探讨了省际边界区县域生态旅游开发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家战略为背景,结合淮北市经济,针对淮北市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发展问题进行探讨,进而提出淮北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的对策,在优化产业布局的同时搞好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化相互促进,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的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的存在和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阐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剖析现状的基础上,探究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化成因,并从宏观和微观二个层面提出了优化我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区位、经济、竞争力、资源、经济发展、产业以及环境容量等要素,对城镇发展特征进行深入分析,针对城镇特征,确定区域空间发展战略和城镇空间战略。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8年和2004年福建省制造业产值,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采用K均值聚类法对66个研究单元进行聚类、合并,根据制造业集聚程度将福建省划分为核心区、中间区和外围区3个区域;并测算制造业空间结构的集中度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区域集中度变动的贡献率α和产业空间分布变动对制造业空间结构变化的贡献率β,结果表明:核心区制造业高集聚,但集中度呈下降趋势,中间区和外围区的制造业集中度有所上升,但相对缓慢;各产业类型的空间结构及变化均有较大的差异,集中度区域变动较为显著的产业主要有食品加工业、烟草加工业本地资源依赖型行业和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等外向度高的行业;本地资源依赖型的木草加工、饮料食品业和原有发展基础影响大的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变化是影响福建省制造业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区域空间结构调整优化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经济功能区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区,主要目的在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对全国各地优化区域空间结构,协调地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地理学界必须高度关注的新课题。广东省目前把全省划分为珠江三角洲、东翼沿海、西翼沿海、北部山区四大经济区域,对区域空间规划布局,制订政策具有指导作用,但新时期形势发展也显示这种划分的不足一面,有进一步优化必要。文章在分析现行省内经济区域划分存在问题基础上,认为省内区域空间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按照“中心城市带动,生态环境协调,突出区域主导功能,河流流域上下游协调,保持县级行政界域完整”五个划分原则,提出广东区域空间结构调整优化,建立省内生态—经济功能区两个设想方案。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部地区成为国家近年来关注的热点地区。中部地区人口众多,城镇化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文章基于GIS和数据分析,总结了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基本特征,包括人口城镇化速度快但水平低;各区县人口规模相差很大,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城镇化的区域差异明显;都市经济区和人口—产业集聚带初步形成;各省的离心化倾向明显,表现出一定的核心—边缘结构等。中部地区的城镇人口空间分布的集聚态势明显,城镇化区域差异将进一步扩大,最后针对中部地区城镇化空间格局的优化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及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西安市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其农业也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利用区位商法,对西安都市圈各区县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西安都市圈各区县的优势产业。根据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的发展态势,对西安市都市农业空间布局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三圈三带西安都市农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2000-2008年的县域经济发展数据,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因子分析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密集区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发展较好的县域集中于湟水谷地、兰—青铁路沿线一带;密集区经济空间格局呈核心—外围空间结构,遵循空间距离衰减规律,且具有东西分异、南北分异和低值集聚、高值分散特征;2000—2008年,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县域经济差异有所减小,其中兰州市区、红古区、白银区和西宁市区保持区域经济核心地位不变,中等水平县域由数量少、斑块状的分散布局转变为范围广、集聚性强的面状空间形态,低增长型县域呈组团式集聚分布于密集区南部。 相似文献
17.
闽粤赣边客家古民居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特殊历史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的闽粤赣边客家古民居,以其特有风格和韵律而蜚声海内外,是极具开发潜力的文化旅游资源。应该深入研究,重点开发,积极保护。 相似文献
18.
90年代广东省产业结构变动趋向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90年代广东产业结构变动的时空形态进行分析研究,揭示了广东产业结构变动趋向的时空差异,探讨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对广东今后产业结构走向及产业结构在地区间的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
广东山区经济转型及其模式重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山区经济主要是依靠开发本地资源而发展起来的,随着资源开发的不断加剧,出现了资源枯竭与浪费严重、环境趋于恶化、企业老化、经济发展极不景气等问题。目前广东经济在转型,山区若跟不上发展形势,将继续拉大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文章对广东山区经济转型的紧迫性、经济转型战略及其发展模式重构进行了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